导读:本文包含了两宋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宋词,意象,靖康,高唐,方法论,词话,宋人。
两宋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韬[1](2019)在《两宋词高唐意象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源自宋玉《高唐赋》的相关传说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也产生了叁类高唐意象系列:即地理类意象系列“高唐、云梦台、阳台、巫山”;人物类意象系列“神女、宋玉、襄王”;本事类意象系列“朝云、行雨”。这些意象系列在后世文人骚客笔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又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意象,由此组合成为高唐意象群。宋词因多写男女之情,对带有艳情内涵的高唐意象群青睐有加。但是目前对于两宋词中高唐意象群使用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虽然对高唐意象群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多集中在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意象的研究之上,且搜集的作品并不多;其次,对宋人喜用高唐意象群的原因解释不甚全面;再次,对高唐意象群的使用意义没有进行分析解读。因此,在进一步整理两宋词涉及高唐意象群词作的基础上,对该意象群使用情况做更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分析了宋词中高唐意象群的生成背景。从前代文学作品中的积累、宋代社会风气及心理因素对宋人创作的影响两大方面,分析论证了宋人喜用高唐意象群的原因。首先,前代文学作品中使用高唐意象群的情况比较常见,宋代高唐意象群的内涵就是从前代作品中衍生、深化而来。其次,有宋一代狎妓之风盛行,文人享乐意识浓厚,心理上追求一种艳遇式的刺激之感,而高唐意象群正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因此,宋代文人往往会运用高唐意象群描写男女情事。第二章对宋词中高唐意象群的使用作了说明,阐述了叁大类高唐意象系列的使用方式。指出高唐意象群往往都会与梦境结合来表达情思、抒发怀抱,其中地理类意象系列与本事类意象系列用来表现男女情事的作品居多。其中部分作品直写艳情,语言卑俗、格调低下,近乎民间俚曲;部分作品则经过一定程度的雅化,或包含离别相思之苦,或包含忆旧怀人之悲,或包含羁旅行役之感,或包含韶华易逝之叹。此外,在地理类意象系列中,出现巫山意象的作品往往喜与其他意象合用敷衍《高唐赋》本事,或描写巫峡盛景。本事类意象系列中的朝云、行云两意象易被拟人化,用来指代心上人或歌妓舞女。人物类意象系列的使用较为简单,神女意象取代意居多,一些咏物词使用到了该意象;宋玉与楚王意象则经常合用,来写男女之事。词牌名中高唐意象群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巫山一段云》和《高阳台》上,内容多为述说离别相思之苦。第叁章对宋词高唐意象群使用的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宋词继承了前代诗词作品中对艳情主题的描写,且更加大胆开放,对该意象群的使用不再是含蓄婉约地借景抒情,而是直白坦诚地吐露心声,如此一来便固化了高唐意象群的艳情内涵,后世文人在描写艳情时便能够对该意象群信手拈来。高唐意象群在五代时总体呈现出一种“俗”的特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北宋,后经柳永、晏几道、吴文英等文人的努力,使得该意象群褪去了“俗”的意味,增添了“情”的体验,更加含蓄化,也使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能有多种选择。(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3-01)
赵惠俊[2](2018)在《“词分南北”话语体系的成立与流变——兼论两宋词的分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靖康之变是两宋历史上划时代的震荡事件,尽管南宋人并不认为南渡前后有两个赵宋政权,但后世史家却以此为标志,将宋朝分成南北两代,以之作为认识研究宋朝的出发点。不仅治宋史者习惯于这种研究框架,文学史家同样也根据靖康之变将宋代文学分成(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8年00期)
王德龙[3](2018)在《解析两宋词人朱敦儒》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敦儒是两宋之际一位重要词人,其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南渡词人中的大家。然而近代学人对其作品普遍不甚重视,对他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偏低。文章通过他的作品、人品和晚年出仕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考察朱敦儒生平的大致经历,揭示出给予其道德层面上的谴责并不公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邓子勉[4](2017)在《《宋人词话》与《两宋词人小传》——兼论与《历代词人考略》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图书馆藏有《宋人词话》,上海图书馆藏有《两宋词人小传》,据两书的纸张格式、装订情状、抄写笔迹、编写体例等,知二书原本同属于一套书稿,均是据况周颐编撰的《历代词人考略》原稿抄録而编成的。况氏所编手稿不可见,南京图书馆现藏的《历代词人考略》又是经多次删改的,《宋人词话》及《两宋词人小传》虽然也是不全之书,但更多的保留了况氏原编书的面目,有助于对况氏词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孙正涵[5](2017)在《两宋词风迁移及成因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词自唐五代兴起,历经两宋而蔚为壮大,成为有宋一代最具代表特色的文体,这与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外敌入侵的尴尬政治,以及宋代词人的南渡经历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5期)
岳淑珍[6](2016)在《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研究方法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一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诸多词学观点影响至今。此文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价值,除了作者涉猎广泛、学养丰厚之外,所用之超越前贤的文学方法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作者在文中灵活运用社会学分析法、系统论分析法、实证主义分析法等时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比较详赡地论述了北宋、南宋词风在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的复杂变化中的演变轨迹,解决了时人因"先存门户之见"、"拘于一曲"而不能解决的一些词学问题。由此启示文学研究者,不仅要转益多师,学养丰厚,而且还要及时接受新方法论,做到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交融,才能有所创新,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张帆[7](2016)在《浅析两宋词中“凭栏”意象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词史的篇章,"凭栏"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地出现在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凭栏"事实上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凭栏"意象渊源的追溯、"凭栏"意象在两宋词中地位的分析、以及对两宋词中大量出现"凭栏"意象原因的探讨,阐述了"凭栏"意象在两宋词中蕴含着的不同内涵及其演变。并且通过对造成两宋"凭栏"意象差异的主要原因的分析,论证了"凭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反映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历程和精神特质。(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4期)
彭文良[8](2016)在《两宋词社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宋时期,民间、士人、官方雅集普遍,伴随词作的繁荣,词社亦随之诞生。两宋词社的发展经历了缓慢的演变历程:北宋词人雅集以单次集会形式为主,没有围绕固定主题展开反复唱和,没有明确的结社意识,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是词社的萌发期;两宋之交至南宋宁宗时期,出现多个重要的词社,集会和参与人数增多,往往围绕特定场景或者主题进行了两次以上的唱和,保留下来的词作大增,词社性质明显增强,是两宋词社的重要发展期;南宋理宗至宋亡,大批词人聚集临安、会稽等地,频繁集会,一起讲声律、论词艺,引领词坛朝着专业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并有词作结集,标志着词社完全成熟,是词社的凝定期。词社的出现,与词学创作的繁荣互为因果,并造就了一批名家名作,在两宋词史上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5期)
牛思仁[9](2015)在《俞氏父子《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词选释》选本特色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文化名门世家俞陛云、俞平伯父子分别编着有词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词选释》。在唐宋词这一特定研究领域,二本《选释》因其精彩纷呈的评点,严谨独到的考据,皆受时人所重而又各具特点。赏论其选本特色,方可探讨俞氏父子不同的选取标准和诠释理念,进而阐述词选所体现出的词学思想差异。(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王新荷[10](2015)在《两宋词歌唱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是配合着燕乐歌唱的文学,唐代被称作“曲子词”,宋代被称为“歌词”、“乐章”、“乐府”等。它既是一种音乐文学,就需要通过入乐歌唱的方式表现特有的艺术魅力。无论是文人士大夫间的浅斟低唱、歌以清欢,还是民间艺人演唱通俗新曲,唱词早已成为宋人娱乐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北宋中期苏轼对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文人词开始脱离音乐独立存在,但直至南宋末词的歌唱仍未绝响,宋元之交的张炎仍将“当以可歌者为工”(1)作为填词的要求。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变,词的歌唱在两宋时发生诸多变化。本文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宋共计二百七十六首明确有本事记载歌唱的词进行了梳理和考察,试图将宋词歌唱现象做一展现。其中着重对歌妓演唱、文人自歌和两宋词演唱的发展和蜕变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在表现北宋与南宋不同歌唱特点的同时,注重差异背后的联系,从而证明词在歌唱传播的过程中,词体由渐兴到壮大再到蜕变的整体发展历程。围绕着歌唱本事的记载,本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歌妓群体发展现象初探,分叁节。歌妓是宋词歌唱的主体,歌妓群体的发展情况实则是对词的歌唱在有宋一朝或繁荣或蜕变的重要表现。第一节主要是对北宋歌妓群体壮大的再现。由于相对严明的管理制度,城市经济的发达以及上流社会享乐之风的流行,北宋时期的歌妓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歌妓众多,演唱繁忙的景象比比皆是。第二节重点论述南宋歌妓群体的状况。南宋国力远不及北宋,但是江左的地理优势促使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再次繁荣。一方面,人们面对国势衰微而痛心疾首;另一方面,无力改变现状的文人们只能在载歌载舞的生活中逃避现实。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歌妓演唱仍然普遍。南宋的歌妓群体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相反,他们在经济畸形繁荣的背景下有了继续发展的可能。第叁节为歌妓演唱方式初探。无论是胡夷里巷还是宫廷宴席,歌妓的歌唱表演已经成为宋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妓在宴集上通过选择时下流行的歌曲、宴会主人宾客的词作以及乞词的方式进行表演歌唱,进而起到娱宾遣兴之效。第二章是文人自歌现象初探。文人歌唱是有别于歌妓演唱的另一种全新的歌唱形式,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宋朝也有着名的男性歌者,但他们的歌唱远远不及歌妓演唱的影响力。文人自歌现象的出现,将词的创作和歌唱合二为一,这样的歌唱展现出与歌妓演唱截然相反的艺术特色。在这些歌曲中,唱词打破了传统的清丽婉约之风,转而表达壮阔豪迈的高昂之气,加之文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远高于歌妓,故而他们的歌唱达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效果。文人自歌的出现,为宋词词体风格多样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叁章和第四章,纵向的角度描述宋词歌唱方的整体发展脉络,展现出词在歌唱的过程中,其风格、内容、歌唱形式、乐器伴奏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进程,说明歌唱非但没有消失,反而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着自身的魅力,这也符合文学载体发展的总规律。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在经历了叁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后,词的歌唱在北宋与南宋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实则与时代的变迁、词体词风的变化相契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两宋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靖康之变是两宋历史上划时代的震荡事件,尽管南宋人并不认为南渡前后有两个赵宋政权,但后世史家却以此为标志,将宋朝分成南北两代,以之作为认识研究宋朝的出发点。不仅治宋史者习惯于这种研究框架,文学史家同样也根据靖康之变将宋代文学分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宋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韬.两宋词高唐意象群研究[D].聊城大学.2019
[2].赵惠俊.“词分南北”话语体系的成立与流变——兼论两宋词的分期问题[J].新宋学.2018
[3].王德龙.解析两宋词人朱敦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4].邓子勉.《宋人词话》与《两宋词人小传》——兼论与《历代词人考略》的关联[J].国学学刊.2017
[5].孙正涵.两宋词风迁移及成因浅议[J].青年文学家.2017
[6].岳淑珍.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研究方法刍议[J].齐鲁学刊.2016
[7].张帆.浅析两宋词中“凭栏”意象的差异[J].读天下.2016
[8].彭文良.两宋词社的发展历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9].牛思仁.俞氏父子《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词选释》选本特色论[J].鸡西大学学报.2015
[10].王新荷.两宋词歌唱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