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存设备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可以通过降低盖板与人孔之间出现缝隙的概率来提高储油罐的密封性;并且通过增设辅助显示装置来降低观测液位计的透明测位管内部硅油液位变化的难度;包括罐体、四组支腿、盖板和液位计,罐体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和透明测位管;还包括四组紧固螺栓、四组紧固螺母、挤压环、支撑环和密封垫,挤压环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插入孔,支撑环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伸出孔;还包括两组卡环和浮球。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包括罐体(1)、四组支腿(2)、盖板(3)和液位计,罐体(1)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22),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4),输入管(4)上连通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盛放腔的左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料管(5),排料管(5)连通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四组支腿(2)的顶端分别与罐体(1)的底端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6)和透明测位管(7),两组连通管(6)的左端分别与盛放腔的右端上侧和下侧连通,盖板(3)的底端设置有卡槽,人孔(22)的顶部区域与卡槽固定密封卡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组紧固螺栓(8)、四组紧固螺母(9)、挤压环(10)、支撑环(11)和密封垫(12),所述挤压环(10)的内圆周侧壁与盖板(3)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11)的内圆周侧壁与人孔(22)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挤压环(10)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插入孔,所述支撑环(11)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伸出孔,所述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挤压环(10)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插入孔并且均伸入至挤压环(10)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支撑环(11)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伸出孔并且均伸出至支撑环(11)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母(9)分别与四组紧固螺栓(8)螺装,所述密封垫(12)与盖板(3)的卡槽活动卡装,所述密封垫(12)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人孔(22)的顶端和卡槽的顶端密封紧贴;还包括两组卡环(13)和浮球(14),所述两组卡环(13)的外圆周侧壁分别与透明测位管(7)的内圆周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浮球(14)位于透明测位管(7)内。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包括罐体(1)、四组支腿(2)、盖板(3)和液位计,罐体(1)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22),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4),输入管(4)上连通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盛放腔的左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料管(5),排料管(5)连通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四组支腿(2)的顶端分别与罐体(1)的底端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6)和透明测位管(7),两组连通管(6)的左端分别与盛放腔的右端上侧和下侧连通,盖板(3)的底端设置有卡槽,人孔(22)的顶部区域与卡槽固定密封卡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组紧固螺栓(8)、四组紧固螺母(9)、挤压环(10)、支撑环(11)和密封垫(12),所述挤压环(10)的内圆周侧壁与盖板(3)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11)的内圆周侧壁与人孔(22)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挤压环(10)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插入孔,所述支撑环(11)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伸出孔,所述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挤压环(10)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插入孔并且均伸入至挤压环(10)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支撑环(11)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伸出孔并且均伸出至支撑环(11)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母(9)分别与四组紧固螺栓(8)螺装,所述密封垫(12)与盖板(3)的卡槽活动卡装,所述密封垫(12)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人孔(22)的顶端和卡槽的顶端密封紧贴;还包括两组卡环(13)和浮球(14),所述两组卡环(13)的外圆周侧壁分别与透明测位管(7)的内圆周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浮球(14)位于透明测位管(7)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组散热管(15)和两组集液器(16),所述罐体(1)的底部区域内部设置有散热腔,所述两组集液器(16)分别与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固定卡装,所述两组集液器(16)分别设置有左流动腔和右流动腔,所述多组散热管(15)的左端均与左流动腔的右端连通,所述多组散热管(15)的右端均与右流动腔的左端连通,所述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两组穿透孔,所述两组集液器(16)的左流动腔左端和右流动腔的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流入管和流出管,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的外端分别自散热腔的内部穿过两组穿透孔并且分别伸出至罐体(1)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环(11)的底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六边型定位槽(17),所述四组紧固螺母(9)分别与四组六边型定位槽(17)固定卡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手(18),所述提手(18)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组带动杆,所述两组带动杆的底端分别与盖板(3)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盖(19),所述防护盖(19)的底端设置有防护槽,所述防护槽与输入管(4)的顶部区域固定卡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14)的外表面的颜色设置有绿色。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盛放腔的右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污管(20),所述排污管(20)的中部区域连通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吊环(21),所述两组吊环(21)的底端分别与罐体(1)的顶端左侧和右侧焊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存设备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硅油储油罐是一种在硅油运输或者储存的过程中,用于盛放硅油的装置,其在硅油储存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硅油储油罐包括罐体、四组支腿、盖板和液位计,罐体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输入管上连通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盛放腔的左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料管,排料管连通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四组支腿的顶端分别与罐体的底端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和透明测位管,两组连通管的左端分别与盛放腔的右端上侧和下侧连通,盖板的底端设置有卡槽,人孔的顶部区域与卡槽固定密封卡装;现有的硅油储油罐使用时,首先打开第一控制阀通过输入管向罐体内输送硅油,待罐体内的硅油输送完毕之后,这时关闭第一控制阀,此时硅油则通过液位计的下侧连通管流入至透明测位管内,这时便可以随时观测硅油储油罐内的硅油的量,当需要用硅油的时候,则只需要打开第二控制阀使硅油通过排料管排出罐体即可,在罐内的硅油排净之后,这时工作人员通过打开盖板可以通过人孔进入到罐体内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完毕之后再次将盖板在人孔顶部密封卡好;现有的硅油储油罐使用中发现,由于硅油在储油罐内储存时需要保持密封的状态,因此对盖板和人孔连接的密封性要求较高,然而现有的储油罐的盖板与人孔均为硬质固体,在两组卡装的时候难免出现较多缝隙,因而使得现有的储油罐的密封性较差,从而导致使用局限性较高;并且由于硅油是无色液体,因而使得观测液位计的透明测位管内部硅油液位变化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通过降低盖板与人孔之间出现缝隙的概率来提高储油罐的密封性,从而降低使用局限性;并且通过增设辅助显示装置来降低观测液位计的透明测位管内部硅油液位变化的难度,从而增强实用性的硅油储油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包括罐体、四组支腿、盖板和液位计,罐体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输入管上连通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盛放腔的左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料管,排料管连通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四组支腿的顶端分别与罐体的底端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和透明测位管,两组连通管的左端分别与盛放腔的右端上侧和下侧连通,盖板的底端设置有卡槽,人孔的顶部区域与卡槽固定密封卡装;还包括四组紧固螺栓、四组紧固螺母、挤压环、支撑环和密封垫,所述挤压环的内圆周侧壁与盖板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的内圆周侧壁与人孔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所述挤压环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插入孔,所述支撑环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伸出孔,所述四组紧固螺栓的底端均自挤压环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插入孔并且均伸入至挤压环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栓的底端均自支撑环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伸出孔并且均伸出至支撑环的下侧,所述四组紧固螺母分别与四组紧固螺栓螺装,所述密封垫与盖板的卡槽活动卡装,所述密封垫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人孔的顶端和卡槽的顶端密封紧贴;还包括两组卡环和浮球,所述两组卡环的外圆周侧壁分别与透明测位管的内圆周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浮球位于透明测位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多组散热管和两组集液器,所述罐体的底部区域内部设置有散热腔,所述两组集液器分别与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固定卡装,所述两组集液器分别设置有左流动腔和右流动腔,所述多组散热管的左端均与左流动腔的右端连通,所述多组散热管的右端均与右流动腔的左端连通,所述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两组穿透孔,所述两组集液器的左流动腔左端和右流动腔的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流入管和流出管,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的外端分别自散热腔的内部穿过两组穿透孔并且分别伸出至罐体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所述支撑环的底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六边型定位槽,所述四组紧固螺母分别与四组六边型定位槽固定卡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组带动杆,所述两组带动杆的底端分别与盖板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底端设置有防护槽,所述防护槽与输入管的顶部区域固定卡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所述浮球的外表面的颜色设置有绿色。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所述罐体的盛放腔的右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中部区域连通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两组吊环,所述两组吊环的底端分别与罐体的顶端左侧和右侧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首先在工作人员清理完毕罐体内部之后,这时密封垫卡在盖板的卡槽内,然后将盖板盖在人孔上,这时密封垫的底端便与人孔的顶端接触,然后将挤压环和支撑环分别通过四组紧固螺栓和四组紧固螺母螺装紧实,这时密封垫便被紧实的挤压在了卡槽和人孔的顶端之间,此时密封垫通过其可塑性基本将盖板和人孔之间的缝隙卡死,从而通过降低盖板与人孔之间出现缝隙的概率提高了储油罐的密封性,因而降低了使用局限性;并且当硅油通过下侧的连通管流入至透明测位管的内部的时候,这时由于浮球的质量较小,浮球通过硅油给它的浮力而浮在硅油的顶端,然后工作人员通过观察浮球在透明测位管内的位置便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罐体内的硅油的量,从而通过增设辅助显示装置降低了观测液位计的透明测位管内部硅油液位变化的难度,因而增强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组散热管和两组集液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环和四组六边型定位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罐体;2、四组支腿;3、盖板;4、输入管;5、排料管;6、两组连通管;7、透明测位管;8、四组紧固螺栓;9、四组紧固螺母;10、挤压环;11、支撑环;12、密封垫;13、两组卡环;14、浮球;15、多组散热管;16、两组集液器;17、四组六边型定位槽;18、提手;19、防护盖;20、排污管;21、两组吊环;22、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包括罐体1、四组支腿2、盖板3和液位计,罐体1的内部设置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端左侧连通设置有人孔22,盛放腔的顶端右侧连通设置有输入管4,输入管4上连通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盛放腔的左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料管5,排料管5连通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四组支腿2的顶端分别与罐体1的底端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液位计设置有两组连通管6和透明测位管7,两组连通管6的左端分别与盛放腔的右端上侧和下侧连通,盖板3的底端设置有卡槽,人孔22的顶部区域与卡槽固定密封卡装;还包括四组紧固螺栓8、四组紧固螺母9、挤压环10、支撑环11和密封垫12,挤压环10的内圆周侧壁与盖板3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支撑环11的内圆周侧壁与人孔22的外圆周侧壁底部区域固定连接,挤压环10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插入孔,支撑环11的顶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伸出孔,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挤压环10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插入孔并且均伸入至挤压环10的下侧,四组紧固螺栓8的底端均自支撑环11的上侧分别穿过四组伸出孔并且均伸出至支撑环11的下侧,四组紧固螺母9分别与四组紧固螺栓8螺装,密封垫12与盖板3的卡槽活动卡装,密封垫12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人孔22的顶端和卡槽的顶端密封紧贴;还包括两组卡环13和浮球14,两组卡环13的外圆周侧壁分别与透明测位管7的内圆周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浮球14位于透明测位管7内;首先在工作人员清理完毕罐体内部之后,这时密封垫卡在盖板的卡槽内,然后将盖板盖在人孔上,这时密封垫的底端便与人孔的顶端接触,然后将挤压环和支撑环分别通过四组紧固螺栓和四组紧固螺母螺装紧实,这时密封垫便被紧实的挤压在了卡槽和人孔的顶端之间,此时密封垫通过其可塑性基本将盖板和人孔之间的缝隙卡死,从而通过降低盖板与人孔之间出现缝隙的概率提高了储油罐的密封性,因而降低了使用局限性;并且当硅油通过下侧的连通管流入至透明测位管的内部的时候,这时由于浮球的质量较小,浮球通过硅油给它的浮力而浮在硅油的顶端,然后工作人员通过观察浮球在透明测位管内的位置便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罐体内的硅油的量,从而通过增设辅助显示装置降低了观测液位计的透明测位管内部硅油液位变化的难度,因而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多组散热管15和两组集液器16,罐体1的底部区域内部设置有散热腔,两组集液器16分别与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固定卡装,两组集液器16分别设置有左流动腔和右流动腔,多组散热管15的左端均与左流动腔的右端连通,多组散热管15的右端均与右流动腔的左端连通,散热腔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两组穿透孔,两组集液器16的左流动腔左端和右流动腔的右端分别连通设置有流入管和流出管,流入管和流出管的外端分别自散热腔的内部穿过两组穿透孔并且分别伸出至罐体1的外侧;由于硅油的储存温度不能太高,因此当硅油的储存环境温度过高的时候,这时通过流入管向右侧的集液器内输送冷却液,然后冷却液通过右侧的集液器被输送至多组散热管内,这时冷却液在多组散热管内流动的同时吸收了其周围气体的热量,然后罐体底部的气体温度降低了,这时罐体内的硅油的热量便可以通过散热腔的顶端侧壁与散热腔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样罐体内的硅油同样实现了降温的目的,而吸收过热量的冷却液通过多组散热管流入至左侧的集液器内,然后通过流出管排出左侧集液器,从而降低了使用局限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支撑环11的底端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四组六边型定位槽17,四组紧固螺母9分别与四组六边型定位槽17固定卡装;通过将四组紧固螺母分别卡装在四组六边型定位槽内,使得四组紧固螺栓的调节更加的便利,从而增强了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提手18,提手18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组带动杆,两组带动杆的底端分别与盖板3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连接;通过提手使得盖板的开关更加的便利,从而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防护盖19,防护盖19的底端设置有防护槽,防护槽与输入管4的顶部区域固定卡装;通过防护盖有效的降低了杂物落入到输入管内的概率,从而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浮球14的外表面的颜色设置有绿色;通过将浮球的颜色设置为绿色,使得浮球的辨识度提高了,从而增强了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罐体1的盛放腔的右端底部区域连通设置有排污管20,排污管20的中部区域连通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在工作人员清理储油罐的时候,通过打开第三控制阀将罐体内的杂物通过排污管排出罐体,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清洁效率,从而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还包括两组吊环21,两组吊环21的底端分别与罐体1的顶端左侧和右侧焊接;通过吊环为罐体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从而增强了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硅油储油罐,其在工作时,首先打开第一控制阀通过输入管向罐体内输送硅油,待罐体内的硅油输送完毕之后,这时关闭第一控制阀,此时硅油则通过液位计的下侧连通管流入至透明测位管内,当硅油通过下侧的连通管流入至透明测位管的内部的时候,这时由于浮球的质量较小,浮球通过硅油给它的浮力而浮在硅油的顶端,然后工作人员通过观察浮球在透明测位管内的位置便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罐体内的硅油的量,当需要用硅油的时候,则只需要打开第二控制阀使硅油通过排料管排出罐体即可,在罐内的硅油排净之后,这时工作人员通过打开盖板可以通过人孔进入到罐体内进行清洗,在工作人员清理完毕罐体内部之后,这时密封垫卡在盖板的卡槽内,然后将盖板盖在人孔上,这时密封垫的底端便与人孔的顶端接触,然后将挤压环和支撑环分别通过四组紧固螺栓和四组紧固螺母螺装紧实,这时密封垫便被紧实的挤压在了卡槽和人孔的顶端之间,此时密封垫通过其可塑性基本将盖板和人孔之间的缝隙卡死,同时由于硅油的储存温度不能太高,因此当硅油的储存环境温度过高的时候,这时通过流入管向右侧的集液器内输送冷却液,然后冷却液通过右侧的集液器被输送至多组散热管内,这时冷却液在多组散热管内流动的同时吸收了其周围气体的热量,然后罐体底部的气体温度降低了,这时罐体内的硅油的热量便可以通过散热腔的顶端侧壁与散热腔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样罐体内的硅油同样实现了降温的目的,而吸收过热量的冷却液通过多组散热管流入至左侧的集液器内,然后通过流出管排出左侧集液器。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0881.X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667865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B65D 90/10
专利分类号:B65D90/10;B65D90/48;B65D90/54
范畴分类:34B;
申请人:青岛思力肯新材料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青岛思力肯新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华阳路5号4号楼2单元502户
发明人:程存念
第一发明人:程存念
当前权利人:青岛思力肯新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