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慧王晓红郑国红肖磊王建功(唐山市人民(肿瘤)医院放化疗一科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结合放疗、热疗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rAdp53制剂“今又生”结合放疗、热疗联合治疗。“今又生”用法:每周1次,每次1×1012VP,平均8-9次。放疗方案:每次2Gy,每周5次,肿瘤量为5-70Gy/25-35次/5-7周,平均62.2士5.3Gy。热疗方法:采用浅部或深部热疗,每周1-2次,平均6-8次。
观察肿瘤变化、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变与不良反应,并以CT评价疗效结果。结果:完全缓解10.0%,部分缓解30.0%,稳定50.0%,7例SD病人中亦达到止痛、减轻局部症状的目的。20例患者都接受多次“今又生”瘤内注射,除了出现一时性发热外,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晚期头颈部肿瘤内注射rAdp53结合放疗、热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关键词】重组p53基因腺病毒;放疗;热疗;晚期头颈部肿瘤【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063-01
许多年来,头颈部肿瘤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特别是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头颈部肿瘤的治疗虽然有些进步,但总的来说,疗效不理想,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们开始尝试使用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rAdp53)结合放疗、热疗的方法,治疗2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取得较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商品名:今又生),由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S20040004,规格1×1012VP/2ml/支。
1.2临床资料2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选自2013年2月-2015年5月经治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PS评分≤3分,生存期预计超过3个月,全血细胞分析中白细胞≥4.0×109,生化常规、心电图均正常,均有胸部CT、肝CT、脑CT或MRI、血清肿瘤标志物等资料,全部经病理学证实。临床分期:Ⅲ期12例,Ⅳ期8例。
1.3治疗方法20例患者均采用“今又生”瘤内注射加放疗疗法,并配合局部浅部或深部热疗。基因治疗方法为在B超或CT引导下行多点瘤内注射,每周注射或灌注“今又生”1次,每次1×1012VP,共8-9次。
放疗方法:2.OGy/次,5次/周,总剂量50-70Gy/25-35次·5-7周,平均剂量62.2士5.3Gy。一般我们在p53瘤内注射48-72小时后进行放疗。热疗方法:浅部热疗再用915MHz微波治疗机,温度为43-44℃,深部热疗4lMHz射频治疗机,温度为42-43℃,1-2次/周,每次40-60分钟,放疗后1小时内进行。总热疗次数6-8次。
1.4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按照WHO关于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总控制率为DCR(CR+PR+SD所占百分率),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治疗结束4周后的疗效,每周进行毒性评估,记录最严重的毒性反应。
毒副反应以NCI常见毒性分级准(CTC3.0)版判定。以CT断层扫描为依据,测量肿瘤最大截面积,以肿瘤面积(即肿瘤最大径×最大垂直径)表示肿瘤大小。计算出治疗结束时及疗效确认时肿瘤缩小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近期疗效20例患者完全缓解10.0%(2/20),部分缓解30.0%(6/20),稳定50.0%(10/20),进展10.0%(2/20)。l年生存率为75.0%(15/20),实际临床获益率(CR+PR+SD>6月)为90%(18/20)。
2.2毒副反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12例患者有轻中度发热,能自行退热。2例患者体温升至40℃,用药后退热。
3讨论多年来,恶性肿瘤是放化疗做为经典的临床治疗方法,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53基因治疗己经成为目前肿瘤研究领域中的热点。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l3.l,全长16-20kb,共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野生型p53蛋白是细胞生长的负性调节剂,在细胞周期中,通过阻止Gl期细胞进人S期,而使损伤的DNA或染色体有时间得以修复。
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将腺病毒p53导入肿瘤细胞内,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与放化疗或热疗结合后,更有明显的增效作用[1-3]。在人类肿瘤中,p53两个等位基因均有突变,最常见的是一个缺失或一个核苷酸替换成所剩等位基因微小突变,此结果表明,突变的p53基因直接参与了肿瘤的发生[3]。
在经治疗的20例晚期患者中,其中PR6例,占30.0%;SD10例,占50.0%。在这10例SD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治疗后肿瘤较前增大了5%。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压迫等症状均获得了明显减轻甚或消失。并且,瘤内注射也没有增加远处转移的几率。常见副作用为发热,以I、Ⅱ发热为主,仅2例发生Ⅲ度发热(>40℃)。
发热反应多数发生在“今又生”注射后数小时,少数在翌日发烧,I度发热可自退,Ⅱ-Ⅲ度发热在使用退热药后数小时可热退。热退后无明显不适。今又生的上市,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针对肿瘤发病机制的全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上述临床研究显示,今又生单用疗效肯定,与放疗、热疗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可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之功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肖绍文,张珊文,吕有勇,等.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3(5):427-431.[2]SwisherSG,RothJA,KomakiR,etal.Inductionofp53-regulatedgenesandtumorregressioninlungcancerPatientsafterintratumoraldeliveryofadenoviralp53(INGN201)andradiationtherapy[J].ClinCancerRes,2003,9(l):93-101.[3]MinetaH,BorgA,DictorM,etal.P53mutation,butnotp53expression,correlateswithsurvivalin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moa.BrJCancer,1998,78(8):1084-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