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看电视剧《张学良》(论文文献综述)
袁典[1](2019)在《《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文中研究表明《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从1988年创刊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报纸副刊,《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具有一定商业性,但它对文学性的坚守表现得更为明显,是当代晚报中有文学价值的副刊之一。三十年来它与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集中反映在它与山东作家、批评家的紧密联系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参与。《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是观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散文、杂文、微型小说以及诗歌等文体呈现的窗口,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以1988年到1995年的《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对《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中的“青未了”、“文学界”、“文学岛”等主题版面和“连载”栏目做了重点考察。综合文艺版“青未了”体现出异彩纷呈的文体特征和作家自由的文学言说,研究中重点关注了马瑞芳“野狐禅”专栏中古典文学浸润下的散文随笔作品,孔孚山水诗与其诗歌评论以及刘玉堂乡土情怀关照下的都市小说。“文学界”复归了报纸副刊的杂文传统,集聚了一大批国内的杂文名家,出现了一批反映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实、风格硬朗犀利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发展有所助力。“文学岛”主要发表散文,同时重视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宣传,关注文坛信息,积极参与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连载”栏目是副刊文学性的保证,连载增强了作品原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连载形式也延长了文学作品传播的链条,扩大了作品的受众。本文通过对《齐鲁晚报》1988年至1995年副刊版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进行梳理,总结出它的文学价值。在经济转型时期,《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坚守副刊文学性,培养和扶植本土作家,密切关注文学动态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
王子沺[2](2013)在《高满堂电视剧编剧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电视剧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剧编剧作为每一部电视剧灵魂的塑造者,其在幕后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满堂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电视剧编剧中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电视剧文本从叙述视角、表达内容、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受到无数电视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热爱和追捧。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认知和自觉的文体意识,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充满情趣贴近生活的人物和故事来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不断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样本。本论文通过文化背景、文本内容、文体自觉以及受众分析四个层面分析高满堂创作的电视剧作品,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美学追求。同时以高满堂的电视剧作品和他本人的创作经历为范例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中国第一代职业电视剧编剧在电视剧文本文体自觉发展上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逄先知[3](2003)在《我看电视剧《张学良》》文中认为
二、我看电视剧《张学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电视剧《张学良》(论文提纲范文)
(1)《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概述 |
第一节 《齐鲁晚报》副刊版面介绍 |
第二节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作者、编者及读者 |
第二章 名家汇聚的文艺百花园: 综合文艺版“青未了” |
第一节 “青未了”散文随笔与马瑞芳的“野狐禅”专栏 |
第二节 “青未了”诗歌评论与孔孚山水诗 |
第三节 “青未了”微型小说与刘玉堂的都市讽刺小说 |
第三章 大众空间的文学试验田: “文学界”、“文学岛”和连载栏目 |
第一节 “文学界”与杂文复兴 |
第二节 “文学岛”与“90年代散文热” |
第三节 “连载”栏目与小说《活着》 |
结语: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文学价值 |
附录1 《齐鲁晚报》“文学界”作品目录(1992.10.6-1993.10.25) |
附录2 《齐鲁晚报》“文学岛”作品目录(1994.8.31-1995.12.27) |
附录3 《齐鲁晚报》副刊版连载作品目录(1988-1995) |
附录4 新杂文征文专栏目录 |
附录5 “学者沙龙”“学人俱乐部”专栏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高满堂电视剧编剧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一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 |
二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
三 西方思潮的涌入 |
四 文学的边缘化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崛起 |
一 从读字时代进入影像时代 |
二 电视剧编剧的发展契机 |
第三节 对专业电视剧编剧的需求 |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发展 |
二 第一代职业电视剧编剧的形成 |
第二章 文本的内容研究 |
第一节 立足当代经验,表达日常生活 |
一 表现内容和叙事方式 |
二 代表作品分析——《家有九凤》 |
第二节 体现民族魂魄,树立强健价值力量 |
一 表现内容和叙事方式 |
二 代表作品分析——《钢铁年代》 |
第三节 梳理民族情感,追寻民族文化根源 |
一 表现内容和叙事方式 |
二 代表作品分析——《北风那个吹》 |
第四节 与同时期编剧的横向比较 |
一 比较对象 |
二 比较内容 |
第三章 文本的文体自觉 |
第一节 文学文本到电视剧文本的文体转化 |
一 文体和文体意识 |
二 文学文本与电视剧文本的区别 |
第二节 电视剧语法系统的建立 |
一 电视剧语法系统的概念 |
二 电视剧语法系统的觉醒和探索阶段 |
三 电视剧语法系统的发展和成熟阶段 |
第三节 电视剧文本的美学规范 |
一 电视剧文本美学的形成 |
二 无意识的探索时期 |
三 有意识地追求时期 |
四 下意识的表达时期 |
第四节 高满堂电视剧文本的题材选择 |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转型 |
二 平民化的抒写方式 |
三 真诚、热情、理想的写作态度 |
第四章 高满堂电视剧作品受众研究 |
第一节 电视剧受众的一般特征 |
一 受众的定义 |
二 受众的特征 |
三 受众的类型 |
四 受众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电视剧受众的心理分析 |
一 电视剧受众的心理需求 |
二 电视剧受众的接受心理 |
三 电视剧受众的愉悦心理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满堂专访 |
附录2 高满堂影视剧作品年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我看电视剧《张学良》(论文参考文献)
- [1]《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D]. 袁典. 山东大学, 2019(09)
- [2]高满堂电视剧编剧艺术研究[D]. 王子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3]我看电视剧《张学良》[J]. 逄先知. 中国电视,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