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欢:爱泼斯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论文

柳欢:爱泼斯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论文

[摘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一位优秀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在梳理爱泼斯坦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爱泼斯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机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爱泼斯坦;中国;革命;建设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2005年5月26日),生于波兰俄占区一个无国籍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拉扎尔和母亲索尼娅同为俄国社会主义团体——社会民主工党分支“犹太劳动同盟”成员,是典型的犹太社会主义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因与布尔什维克意见相左,父母携带爱泼斯坦前往中国,爱泼斯坦的童年是在天津租界区度过的。父母的社会主义身份使得他们较多的关注中国革命,父亲拉扎尔认为:“世界上有两位伟大的社会主义者都是中国人,在现代是孙中山,在古代是宋朝11世纪时主张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王安石”①。父母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使得爱泼斯坦较早的认识了孙中山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在父母的引领下,爱泼斯坦的全部生命都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爱泼斯坦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机缘分为抗战初期在《保盟通讯》工作期间初识中国共产党;抗战后期到达陕北,同中国共产党建立直接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

从表8中可以看出,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7 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03、0.03、0.01、0.01、0.02,企业这五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幅度较小,相较于2015与2016年,该企业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有所提高。

赵:2004年,受我校情报研究中心主任王金夫教授之邀,我开始在校情报研究中心承担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当时我在新校区工作,而情报研究中心设在嘉定校区。因此,除中心的重大活动以及学位论文答辩外,我平时很少有时间去嘉定情报研究中心。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及研究情况,我一般与研究生约定下班之后在嘉定校区图书馆见面。通常至少一个月约定与学生见一次面。特别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后,会为学生制定撰写学位论文的具体时间进度,并按照规定的进度检查执行情况。

一、抗战初期——爱泼斯坦在《保盟通讯》工作

爱泼斯坦在1938年于宋庆龄领导主持下的《保盟通讯》开展宣传工作期间就已开始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报道,加入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1931年,16岁的爱泼斯坦担任《京津泰晤士报》编辑,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在《京津泰晤士报》期间,爱泼斯坦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参加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聚会,他的亲社会主义态度使得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以被开除而终结。随后,他又先后就职于《北平时事日报》《民主》和《中国呼声》,在此期间,同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亲社会主义者成为同事,并同宋庆龄有了交集。对此,爱泼斯坦回忆道:“通过我在这两个刊物(指《民主》和《中国呼声》)上发表的文章以及一次短暂的上海之行,宋庆龄知道了我,但我那时还没有见到她,更没想到我会同她一起工作达数十年”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爱泼斯坦以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的身份,辗转上海、南京、徐州等抗战前线,报道中国人民的反帝事业。1938年6月,爱泼斯坦到达战时的广州,9月18日,他见到了在广州声援抗战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宋庆龄介绍爱泼斯坦参加了新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广州分部,1938年底广州陷落后,在宋庆龄邀请下,爱泼斯坦前往香港保盟总部,在宋庆龄领导下主持《保盟通讯》宣传工作。在港英政府的高压下,爱泼斯坦谨慎的宣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向外界介绍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国际对共产党反帝事业的援助。在廖承志主持下,爱泼斯坦从事了中共英文译本的编辑改稿工作,编辑了《中国革命运动史》的英文译稿。在此期间,他还通过《纽约时报》进行了关于中国抗日敌后根据地的系列报道,这在该报还是第一次。在宋庆龄帮助下,爱泼斯坦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情感联系,宋庆龄成为了他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1944年在美国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推动以及爱泼斯坦等国际记者同国民政府宣传部的斗争下,国民党政府被迫组建了有爱泼斯坦等6位外国记者和大量中国记者在内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往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参观采访。西北之行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也成为爱泼斯坦同中国共产党友谊的真正开端。在延安,爱泼斯坦采访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同毛泽东的谈话中,转达了宋庆龄对他的问候,就“保盟”如何有效的帮助根据地的问题向毛泽东征询了意见。通过对中共领导人的采访和在晋西北的随军走访爱泼斯坦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当前的支持者代表的是这个国家最广泛全面的阶层”③,只有毛泽东所称的“民主”才是战胜日本法西斯,实现中国振兴的唯一途径,体会到“这些五年来被外部世界认为神秘莫测的部队是抗日战争中优良的、有价值的盟友,给予他们支持——如同给予南斯拉夫解放军支持那样——将会极大地加速胜利的到来”④。在此期间,他突破国民政府的新闻审查,通过《纽约时报》等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爱泼斯坦同中共党人的直接接触,增进了他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友谊,增强了他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抗战后期——爱泼斯坦在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网页制造等方面的计算机知识,还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他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最有效、最便利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之余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快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这一途径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能逐步增强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生命真正融入中国,成为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由于车站与区间隧道结构修补难度极大,一旦被腐蚀将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因此不能将车站与区间隧道钢筋作为排流网。

三、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与《中国建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了台儿庄、平型关等战役战斗的伟大胜利,打破了日本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疯狂叫嚣。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随着作战压力的相对减弱,国民党政府又开始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向转变,加紧了对中共敌后根据地的军事部署,实行严格的新闻封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以陕甘宁边区为主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军民合力实现了边区粮、棉等必需品的基本自给,建立了一批服务于抗日需要的基础工业,建立了“三三制”形式的民主政权,孕育了积极向上的抗战氛围,根据地各阶层群众牢牢依靠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逐渐成长为坚不可摧的抗战主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更好的团结中国各抗战力量,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突破国民政府封锁,深入了解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美国政府反法西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1年,在宋庆龄邀请下,爱泼斯坦及妻子邱茉莉自美返回中国参与中国福利会主持的《中国建设》(1990年更名为《今日中国》)期刊的筹建。《中国建设》以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人民生活的变化及有关中国的各方面背景知识,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办刊宗旨,是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爱泼斯坦担任了《中国建设》编辑及理论书籍的翻译性工作,再次在宋庆龄领导下,有力推动着中外友好交流。1979年,在胡耀邦主张下,爱泼斯坦被任命为《中国建设》总编辑,全面负责期刊业务工作,爱泼斯坦始终把这一任命看做是一项至高的荣誉。

1944年5月31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以《纽约时报》和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随团考察,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共产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友谊。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对此,爱泼斯坦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身经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以爱泼斯坦为代表的国际友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历史洪流中,紧紧团结在中国人民周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注释]

①②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回忆录——见证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③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我访问中国: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31页.

[作者简介]柳欢(1991-),男,山东聊城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9)02-0006-02

标签:;  ;  ;  ;  ;  ;  ;  ;  ;  ;  ;  

柳欢:爱泼斯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