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救国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胡适,独立,评价,主体性,高等教育,高尚,教会。
教育救国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克利[1](2014)在《“教育救国论”的历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邱淅闻[2](2013)在《胡适的“教育救国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是中国着名的教育家,终身以救国为己任,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救国论,主张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主张教育独立,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主张由于忽视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14期)
熊贤君[3](2012)在《“教育救国论”论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应当肯定地说,"教育救国论"所遵循的是社会改良的路向,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在中国近现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尽管教育未能救国,但应看到教育救国是有条件的,近现代中国并没有满足其必要条件。即便如此,在大半个世纪"教育救国"思潮的冲击下,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卢国琪[4](2011)在《恽代英对教会教育和“教育救国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恽代英不仅是中国青年爱戴的领袖,而且是一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对帝国主义教会教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教育救国论"的错误进行了批判。通过这些批判,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1年01期)
祁欢[5](2010)在《“立人”、“兴国”与“教育救国”——论鲁迅、胡适教育目标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其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是"立人"继而"兴国"的教育目标,胡适却始终以"教育救国论"为指导思想。本文从鲁迅和胡适教育目标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叁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田彤[6](2009)在《张謇“教育救国”论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近代着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1895年起,张謇陆续在南通、海门等地创建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形成以大生纱厂和垦牧公司为龙头的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呕心沥血(本文来源于《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期刊2009-09-01)
朱与墨,巢卫平[7](2008)在《青年毛泽东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思想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期刊2008年09期)
姜朝晖[8](2008)在《关于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论与教育救国论之间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的教育救国思潮催生了教育独立意识;但教育独立思想在学潮问题上所持的参政自律态度,凸显了现代教育立足于自身的学术和文化特质独立地服务于社会的主体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教育独立为前提的教育救国思想是对狭隘教育救国论的一种理论上的升华。(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8年05期)
张爱闻,艾军[9](2004)在《严复的教育救国论思想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维新”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庸俗进化论哲学基础上 ,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却独树一帜、内涵丰富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智、德、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论 ,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旧巢臼 ;其强调实用的教育内容论 ,体现了我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对我国新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论 ,为中国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启迪。(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傅江宏[10](2003)在《对五四时期“教育救国”论的重新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事是的态度 ,将“教育救国”论就入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审视 ,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与五四精神并行不悖 ,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客观地公正地看待 ,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和标准去抬高或压低它(本文来源于《九江师专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教育救国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胡适是中国着名的教育家,终身以救国为己任,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救国论,主张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主张教育独立,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主张由于忽视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救国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克利.“教育救国论”的历史发展[J].教育评论.2014
[2].邱淅闻.胡适的“教育救国论”[J].学理论.2013
[3].熊贤君.“教育救国论”论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4].卢国琪.恽代英对教会教育和“教育救国论”的批判[J].学术界.2011
[5].祁欢.“立人”、“兴国”与“教育救国”——论鲁迅、胡适教育目标之异同[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田彤.张謇“教育救国”论概说[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7].朱与墨,巢卫平.青年毛泽东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思想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
[8].姜朝晖.关于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论与教育救国论之间关系的探讨[J].学术论坛.2008
[9].张爱闻,艾军.严复的教育救国论思想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
[10].傅江宏.对五四时期“教育救国”论的重新评价[J].九江师专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