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啮合论文_白桂香,张琤琤,曹文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啮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轭,谐波,圆弧,直线,齿轮,曲线,轮齿。

共轭啮合论文文献综述

白桂香,张琤琤,曹文斌[1](2019)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中内齿圈静压支承油膜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间隙密封的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内齿圈在油液压力和齿轮啮合力的作用下,其外壁对泵体内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基于该问题首先对内齿圈进行了受力分析,其次在泵体内壁开设由矩形槽和V形槽构成的复合静压支承槽,并利用油膜静压支承原理减小内齿圈与泵体内壁直接接触所造成的磨损,最后建立了内齿圈静压支承油膜的承载力与承载刚度的数学模型,这将对进一步研究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19年10期)

徐学忠,张斌,宇晓明[2](2019)在《直线共轭齿廓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测量方法,推导了圆棒测量跨距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和作图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应用量棒跨距值可以对转子的齿厚误差进行控制,为提高直线共轭齿廓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制造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段刚,崔建昆,高铭良[3](2018)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的重合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参照渐开线齿轮定义了直线齿廓外齿轮的基本参数,得出了齿形半角、压力角和最小齿数的关系,得到直线齿形齿轮的齿廓方程,在此基础上对啮合极限点进行了研究。为满足连续传动的要求,推导出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啮合曲线,并分析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根据重合度计算理论推导出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重合度的计算公式,保证在齿形参数设计时满足连续传动的要求。根据齿轮的基本参数和重合度的计算公式,研究外齿轮齿顶高系数、内齿圈齿顶高系数、压力角与重合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家序,胡如康,周广武,张振华,裴欣[4](2018)在《双圆弧谐波减速器共轭啮合区混合润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轮齿啮合区的加速寿命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产品优化设计,以某型号谐波减速器为分析对象,基于包络理论求出柔轮与刚轮的齿廓方程,分析了啮合点的曲率半径、卷吸速度以及啮合区受载情况,综合考虑啮合区的宏观几何、真实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建立了柔轮与刚轮啮合区的混合润滑模型,通过分析润滑区膜厚比、摩擦因数等参数,定量研究了转速和温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越高,平均油膜厚度和膜厚比越大,接触载荷比和接触面积比越小,润滑性能越好.当转速高于2 200 r/min时,啮合区由边界润滑变为混合润滑,接触载荷比和接触面积比较50 r/min时减小90%以上,摩擦因数减小一半以上,将转速控制在2 200 r/min以上有利于改善润滑状况;随着啮合区温度的升高,平均油膜厚度和膜厚比逐渐减小,接触载荷比和接触面积比逐渐增大,润滑状况逐渐变差.温度为60℃时,摩擦因数较10℃增加一倍以上,接触载荷比和接触面积比增加一倍以上,需严格控制谐波减速器工作温度在60℃以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吴继强,王家序,蒲伟,曹伟[5](2017)在《齿廓形状对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润滑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公切线双圆弧齿廓作为谐波传动柔轮齿廓,通过包络理论推导出刚轮与柔轮的共轭齿廓方程和共轭区域,同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刚轮齿廓的离散点,得到刚轮的拟合圆弧曲率半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卷吸速度、啮合点法向载荷、真实表面粗糙度和轮齿接触几何等因素,建立了双圆弧齿廓和渐开线齿廓谐波齿轮在共轭啮合区的混合润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处齿根啮合点和齿顶圆啮合点的润滑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齿廓形状对润滑性能影响显着,采用双圆弧齿廓能显着增加平均油膜厚度和降低最大油膜压力,使润滑性能得到改善;随着波发生器转速逐渐降低,共轭齿根啮合点和共轭齿顶圆啮合点的平均油膜厚度和膜厚比随之减小,接触载荷比随之增大,润滑效果变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高铭良,崔建昆,黄冬平,刘爽,张丽华[6](2017)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传动重合度的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齿轮啮合基本原理,以齿轮传动重合度计算理论为基础,推导出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传动重合度计算公式,并分析研究影响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传动重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与重合度的关系,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设计理论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7年02期)

叶春浓[7](2016)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齿廓曲线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函数最佳逼近理论,探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齿廓曲线的设计方法。通过实例,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16年12期)

陈晓霞,宋宇,邢静忠,刘玉生[8](2016)在《连续共轭啮合的双圆弧谐波齿轮齿廓设计及运动仿真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段函数表达的参数化公切线双圆弧齿廓,利用柔轮装配变形的包络精确算法研究双圆弧齿廓原始齿廓参数对包络存在区间大小的影响及其共轭齿廓的可用性,提出使二次共轭现象成为可用齿廓的设计方法.首先按照柔轮中性层周向位移引起的转角及其轮齿对称线相对于径矢转角的精确计算方法,确定变形后柔轮轮齿的位置和方位,获得一系列柔轮齿廓相对于刚轮齿槽的啮合运动轨迹;然后从计算机图形学角度获得用柔轮齿廓外包络表达的刚轮齿廓,验证二次共轭现象及其可用共轭齿廓的存在性.实例结果表明,双圆弧齿廓谐波齿轮可以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实现在整个啮合区间上的连续共轭传动,使更多齿对同时参与共轭啮合,从而提高谐波齿轮的承载能力和传动精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梁栋[9](2015)在《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是制造装备业和国防工业中极其重要的关键基础件。高端重大装备对高性能齿轮传动的需求迫切且逐年增长,齿轮产品尽管在技术手段和性能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直升机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飞行器,以风力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以坦克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以及高铁、舰船等重大装备都对齿轮传动提出了更高性能的要求,可概括为:长寿命、高承载能力、高可靠、高功重比(轻量化)、低噪声等。高性能的齿轮传动的研发已成为我国相关工业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是机械工程领域传动机械学科研究的重要前沿。啮合齿面是运动和动力变换的直接作用面,也是齿轮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充分考虑曲线接触的多样性,以曲线为啮合几何元素开展齿轮传动啮合新理论、新技术研究。相关内容对阐释现有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及创立新型高性能齿轮传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满足重大装备对高性能齿轮传动的需求将产生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论文的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①在定义曲线连续相切接触的基础上,提出共轭曲线的概念,给出曲线共轭接触的基本条件;建立共轭曲线齿轮基本啮合原理,开展共轭曲线啮合数学描述,基于微分几何学分析并论证共轭曲线沿给定接触角方向的法向矢量,求解啮合函数关系,推导共轭曲线方程等,并开展实例应用。②从几何及接触特性分析入手,揭示共轭曲线啮合的一般规律及性质。提出共轭曲线密切面建模方法,基于弧长参数概念推导共轭曲线曲率及挠率,论证单参数曲线族包络的基本条件及特征点;探寻不同接触位置条件下的啮合函数变化规律,讨论共轭曲线接触的唯一性和同一性,描述共轭曲线的啮合运动基本特性。③基于共轭曲线原理构建具有优良曲线接触特性的啮合管齿面,提出以适当半径的球面沿共轭曲线的指定等距线包络运动成型啮合管的等距包络方法,建立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的构建理论,推导共轭曲线的等距线方程、啮合齿面方程等,构建多种接触齿面模型。在共轭曲线啮合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型共轭曲线齿轮传动。④分析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几何及接触特性,提出齿轮满足传动比恒定和连续转动的一般条件;定义啮合管齿面压力角,描述齿面特征曲线及脊线,讨论啮合管齿面根切问题,建立诱导法曲率及挠率一般计算方法;开展啮合管齿面啮合及曲率干涉分析,基于共轭曲线原理建立齿面滑动计算理论与方法,论证齿面共轭继承特性,揭示共轭曲线齿轮轮齿齿面的啮合实质。⑤介绍传统圆弧齿轮传动及特点,提出基于共轭曲线啮合理论的圆弧齿轮传动啮合新原理,论述其成型原理与方法、几何及运动特性、啮合特性等,揭示与一般圆弧齿轮传动的内在联系,阐释圆弧齿轮传动的一般原理和啮合本质,实现共轭曲线啮合理论的重要理论应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徐金波,崔建昆,胡翰林[10](2015)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啮合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齿轮、齿圈进行了静力分析。考虑油压对轮齿的影响,分析啮合过程中的力和力矩,利用赫兹公式计算出接触应力,并与有限元法计算的接触应力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结合理论公式与有限元软件,分别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啮合强度进行分析,对内啮合齿轮泵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5年01期)

共轭啮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讨论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测量方法,推导了圆棒测量跨距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和作图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应用量棒跨距值可以对转子的齿厚误差进行控制,为提高直线共轭齿廓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制造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啮合论文参考文献

[1].白桂香,张琤琤,曹文斌.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中内齿圈静压支承油膜的性能分析[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9

[2].徐学忠,张斌,宇晓明.直线共轭齿廓内啮合齿轮泵内外转子的测量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3].段刚,崔建昆,高铭良.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的重合度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4].王家序,胡如康,周广武,张振华,裴欣.双圆弧谐波减速器共轭啮合区混合润滑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5].吴继强,王家序,蒲伟,曹伟.齿廓形状对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润滑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高铭良,崔建昆,黄冬平,刘爽,张丽华.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传动重合度的计算分析[J].流体机械.2017

[7].叶春浓.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齿廓曲线设计方法[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6

[8].陈晓霞,宋宇,邢静忠,刘玉生.连续共轭啮合的双圆弧谐波齿轮齿廓设计及运动仿真验证[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6

[9].梁栋.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5

[10].徐金波,崔建昆,胡翰林.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副啮合强度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5

论文知识图

刚度计算模型普通摆线单齿啮合扭转刚度Fig.4.7Tor...二次包络摆线啮合副扭转刚度Fig.4.8T...模态结果不完全摆线二次包络共轭啮合副...普通摆线啮合副

标签:;  ;  ;  ;  ;  ;  ;  

共轭啮合论文_白桂香,张琤琤,曹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