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茶杯的发明

来自茶杯的发明

一、由一个茶杯引出的发明(论文文献综述)

林韬[1](2021)在《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至今,设计学仍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探赜设计研究的策略、构建未来学科研究的体系与路径是新时代设计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设计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从交叉学科的观念出发,它的“间性特质”反映在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的众多学科之间。草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所倡导的经典策略。这一策略并不是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路径(Lead),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草根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定性研究领域众多路径中的一种,但与其他路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的目的是溯源赓续地从经验资料中生成新理论并运用于学科实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描述和阐释研究现象本身,或是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视域、言语特征或日常生活史进行单层线性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崇尚设计研究中的历史观与学科视野,能“发现”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并尝试新的实验跨界与嫁接,这对明日的设计学科的设计研究来说毋庸置疑是有价值的;当然,就这一方法论本身而言,其过程又是从原生资料中“自下而上”、不断地“向史而新”的。本文主要依据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中的重要要素、特征及研究程序,交叉建构一种可行的设计研究方法:从“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的胚胎期出发,历经“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的孕育期磨练,力求“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之成熟期。最后,置身于设计研究的“实验场”从最初对研究对象的实践兴趣到实质理论“自然呈现”再到形式理论的演化生成,借鉴草根理论策略形成的理论则区别于一般的宏大而脱离语境的总结性推论,它更强调的是形成的过程和对于设计操作的导向性,以及检验其指导再设计的合理性与前瞻性。设计的转型实质是设计理念的转型。其中的机遇就隐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无比多样与绚烂的文化中,对于设计思维和策略的研究正是我们不断探索与挖掘这些机遇的有效手段,而在这样的探究之旅中,试图再观察、再聚焦希望凝缩出关联设计的新问题与新理念为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参考。

李烁[2](2021)在《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以临沂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必须重视数学文化的重要价值,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审视数学教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已经逐步实施,并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力求通过对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挖掘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文章分为五大部分。第1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步骤,界定了数学文化、教学设计等核心概念,结合前人研究,对国内外数学文化以及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历史发生原理和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第2、3、4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分析阐述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以及针对现状提出的原则、方法和具体策略。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为: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也认识到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积极影响,认同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的做法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但是目前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对数学文化不够重视,认为数学文化与考试的关联度小,对数学文化的内容缺乏了解以及缺少具体的指导。基于以上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的四条原则:提升素养原则、文化统领原则、内容适切原则、评价引领原则;四种融入方法: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以及针对教学设计六大环节的具体策略:教材分析挖掘数学文化的内容;学情分析关注数学文化的价值;教学目标突出数学文化的引领;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文化的体验;教学过程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学评价体现数学文化。最后结合这些原则、方式和策略,在一线名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具体尝试。第5章对研究的整体过程作了反思与展望。数学文化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原则、方法和策略,促进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为深化数学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郑宁[3](2021)在《中国亲情类电影中戏剧冲突的研究 ——以剧本《寻“猫”奇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纵观我国的电影市场,亲情题材电影一直受到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青睐。它不仅在中国类型电影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在中国各个类型电影的内容中也均有涉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受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人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我国亲情题材电影的创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亲情题材电影也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一方面题材同质化、叙事套路化、情节巧合化等问题愈加凸显,观众难以从影像的交互体验中得到共鸣。另一方面,亲情题材电影出现了刻意追求商业利益而迎合大众低俗审美情趣的倾向。由此出发,让电影剧作的内在精神价值凌驾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上,对中国亲情题材电影的戏剧冲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创作者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本文首先借助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梳理中国亲情题材电影创作中戏剧冲突的类型特征,并结合中国亲情题材电影的剧本创作进行分析,明确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基于中国亲情题材电影剧本中戏剧冲突的类型特征,结合毕设剧本《寻“猫”奇旅》进行戏剧冲突的建构思路和具体创作方法进一步分析实践,探讨如何在剧本中建构戏剧冲突。最后将剧本《寻“猫”奇旅》与过去备受关注的中国亲情题材电影中的戏剧冲突进行比较和审视,关注以往同类创作的经验和存在的缺陷,探寻中国亲情题材电影剧本中戏剧冲突的价值和发展趋势。期待通过实践研究对中国亲情题材电影剧本未来的创作提供新思路,以期助力中国亲情题材电影更好的发展。

刘心武[4](2020)在《邮轮碎片》文中指出1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而且,许多臃肿颟顸的肉体总是要跃入她的视野,无从规避。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5](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郝洋[6](2019)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活用变通探讨 ——以The Chinese Art of Tea的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The Chinese Art of Tea(《中国茶艺茶文化》)由英国着名汉学家蒲乐道所作,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茶书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中国茶艺与茶文化的英文专着。蒲乐道结合他在中国的切身经历,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中国茶的知识融合于十二个章节中,从器物及精神两个层面详细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茶文化。该书不仅为茶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亦有重要意义。该书目前还没有汉译本,笔者选取第十、十一章节进行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翻译实践报告。本书第十章主要从茶叶的挑选、茶器的准备到如何泡茶饮茶进行了详尽说明;第十一章介绍了茶与瓷的关联,主要讲述了中国茶器的发展沿革。除了对中国茶的专业性介绍,蒲乐道还将有关中国茶文化及精神境界娓娓道来。因此,The Chinese Art of Tea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茶艺茶文化的说明书,还是一部作者表情达意的文学作品,有不同文体的交融。对此书的汉译不仅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国外的学者看待中国茶文化的态度,还能发现国外作者对中国茶文化可能出现的曲解和误译,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更正,避免以讹传讹。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为理论框架。语义翻译侧重于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述方式;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达到与原文同样的功能效果。两者活用变通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过程,实现翻译目标。本实践报告将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次出发,探究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中的灵活运用,为茶文化文本的汉译提供一种思路和更多的实际案例。本实践报告的结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在词汇层面,原文作者使用表情词汇、文化负载词较多。在翻译中,表情词汇可多采用语义翻译方法,文化负载词多采用语义与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笔者使用了汉语四字格以增强译文的表达效果与审美意蕴;在句子层面原文作者多用长句、被动句,笔者多采用交际翻译方法对句子进行重组、转换,而一些有独特表达效果的并置分句则采用语义翻译对其句式进行保留。同时,笔者也尽力对原文中蒲乐道的某些文化信息理解错误进行了修订说明;在语篇层面,笔者根据语境灵活使用语义与交际翻译方法对原文风格进行调整,同时使用交际翻译方法对译文语义空白进行填补。

刘醒龙[7](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认为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张炜[8](2018)在《艾约堡秘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一艾约堡主任蛹儿又一次低估了自己的风骚,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她已经坎坎坷坷地度过了四十岁生日,像一艘历经风雨的船泊在港湾,自以为万事大吉,再也没有足以摧毁自己的巨浪拍过来了。谁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凶险仍旧存在。她比所有人都惧怕青春的逝去,同时又渴望在大多数时间里像一个色衰的老妪那样,变成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矛盾化成的焦灼一天天强烈,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纠缠和折磨自己。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伏在镜前,以犀利的目光细细挑

蔡乾[9](2017)在《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思想史研究的路径、文献学的考证和分析、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对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依靠史料方面的深入发掘,并结合地理、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同时段欧洲大陆各国汉学成果进行补益和参照,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探讨以往被学术界所低估的专业汉学阶段之前的英国汉学所取得的成果。更试图在钱锺书、范存忠、陈受颐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补充、修正和推进,来探究英国汉学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在具体人物的思想观念中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汉学文本或问题,从产生汉学着作的动态社会历史和知识文化背景中把握汉学家思想观念的转折和变化,尽力展示英国汉学学科体系奠基、并协助英国文化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而把握本时段英国汉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并更客观和充分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总结学术成果、理清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中国”(China)一词的确立过程,即“契丹和中国是否为同一个国家”这一英国汉学研究起点问题形成的历史语境、讨论与验证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为后文的研究勾勒了历史的背景。第二章的视线转向“中国风尚”时期英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实体的研究,探索它们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对英国社会习俗进步的促进。第三章对英国汉学中的汉语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普遍语言”观念影响下的汉语研究与18世纪欧洲语言观转变后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第四章讨论英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并对译介水平与特点、文学评论“以中证西”的论证模式和比较视野的初步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中集中研究英国学者对中国宗教和社会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本文注重将“中国风尚”、“普遍语言”观念、“中国年代学争论”、“礼仪之争”、“英国自然神论”、“古今之争”、“爱尔兰启蒙运动”等思潮和事件结合进论述之中,以探索同英国汉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和历史动态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本时段的英国汉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走过了一条由名到实,从语言基础到文学、艺术审美批评,再到深涉文明核心的伦理道德、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讨论的道路。进而可以总结出本时段英国汉学研究的特点:其研究既同欧洲大陆汉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立场诉求,并在强烈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促进了英国现代观念的形成。

马佳[10](2017)在《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水陶是指历史上与当今制作及生产于建水县境内的陶器总称,涵盖生活陶与美术陶,后者现在被称为紫陶。建水紫陶是一类集刻填、书画、磨光工艺为一身的陶器。对之进行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学领域,主要涉及历史起源、制作技艺、造型、装饰风格,多是对器物自身艺术品质上的关注,表现出研究视野的单一性,凸显出“就物论物”、“就艺谈艺”的倾向,忽略对制作者与制作生产进程以及对促发建水紫陶工艺从孕育到诞生到成熟再到转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论文以物的人类学研究为视角,对建水紫陶业及其工艺文化进行研究,以探析促发其生命性质发生转变的原因及方式,从而探讨其延续与再造的动力,以此回应传统手工艺的生命续存问题。本论文按照历史脉络铺展开来,将建水紫陶业进程分为了技艺孕育期、工艺诞生及风格成熟期、国家体制下的工艺美术陶生产发展期与当前以生产文化陶为主的转型期。论文认为不同时期的建水紫陶业及工艺文化与当时的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同构,此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建水紫陶坯体成型及烧制技艺的母体为建水粗陶瓦货及瓷器制作。清朝至民国时期,文人书画者在坯体上书画镌刻,成就了紫陶的书画装饰工艺,并使其性质从普通器用转变为文人艺术。在匠人与文人互动中,紫陶技艺及风格得以定型并渐渐成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建水紫陶的生产集中在工艺美术陶厂中,其生产制作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经济目的,除个别出口国外的精品外,生产都是以大众产品为主。建水紫陶因此由精英艺术品转变为大众日用品及工艺品。进入到2000年以后,建水紫陶的生产制作变为作坊、工作室、企业三种形式。随着社会转型加剧,扩大的消费群体与变动的制作群体结构使得紫陶风格渐显多样化,出现日用品、工艺品等多种类型,其中又凸显出对“文化陶”的共同追求。“文化陶”的提法及随之而来的与之相关的生产制作都建立在传统紫陶业中,书画即文化的观念意识之上,当地制陶者文化的与工艺的差异性二元观念由此产生并延续。但是,随着复合整体性文化观的熏染及拉坯师傅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变动,技艺的非文化属性正向着文化属性转变着。论文认为恰恰是围绕这个二元差异原则,制陶群体构建起了一个紫陶生产制作场域,此场域与政治、经济、文化场域相互渗透与叠加。不同时期、不同的制陶人在形塑与颠覆该场域的过程中,相互间因技艺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社会资本占有量的不同,而进行着互动,从而使建水紫陶工艺得以延续与再造,表现为陶器造型与装饰风格随着时代发展而微变。在这一过程中,总体呈现出来的表象是,不同时期投身到紫陶制作领域中的制陶者的社会身份在不断发生变动。论文认为二元差异性原则及紫陶场域的生成、运转与演变是当前建水紫陶符号化的关键逻辑所在,也是紫陶风格延续与再造的动力机制所在,此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运用人类学物的社会生命研究径路和场域理论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建水紫陶手工艺的延续与再造。无论是拉坯者技艺的提升还是书画者能力与文化修养的提升都得益于紫陶制作场域的开放性与良性运转,得益于从艺者社会身份的多元化,这亦是传统手工艺续存的关键。

二、由一个茶杯引出的发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一个茶杯引出的发明(论文提纲范文)

(1)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背景
    二、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方法与策略
    五、创新价值
    六、研究脉络
第一章 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
    第一节 设计研究“胚胎期”
        一、兴趣点与逻辑追寻
        二、契合:“非强制性”搜集方式
    第二节 访谈记录与文本剖析
        一、对话访谈
        二、书写绘制
        三、资料阈限性
    第三节 民族志互补兼容
        一、互惠:资料可信性与质量
        二、沉浸:田野资料汇集
第二章 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
    第一节 开放性:原生编码
        一、词/行/事件
        二、逻辑梳理
        三、编码互文建构
    第二节 关联性:聚焦编码
        一、联结:线性/非线性交互
        二、敏感性: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节 选择性:轴心编码
        一、多维化:类属与亚类属
        二、人本化:沉浸式的情感/情境
        三、核心化:文本解码为概念
第三章 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
    第一节 备忘策略:概念练习
        一、释放设计想象力:以自然思维思考
        二、情境地图构建:集聚思维
    第二节 “局外人”视角:举反例与“切片”法
        一、举反例
        二、“切片”法
    第三节 理论“深度”与饱和
        一、思辨思维:“深度”法
        二、往复比较:类属饱和
第四章 孵化器: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
    第一节 形式理论的三种模式
        一、单区域形式理论
        二、多区域形式理论
        三、直接构建形式理论
    第二节 赋能:形式理论的抽象化
        一、批评:争鸣的启迪
        二、演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顿悟:作为形式理论的表达
    第三节 建构设计研究形式理论评价标准
        一、反身性:“形式理论”方法论思考
        二、格拉泽的评价原则
        三、以往设计研究评价标准提要
第五章 实验场:草根理论策略在设计研究中的专题
    第一节 文字的意蕴:汉字设计字形思维解读
        一、古文字功能的映射:原生状态
        二、汉字字形思维凭借:深度分析
        三、汉字设计“法式营造”:现代呈现
    第二节 迷失的玩具——音画幻灯的原生形态与设计迁延探赜
        一、音画幻灯介入现代家庭娱乐活动:个体身份溯源
        二、由跨界的视觉娱乐到明治维新后的新媒介:地域时尚思潮
        三、地域性辐射全球化视野的未来愿景:设计动力基因
    第三节 为设计赋能——“谱伦”绘画图式中的设计哲思
        一、“尤罗韦司小组”中“谱伦”的缩影:概念源头
        二、从“经典”绘画图式指向“一般”设计路径:实质理论
        三、秩序的隐喻驱动“形式理论”生成:为设计赋能
结论
致谢
附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梳理
    二、原着《草根理论的发现:定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与设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以临沂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2.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设计较为薄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步骤
    (六)文献综述
        1.数学文化的研究综述
        2.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综述
    (七)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基于问卷的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2.学生调查问卷
        3.教师调查问卷
    (二)基于访谈的调查分析
        1.访谈的目的
        2.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三)现状总结
二、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提升素养原则
        2.文化统领原则
        3.内容适切原则
        4.评价引领原则
    (二)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1.附加式
        2.复制式
        3.顺应式
        4.重构式
三、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教材分析挖掘数学文化内容
        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
        2.数学文化内容的选取与整合
    (二)学情分析关注数学文化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突出数学文化的引领
    (四)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文化的体验
    (五)教学过程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
        2.新授环节多元融入
        3.练习环节增加趣味
        4.总结环节归纳提升
        5.布置作业灵活多样
    (六)教学评价以数学文化为依据
    (七)案例设计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4.教学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分数的由来》新授环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3)中国亲情类电影中戏剧冲突的研究 ——以剧本《寻“猫”奇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亲情题材电影中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研究
    第一节 展现时代发展变化
    第二节 渲染悲苦感情色彩
    第三节 抨击社会生活问题
    第四节 传承中华伦理传统
第二章 剧本《寻“猫”奇旅》戏剧冲突设计理念的研究
    第一节 带有社会热点的主题表达
    第二节 塑造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展现伦理矛盾的情节安排
    第四节 组织因果相扣的结构布局
第三章 剧本《寻“猫”奇旅》中戏剧冲突创作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奇幻道具埋下伏笔
    第二节 “突转发现”产生矛盾
    第三节 欲望动机推动发展
    第四节 人物行动激化冲突
第四章 新时期亲情题材电影剧作中戏剧冲突的新思考
    第一节 突破传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呈现人文主义关怀
    第三节 展现泛喜剧化特征
    第四节 伦理与生活的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剧本《寻“猫”奇旅》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活用变通探讨 ——以The Chinese Art of Tea的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ranslation Assignment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3.1.1 Definition of the theory
        3.1.2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3.3 Researches on the Theory
4 Methodology
    4.1 Documentation Analysis
    4.2 Case Analysis
5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1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Words
        5.1.1 Words with Expressive Function
        5.1.2 Culture-loaded Words
        5.1.3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5.2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5.2.1 Adjusting Sentence Structure
        5.2.2 Conversion of Passive Voice
        5.2.3 Preserving Sentence Structure
        5.2.4 Correcting Erroneous Message
    5.3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Discourses
        5.3.1 Change of Genre
        5.3.2 Coherence and Cohesion
6 Conclusion
References
附录A 原文和译文
Acknowledgements

(9)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题目解析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从契丹到中国——英国汉学的缘起
    第一节 “契丹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一、“契丹传说”的产生和柏朗嘉宾的证实
        二、鲁布鲁克和罗杰·培根的契丹认识
    第二节 “契丹传说”的兴盛和英国的接受
        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传说”和在英国的接受
        二、《曼德维尔游记》何以比《马可·波罗游记》更为畅销?
        三、《曼德维尔游记》中的“契丹传说”
    第三节 从英国到契丹(中国)的征程
        一、英国人对“东北航道”的探索
        二、英国人对“西北航道”的探索
        三、英国人通过东方航路来到中国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契丹/中国”问题的讨论
        一、英国的契丹与中国知识来源
        二、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及其他着作的影响
        三、塞缪尔·帕切斯的“契丹/中国”问题讨论
        四、“契丹/中国”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18世纪的英国汉学与“中国风尚”
    第一节 瓷器
        一、英国的瓷器消费:从收藏到日用
        二、“ware”、“porcelain”和“china”的词义考察
        三、热潮和反思: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描写
    第二节 茶叶
        一、中茶西传英国小史
        二、英语中的茶:从“chaa”到“tea”的演变研究
        三、从宫廷赞誉到民间争论: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茶叶
    第三节 园林艺术
        一、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
        二、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与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三、威廉·钱伯斯与中国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语言研究
    第一节 17世纪的英国汉语研究
        一、17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语言的初步印象
        二、普遍语言:白来德、培根、威尔金斯、韦伯等英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三、托兰德和莱布尼茨关于汉语学习难易问题的通信
    第二节 18世纪语言观念的转变和英国的汉语认知
        一、18世纪欧洲(英国)学者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和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伯尼特的汉语研究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汉语报告:先在观念和实地印象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影响
        一、初步的接触:转译而来的中国文学
        二、《好逑传》的英译与中国文化认识
        三、威廉·琼斯的中国经典翻译
    第二节 初步的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评论
        一、理查德·赫德《贺拉斯致奥古斯都诗简评注》中的戏剧批评
        二、约翰·布朗对中国诗歌和音乐的讨论
        三、威廉·琼斯《论中国的第二部经典》中的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研究
    第一节 “中英初识时期”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一、哈克路特编着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二、帕切斯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描述
        三、其他英译文献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英国回响
        一、“礼仪之争”之简述
        二、“礼仪之争”文献的英译和出版
        三、“礼仪之争”影响下的英国的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节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奥援
        一、自然神论的中国“起点”
        二、从赫伯特到伯朗特: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转变
        三、从托兰德到拉姆齐:英国自然神论者与护教者的中国论辩
        四、博林布鲁克子爵: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余晖
    第四节 英国学者的中国社会认识和研究
        一、从伯顿到坦普尔:17世纪英国仰慕中国社会的开始
        二、航海游记文学热潮和18世纪英国中国社会认识的转变
        三、从报端到案头:18世纪英人对中国社会的臧否和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19世纪前之英国汉学要事系年
    附录二、中西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一) 有关建水紫陶的研究
        (二) 有关勾连社会文化的陶研究
    三、研究路径及理论
        (一) 物的人类学
        (二) 社会文化变迁
    四、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五、章节内容
第一章 当前建水紫陶的生产制作及使用概况
    第一节 进入碗窑村
    第二节 紫陶登场
    第三节 生产地及生产组织类型
        一、生产地介绍
        二、生产组织类型
        (一) 曾经的大型陶厂
        (二) 中小型企业
        (三) 家庭式作坊
        (四) 陶艺工作室
    第四节 工艺流程
        一、制泥
        二、制坯
        三、书法与绘画
        四、刻花与填泥
        五、修坯与烧制
        六、磨光
    第五节 陶器类型及使用
        一、主要类型
        二、销售及使用
    小结
第二章 孕育技艺的粗陶瓦货瓷器业
    第一节 从蒜臼、瓦擦与腌菜罐说起——粗陶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昔日的龙窑与青花瓷——曾经辉煌的制瓷业
    第三节 记忆中的临安瓦货——回归谋生之道
    小结
第三章 工艺创生与风格成熟
    第一节 紫陶诞生——细陶烟斗子的发明
        一、清朝民国时期中国云南社会经济侧影——鸦片吸食与种植
        二、烟斗的制作与使用——上层阶级的品位与嗜好
    第二节 风格渐成——红陶花瓶的出现及制作
        一、文人书画镌刻与匠艺结合
        (一)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产生及壮大
        (二) 文人画与文人书画家的演变
        (三) 文人与匠人互动——两大阶层的社会身份及地位变动
        二、花瓶的制作及消费——对“雅”与“古”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日益成熟——红陶汽锅的诞生及演变
        一、从饮食器具到工艺品——向逢春的个人奋斗及身份变动
        二、从匠人到书画家——向逢春身份转变的路径之一
    小结
第四章 国家体制下的“工艺美术陶”
    第一节 从陶器社到工艺美术陶厂(1954-1977)
        一、陶器社成立及陶工身份转变
        二、变动中的艺人身份及命运——以向逢春及儿子为例
        三、工艺美术事业与扩建生产
        四、为谁而生产——工艺的“大众化”趋势
        (一) 汽锅出口:模式化的装饰语言
        (二) 技术介入:坯体成型、隧道窑及空心刀
    第二节 工艺美术陶厂中的“美术陶”生产(1978-2002)
        一、再续厂史
        二、分类的强化与消解——拉坯技艺的延续
        三、厂中的生产者群像及技艺传承
        (一) 成为生活陶拉坯师傅
        (二) 成为美术陶拉坏师傅
        (三) 负责搞装饰的人
        (四) 使用空心刀的刻填女工
        四、对造型与装饰艺术的追求
    小结
第五章 消费社会中的“紫陶”生产制作
    第一节 个人奋斗(2001-2012)
        一、“紫陶”之称
        二、紫陶生产的一段“心酸史”
        (一) 生活所迫
        (二) 第一家私营陶厂
        三、气窑的故事
        (一) 第一座液化气窑
        (二) 那个江西人
        (三) 烧气窑的技艺
        四、回归个体自由劳作——大小家庭式作坊相继出现
    第二节 生产制作文化陶的逻辑
        一、场域理论
        二、消费社会中的紫陶文化
        (一) 消费社会及文化
        (二) 符号化的普洱茶与紫陶
        三、日益多元化的制陶人群体
        (一) 从外面来的制陶人
        (二) 书画家与他们的个人工作室
        (三) 出资者的工作室及企业
        (四) 高校毕业生
        四、文化观与技艺观的拓展
        (一) 作为主脉的文化观
        1. 拉坯师傅持有的文化观
        2. 书画者的名气与价值
        (二) 获得文化属性的造型技艺
        1. 技艺的范畴与属性
        2. 国家语境中的“文化”及作用
        (三) 依然是“非文化”的技艺
        五、一个紫陶生产制作场域的型构
        (一) 二元差异关系
        (二) 紫陶生产制作场域的生成与运转
        (三) 场域变动与紫陶工艺属性变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由一个茶杯引出的发明(论文参考文献)

  • [1]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D]. 林韬.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以临沂市X小学为例[D]. 李烁. 临沂大学, 2021(10)
  • [3]中国亲情类电影中戏剧冲突的研究 ——以剧本《寻“猫”奇旅》为例[D]. 郑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邮轮碎片[J]. 刘心武. 当代, 2020(04)
  • [5]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6]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活用变通探讨 ——以The Chinese Art of Tea的翻译为例[D]. 郝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8]艾约堡秘史[J]. 张炜. 当代, 2018(01)
  • [9]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 蔡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D]. 马佳. 云南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来自茶杯的发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