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素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素,系数,模型,尾矿,黏土,胶体,地下水。
核素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伟,钱铖,王旭宏,李亚军,杨球玉[1](2019)在《基于库室模型的近地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核素迁移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安全评价时空尺度大,涉及系统复杂,核素迁移计算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处理对安全评价结果至关重要。本文以某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场为例,使用Ecolego软件进行参数不确定性分析,计算处置场关闭后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以及对公众造成的影响。得到该实例模型主要受弥散度影响,其次为密度、分配系数,且核素浓度与这些参数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郭庆礼,王岩,李先杰,徐乐昌,杨明理[2](2019)在《某厂废酸提钪过程核素迁移分析和辐射剂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某厂废酸提钪过程核素迁移分析和工作场所γ剂量率和氡浓度监测的基础上,对该厂提钪过程的辐射剂量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辐射防护和环境管理整改建议。研究表明:废酸中铀、钍质量浓度分别为1.52、1.31 g/L,镭-226活度浓度为801.00 Bq/L;提钪后废酸中99.8%的铀迁移到一步反萃废水中,钍和镭主要共存于萃余酸中;高辐射γ剂量率集中在原料废酸罐、高位桶岗位和萃取岗位,工作人员所受年有效剂量主要来自于外照射;对公众造成的年有效剂量为0.03 mSv。(本文来源于《铀矿冶》期刊2019年03期)
胡沐芳[3](2019)在《基于WSN的铀尾矿坝核素迁移污染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铀尾矿坝作为铀尾矿库最重要的构筑物,是放射性废物贮存场所的保护屏障,一旦发生核素迁移泄露或溃坝,会对其周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应加强铀尾矿坝核素迁移污染监测,随时掌握铀尾矿坝的安全动态,需要构建在线智能监测系统。目前铀尾矿坝的监测系统比较落后,智能化程度低,难以达到持续自动化监测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手段,能满足自动化、低成本、低能耗并适用于铀尾矿坝监测环境。本文采用该项技术对铀尾矿坝核素迁移污染进行监测,对该技术中的路由协议、数据融合算法、定位跟踪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以下工作:(1)蜂窝网格混合多跳路由协议研究。考虑到铀尾矿坝带状监测模型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能量受限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蜂窝网格混合多跳路由协议。该路由协议采用蜂窝网格进行单元格划分,簇头选举时引入节点角度比、距离比和吞吐率优化阈值函数自主选择簇头,在数据传输阶段采用簇内单跳和簇间混合跳的模式,以此来延长网络整体寿命,有效减少节点能耗,避免网络过早瘫痪。(2)压缩感知数据融合算法研究。考虑到铀尾矿坝核素迁移监测数据季节性和数据融合自身点需求,研究了改进预测模型再结合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融合算法。利用监测数据时间和空间相关性特点,采用异常值剔除机制去掉多余无效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来估量监测值。将可信度高的预测值上传至簇头,簇头节点对数据进行压缩,在Sink节点处重构出原始数据,以此减少网络整体的能量消耗,提高数据可靠性。(3)自适应布谷鸟优化定位算法研究。为确定铀尾矿坝核素迁移位置以及其定位精度的要求,提出一种多半经误差修正自适应布谷鸟优化定位算法。首先采用锚节点多通信半径广播消息,在跳数计数时将跳数小数化,以减小跳数长短不一造成的误差;再用虚拟相交圆几何方法计算一跳内节点与锚节的距离;通过在未知节点选择平均跳距时,加入各个锚节点权重进行计算来减少平均跳距误差;另引入可自适应搜索步长的布谷鸟算法代替极大似然估计法来确定节点坐标,以提高定位精度。本文研究可为WSN应用在铀尾矿坝核素迁移污染监测提供理论参考,能够进一步的推进铀尾矿坝实时、自动化、智能监测的进程,提高铀尾矿坝的安全性和减少库区周围核素污染的环境问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洁,马怀成,韩小元,姚海波,臧建正[4](2019)在《电迁移技术在获取核素迁移参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迁移技术可快速、高效获取核素迁移参数,在核素迁移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传统电迁移方法利用电场驱动核素离子快速定向运移,通过土体精确切割、浓度定量测定及理论模型拟合可快速获取核素在土体中的扩散迁移参数,目前该技术在单一种态核素的迁移研究中已得到成功应用,但仍无法满足强吸附性核素的迁移实验研究需要。为此,本文对传统电迁移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cm级流出法电迁移实验装置,并建立了相应的迁移模型与参数求解方法,开展了以~(88)Sr为示踪剂、柯尔碱膨润土为介质载体的电迁移实验,验证了流出法在电迁移研究中的可行性,为后续钚等多种态、强吸附性核素的电迁移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朱君,邓安嫦,张艾明[5](2019)在《实验室尺度叁维含水层核素迁移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模拟和预测核素在含水层中的分布、累积情况,借助物理模型试验与核素迁移模式客观反映其迁移、转化规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山西第四系粉质壤土潜水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建立实验室尺度下的核素迁移叁维模型试验,示踪核素~(90)Sr以点源形式布设在断面中心位置,通水量为375 mL/d。结果表明,260 d后中心点处~(90)Sr浓度峰值沿轴向迁移了3.9 cm,峰值活度浓度为1.04×10~4 Bq/cm~3;随着与轴线距离的增加,径向上、下对称6个区域的峰值浓度逐渐减小,上半部活度浓度为1.02×10~3~8.03×10~3 Bq/cm~3,峰值迁移距离约为2.7~3.6 cm,下半部活度浓度为1.86×10~3~9.80×10~3 Bq/cm~3,峰值迁移距离约为3.3~3.6 cm。结合试验体中~(90)Sr的浓度分布,建立Hydrus-3D核素迁移叁维数值模型,拟合得到了~(90)Sr在粉质壤土中的吸附分配系数为79.0 mL/g,纵向弥散度为0.7 cm,横向弥散度为0.8 cm。(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朱君,陈超,李婷,张艾明[6](2019)在《丘陵山区地下水流动特征及核素迁移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反映丘陵山区地下水流动特征与核素迁移规律,对内陆核电站的选址和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山西汾河河谷的典型丘陵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GOCAD软件建立叁维地形地质模型,刻画地层的分布、剥蚀以及倾向特点;结合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构建叁维水文地质模型,精细的概化丘陵山区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以不受岩土介质吸附和阻滞的氚(H-3)作为特征污染物,模拟计算了丘陵山区地下水流动特征下氚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按每天连续泄漏1 000Bq考虑,60a后氚的浓度晕中心值为25.0Bq/L,0.1Bq/L浓度线沿沟谷向下游迁移了约1 650m,污染物迁移速度取决于地下水的水力梯度,而将松散孔隙含水层与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场统一考虑,会人为增加了污染物迁移速度,造成结果失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永浩,许肖锋,刘勇,司高华,王青海[7](2018)在《含水率对非饱和黏土渗透与弥散特性及核素迁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拟建某低中放废物处置单元的包气带地质环境,研究了该区黏土材料在非饱和条件下的渗透系数K(θ)和弥散系数D(θ)随黏土体积含水率θ的变化特征。研究显示,在非饱和状态下,当体积含水率θ≤25%时,黏土实际处于不透水状态;当θ≤15%时,θ的微小变化,即可导致黏土非饱和渗透系数K(θ)发生数量级的改变。实验表明,非饱和黏土弥散系数随着体积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当体积含水率θ=38%时,实测弥散系数为4.12 m~2·a~(-1);当θ=6%时,弥散系数为0.04 m~2·a~(-1),仅为前者的1%左右。核素迁移模拟结果显示,当体积含水率θ≤25%时,钚在黏土屏障中不发生显着迁移;当θ≥30%时,核素迁移作用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杨元凯,王沫然[8](2018)在《缓冲回填材料中核素迁移的升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放废物地下处置过程中,核素在缓冲回填材料中的迁移过程十分复杂。核素迁移过程从纳米孔隙尺度到场尺度,时间和空间尺度相差十几个数量级。本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时间升尺度模型,该升尺度模型既可以考虑核素在缓冲回填材料纳米孔隙中的物理吸附迁移过程,又可以使模拟的时间尺度达到实际的工程需要。该升尺度模型对核素在缓冲回填材料中的无量纲吸附迁移方程进行尺度分析。经过尺度分析之后,可以确定控制方程的解耦条件,在不同的输运方向选择适合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对输运方程解耦。通过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数值求解新的输运方程并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升尺度模型能很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该升尺度模型构建了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的核素扩散过程,增进了对长时间尺度核素吸附迁移机理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刘东旭,左锐,胡立堂,王金生,黄流兴[9](2018)在《胶体影响下核素迁移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胶体影响下的核素迁移规律,综合分析了利用我国北山高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典型土壤样品和地下水样所开展的实验测量数据,采用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拟方法,对室内土柱实验中Fe(OH)_3胶体、硅酸溶胶、腐殖酸胶体存在条件下Sr的迁移行为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CTRW模型模拟的穿透曲线(BTCs)与实验测量的BTCs比较一致,合理反映了胶体影响下Sr的迁移特征:1)胶体促进了Sr在土柱中的迁移,降低了土壤矿物对Sr的吸附作用,就影响程度而言,Fe(OH)_3胶体>硅酸溶胶>腐殖酸胶体;2)胶体与Sr共同存在、共迁移时,Sr的迁移具有不同程度的非费克迁移特征(β<2);3)BTCs较为明显的"早到"现象,可能归结于胶体的载带作用以及物理-化学非均质性,这些因素使得核素粒子可能在短时间内穿透土柱。(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李洪辉,赵帅维,李鹏,贾梅兰,毛亮[10](2018)在《深地质处置缓冲材料中~(135)Cs核素迁移计算及参数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初步开发的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概念设计以及我国某设计计算书核素源项数据,白编程序计算了~(135)Cs在缓冲材料(膨润土)中的迁移情况,计算结果表明:5 000年到100万年,缓冲材料中~(135)Cs都有一定的活度浓度分布;缓冲材料中内侧(入口处)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呈先增后减趋势,存在峰值,2~3万年左右峰值出现。缓冲材料中内侧(出口处)核素~(135)Cs放射性活度分布同样遵循随时间先增后减趋势,在早期(3万年左右)就达到峰值,该峰值在700 Bq/m~3以上;此后出口处放射性活度开始下降,到100万年时约为250 Bq/m~3。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分配系数、扩散系数对~(135)Cs的迁移影响较大,不同的渗透系数、水头对~(135)Cs的迁移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核素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某厂废酸提钪过程核素迁移分析和工作场所γ剂量率和氡浓度监测的基础上,对该厂提钪过程的辐射剂量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辐射防护和环境管理整改建议。研究表明:废酸中铀、钍质量浓度分别为1.52、1.31 g/L,镭-226活度浓度为801.00 Bq/L;提钪后废酸中99.8%的铀迁移到一步反萃废水中,钍和镭主要共存于萃余酸中;高辐射γ剂量率集中在原料废酸罐、高位桶岗位和萃取岗位,工作人员所受年有效剂量主要来自于外照射;对公众造成的年有效剂量为0.03 mSv。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素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兴伟,钱铖,王旭宏,李亚军,杨球玉.基于库室模型的近地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核素迁移不确定性研究[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郭庆礼,王岩,李先杰,徐乐昌,杨明理.某厂废酸提钪过程核素迁移分析和辐射剂量评价[J].铀矿冶.2019
[3].胡沐芳.基于WSN的铀尾矿坝核素迁移污染监测技术研究[D].南华大学.2019
[4].陈洁,马怀成,韩小元,姚海波,臧建正.电迁移技术在获取核素迁移参数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5].朱君,邓安嫦,张艾明.实验室尺度叁维含水层核素迁移模型试验[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9
[6].朱君,陈超,李婷,张艾明.丘陵山区地下水流动特征及核素迁移数值模拟[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永浩,许肖锋,刘勇,司高华,王青海.含水率对非饱和黏土渗透与弥散特性及核素迁移的影响研究[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杨元凯,王沫然.缓冲回填材料中核素迁移的升尺度分析[C].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9].刘东旭,左锐,胡立堂,王金生,黄流兴.胶体影响下核素迁移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拟[C].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李洪辉,赵帅维,李鹏,贾梅兰,毛亮.深地质处置缓冲材料中~(135)Cs核素迁移计算及参数灵敏度分析[C].第七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