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力类型论文_贲海燕,曲红云,张军民,张雪岩,高永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病力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类型,花草,黄萎病,鉴定,菌株,金龟子,病原菌。

致病力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贲海燕,曲红云,张军民,张雪岩,高永利[1](2018)在《东北地区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致病类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东北地区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茄子生产中最严重难防的首要病害,特别是黑龙江省气温偏低,如遇连续降雨黄萎病会呈现爆发式发生,且落叶型黄萎病已在东北地区广泛存在,这与十年前报道的症状特点截然不同。2014—2016年,作者在茄子黄萎病高发期(7—8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等地的40个市52个县进行调查及病样采集,按照每个市、县选取代表菌株共80株,用于其培养性状特点、致病力分化及致病类型分布等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发病最为严重,其中佳木斯、牡丹江茄子黄萎病猖獗,发病率高达82.0%~90.0%,密山、东宁县、大庆、肇州、肇东、庆安、泰康等地发病率也在30.0%以上;吉林省黄萎病的发病程度明显小于黑龙江省,发病率为2.0%~45.0%;内蒙和辽宁极少发生,可能与当地土壤类型、温度、降水量有关。(2)黑龙江省多为菌核型菌株,占供试菌株50.0%,丝核型菌株相对较少,为15.0%,菌丝型菌株仅为6.3%;吉林省丝核型菌株分布较广泛,达22.5%,而菌核型、菌丝型菌株相对较少,仅为供试菌株的5.0%和1.3%。(3)中国东北地区茄子主产区存在强(Ⅰ)、中(Ⅱ)、弱(Ⅲ)3种致病力类型,其中弱致病力菌株占42.5%,而中、强致病力的菌株侵染破坏性强,两者总量超过了弱致病力菌株,占57.6%,常引起落叶型黄萎病,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牡丹江、密山等地及吉林省梅河口、吉林、延吉等地;内蒙、辽宁等地茄子黄萎病发生危害少,采集病样少,从现有菌株来看多为弱致病力类型菌株。(4)采用大丽轮枝菌(V.dahliae)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ND-1/ND-2对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25个落叶型菌株中,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多达76.0%;而55个非落叶型菌株中,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占50.9%,强致病力类型菌株为仅14.5%,可见东北地区茄子黄萎病菌以非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群,多为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等茄子主产区;落叶型菌株虽然所占比例少,但多以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为主,因此有必要筛选抗中、强菌株类型的茄子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李绍建,高蒙,王娜,崔小伟,刘春燕[2](2018)在《花生网斑病不同病斑类型及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分别定为网纹型、类褐斑型和污斑型;同一花生品种上3种病斑类型病原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同一病斑类型菌株对不同花生品种的致病力也表现出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3期)

袁颜颜[3](2014)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及病毒致病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主要疫病病原之一,隶属于细小病毒科,浓核症病毒亚科,短浓核症病毒属。其感染宿主范围较广,可感染世界各地的野生对虾和养殖对虾,对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死亡率高达90%,同时可使凡纳滨对虾(L.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等患上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runt deformity syndrome, RDS),影响对虾的生长。感染的对虾可通过水平传播或垂直传播的方式感染群体以及下一代仔虾。IHHNV是对虾病毒中最小的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仅20-22nm,无囊膜二十面体。基因组长约4.1kb,包含3个阅读框,分别为ORF1、ORF2、0RF3,分别编码非结构蛋白1(NS-1)、非结构蛋白(NS-2)和核衣壳蛋白(CP)。Genebank已收录了部分地区的分离株,包括夏威夷分离株(AF21266)、厄瓜多尔分离株(AY362548)、加利福尼亚分离株(AF273215)、中国福建分离株(EF633688)、中国台湾分离株(AY355306、AY355307、AY355307)和泰国分离株(AY362547)等。目前已发现IHHNV有两种基因型,即感染型(type1和type2)和非感染型(type3A和type3B),其中非感染型属于IHHNV嵌入对虾基因组的情况,该类型可使对虾携带病毒但无致病性和致死性。针对不同的基因型,OIE推荐了5对引物(389F/R、392F/R、77012F/77353R、309F/R和MG831F/R)分别用于检测不同基因型的IHHNV。对于IHHNV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关于IHHNV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尤其对于现阶段IHHNV在国内的对虾养殖产业中的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仅局限于病毒携带率,IHHNV的感染力和致病性等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通过近年来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地区的养殖对虾进行不同PCR检出类型检测,从而了解国内IHHNV感染流行情况;通过对凡纳滨对虾虾苗IHHNV投喂攻毒试验,初步获得该病毒致病性数据。本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IHHNV不同基因检出类型的初步筛查依据OIE推荐的4对IHHNV检测引物(389F/R、392F/R、77012F/77353R、309F/R)及国标检测方法对本实验室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采集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对虾样品进行IHHNV检测,获得了4种PCR检出类型。在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宽沟对虾中均检测出了IHHNV,而在脊尾白对虾中尚未检出。其中凡纳滨对虾阳性率最高,中国对虾阳性检测率最低。2011年对虾样品阳性率高于2012年对虾样品阳性率,而华东地区采集对虾样品阳性率高于华北、华南两地。此外还对采集的部分浮游生物及蟹类进行检测,并未获得阳性结果。该项研究工作对我国IHHNV的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IHHNV基因型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2、 IHHNV基因组测序的扩增选取OIE推荐的4对引物检测结果均为强阳性的对虾样品,参考IHHNV全基因组序列(AF218266)及4对引物的检测区域,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获得保守区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在8个被检样品中,以采集于上海斑节对虾携带的IHHNV与其他分离株的差异较为显着。运用环化RACE技术获得该分离株保守区两翼序列,通过基因片段拼接获得全长为3797bp的IHHNV全基因组序列。该基因与夏威夷分离株相似度较高。此研究结果可为IHHNV感染对虾致病力及分子流行病评估提供科学依据。3、 IHHNV致病力分析将已确定的感染型IHHNV对虾病料梯度稀释后,通过投喂的方式对健康虾苗进行攻毒试验。观察记录虾苗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投喂原始病料组和原始病料稀释10倍组两组虾苗在养殖前期出现集中死亡的情况,每组均只剩存一尾虾苗。其余投喂原始病料稀释100倍、1000倍、10000倍组,投喂健康虾组织组以及空白对照组5组的虾苗剩存数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别。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析IHHNV在攻毒对虾体内的增殖情况,从而为该病毒的致病力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2)

易克贤,郑金龙,贺春萍,习金根,高建明[4](2014)在《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套鉴别寄主分别对47份A型菌和57份B型菌的致病力进行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可划分成3大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表现出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而B型菌可划分成2大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小种类型。从地区而言,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其中尤以昌江和东方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因而对病原变异和进化动态的监测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王磊,许益镌,陆永跃,曾玲[5](2014)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含水量下金龟子绿僵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入侵生物,虫生真菌对其防治效果会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致病力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金龟子绿僵菌M09对红火蚁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含水量和土壤类型对绿僵菌毒力的影响。【结果】红火蚁的死亡率与金龟子绿僵菌的剂量呈正相关,处理4 d后LC50为0.37 g。金龟子绿僵菌在砂土、壤土和粘土中对红火蚁的致死率均与对照差异显着,其中在砂土中的毒力最强。此外,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中,金龟子绿僵菌的致死率也不相同(P<0.01)。【结论与意义】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会显着影响金龟子绿僵菌M09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选择高湿和砂土类型的土壤施用金龟子绿僵菌M09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易克贤,郑金龙,习金根,高建明,张世清[6](2013)在《柱花草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主要柱花草种植区所收集和保存的104份柱花草炭疽菌病原菌进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在值-900处可划分成叁大致病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而B型菌在值-600处可划分成两大致病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致病小种类型,因此,对病原变异和进化的动态监测十分重要。同时,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因此,在海南特别是在昌江、东方、两院进行柱花草种子生产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种子生产应尽可能避开上述地区,同时对出售的种子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疫。(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1)

白玉,金涌[7](2012)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致病力和耐药性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相当高,HP在全球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递增趋势[1],而且感染情况与致病性因地域不同有很大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离的HP菌株基因结构呈现人群或地区性差异,因此HP致病差异性已引起人们重视,较多的研究表明HP的致病性主要与菌型差异、感染的年龄及机体的反应性、地域性、饮食习惯等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2年11期)

许筱[8](2012)在《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及致病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近几年该病害在河南省的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小麦的安全生产。为了弄清楚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病原菌的情况,本试验从河南省郑州、许昌、开封、漯河、商丘、周口和驻马店等7个地区10个县(市)分别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小麦全蚀病病株样本,经室内组织分离、纯化,共得到小麦全蚀病菌74株。通过对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对其rDNA-ITS区段序列和致病力进行分析和测定,旨在确定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差异。形态学鉴定的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生长初期呈现灰白色,后期颜色加深,变成灰褐色乃至黑色,菌落的边缘向中心反卷。所有供试菌株均有褐色粗壮的匍匐菌丝,并在分枝处形成“∧”的典型特征;均产生瓶梗孢子,新月形或者半月形;只产生卵圆形,长棒形或者近球形的简单附着枝,常簇生,形成微菌核团;采用PD叁角瓶法人工诱导子囊壳,供试菌株均可产生子囊壳,埋生或者半埋生,也多见于瓶壁的菌丝间,单生,壳体球形或卵圆形,黑色,外有茸状菌丝;子囊单壁,成熟后棍棒状,上部钝圆,下部稍窄具柄,大小为98.6~127.9μm×9~15μm;子囊孢子线形,稍弯曲,成熟的子囊孢子具有清晰的隔膜,大小为98.6~127.9μm×9~15μm。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供试菌株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7.0。2.5%的新鲜燕麦汁PDA培养基对供试菌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1%L-半胱氨酸PDA培养基对于供试菌株产生的作用则大不相同,部分菌株生长速度减慢,部分菌株生长速度加快,少数菌株的生长速度几乎没有变化,因此,L-半胱氨酸不能作为鉴定变种的依据。综上所述特征,供试74株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均属于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利用Rachadwong和王美南设计的针对禾顶囊壳变种的特异性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PCR检测,通过对产生的特异性条带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得到了大小为870bp的DNA片段,与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产生的条带大小一致,并无其他变种的特异性条带出现。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针对供试菌株基因组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使用MEGA4.1软件对PCR产物的测序结果进行ITS聚类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后,结果显示:本实验的74株供试菌株全部和6株GenBank登录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代表性菌株聚在了一起,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其他变种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可以明显的与其他变种区分开来。以上两种分子技术的研究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相符。温室测定74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小麦的致病力,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分为强、中、弱叁种致病力类型,主要以强,中致病力类型为主,分别占63.89%和29.73%。以平均病情指数为依据,河南省不同地区间的小麦全蚀病菌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周口、商丘、漯河等地区菌株的致病力最强,郑州地区菌株的致病力最弱。河南省内同一地区(以开封地区为例)不同小麦全蚀病菌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郭钊义,房德文[9](2010)在《山东省家蚕不同类型微粒子孢子致病力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当前山东省桑蚕微粒子病发生、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先进的试验方法,对山东省家蚕微粒子孢子的主要种类、传染性、致病性以及氯制剂的消毒机理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0-01)

王勇,吴小芹[10](2008)在《苏北杨树溃疡病类型及其病原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苏北杨树溃疡病发生状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4种溃疡病症状:水泡型、凹陷小圆斑型、不规则黑斑型、烂皮型。其中以大型不规则黑斑溃疡病危害最重。对各种类型的杨树溃疡病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接种,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杨树品种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金黄克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对NL895杨和I-72杨的致病力要大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和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而后两者对NL895和I-72杨的致病力相近,各病原菌对I-69杨的致病力相近。(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致病力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分别定为网纹型、类褐斑型和污斑型;同一花生品种上3种病斑类型病原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同一病斑类型菌株对不同花生品种的致病力也表现出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病力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贲海燕,曲红云,张军民,张雪岩,高永利.东北地区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致病类型调查[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李绍建,高蒙,王娜,崔小伟,刘春燕.花生网斑病不同病斑类型及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J].植物保护.2018

[3].袁颜颜.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及病毒致病力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4

[4].易克贤,郑金龙,贺春萍,习金根,高建明.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4

[5].王磊,许益镌,陆永跃,曾玲.不同土壤类型和含水量下金龟子绿僵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J].生物安全学报.2014

[6].易克贤,郑金龙,习金根,高建明,张世清.柱花草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C].“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7].白玉,金涌.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致病力和耐药性差异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

[8].许筱.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及致病力测定[D].河南农业大学.2012

[9].郭钊义,房德文.山东省家蚕不同类型微粒子孢子致病力调查[C].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10].王勇,吴小芹.苏北杨树溃疡病类型及其病原的致病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根据致病力类型的供试菌株的遗...个灰霉菌株对7种寄主叶片的离体接种...5-1各致病力类型所对应的症状...后代菌株的致病力聚类结果分离到的部分烟草赤星病菌接种后发病...-4不同温度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标签:;  ;  ;  ;  ;  ;  ;  

致病力类型论文_贲海燕,曲红云,张军民,张雪岩,高永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