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源磷脂酰胆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
肝源磷脂酰胆碱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王波,辛毅,彭岩,张翠丽[1](2011)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分子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PC)分子种的有效方法。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种类、配比及流速对分离肝源性PC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甲醇为主的流动相中加入正己烷和醋酸铵有利于肝源性PC分子种的分离;甲醇-乙腈-水梯度洗脱不适于分离肝源性PC分子种。结果表明,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μm),以甲醇-正己烷-0.05 mol/L醋酸铵-甘油(84∶6∶8∶0.6,体积比)为流动相,在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6 nm、柱温35℃的条件下,实现了肝源性PC各组分的分离。所建立的方法灵敏,重复性高,为进一步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研究肝源性PC不同分子种的结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1年06期)
于喆,张媛,贾丹,崔玉影,赵春晖[2](2008)在《肝源性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酒精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酒精性肝病(ALD)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肝病之一。目前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除解酒、对症治疗外,尚缺乏特效药物[1-2]。磷脂酰胆碱(PC)又称卵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促进大脑活动、延缓衰老、增强学(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08年05期)
王亮[3](2007)在《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也称卵磷脂(lecithin)。系统名称为1 , 2-二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 1,2-diacyl-sn-glycero- 3-phosphocholine)。诸多实验结果已经证明,PC不但参与维持生物膜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及癌变密切相关,其降解产物还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和代谢调控,具有防衰老、降血脂、健脑、保肝、抗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缩醛磷脂酰胆碱(plasmanylcholine,plas-PC)属于PC中的一类较为特殊的分子种,是一族醚甘油酯,结构中甘油骨架sn-1位置上含顺-α,β-不饱和醚(O-顺-α,β-烯醚键)(vinyl ether bond),主要存在于某些动物组织和单细胞生物中。它们是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其含量因组织细胞的特异性不同而有所不同。Plas-PC具有诸如介导细胞的融合,参与离子跨膜转运及胆固醇的运输,作为细胞第二信使的储存库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肝中催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甲基化生成PC的磷脂酰乙醇胺甲基转移酶(PEMT)过表达能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发凋亡,提示肝源PC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开发其保健和医疗功效,本文重点研究了肝源性卵磷脂的工业化分离纯化方法和流程,分析了肝源性卵磷脂及其特异的缩醛卵磷脂分子种的结构,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首先,建立了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肝脏PC的简易方法。通过实验我们首次证明,以95%乙醇洗脱φ15mm的Al_2O_3色谱柱,可以实现肝脏磷脂诸多成分的分离,尤其是肝源性PC与PE的完全分离,并且在初步优化的实验室放大工艺条件下也达到了理想的分离效果,得到的PC纯度达到90%以上,为PC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利用MTT法测定了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 PC及plas-PC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与人白血病K562细胞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肝源PC及plas-PC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K562细胞,并且存在时间剂量依赖关系;(2)由柱色谱获得的肝源PC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对特异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第叁,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分离纯化肝源PC分子种的有效方法。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种类、配比及流速对分离肝源性PC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甲醇为主的流动相中加入正己烷和醋酸铵有利于肝源性PC分子种的分离;甲醇-乙腈-水梯度洗脱不适于分离肝源性PC分子种。结果表明,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00mm,i.d.,5μm),以甲醇-正己烷-0.05mol/L醋酸铵-甘油(84:6:8:0.6,体积比)为流动相,在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6nm、柱温35℃的条件下,实现了肝源性PC各组分的分离。所建立的方法灵敏,重复性高,为进一步采用液质连用技术研究肝源性PC不同分子种的结构奠定基础。第四,根据HPLC的分离结果,进一步对plas-PC的结构进行了鉴定。首先采用上述分离系统运用标准品初步确定plas-PC的保留时间为19.11min;然后收集肝脏plas-PC进行红外检测;最后采用Quattro Micro Tandem MS/MS系统对plas-PC进行ESI+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以下实验条件,毛细管电压:3.00kV,锥孔电压:25V,离子源温度:120℃,脱溶剂气温度:350℃,质量范围:100~1000m/z,光电倍增器电压:650V,锥孔气体流速:0.83 L/min,溶解气体流速:6.7L/min,获得了plas-PC准确的分子结构信息。结果提示,本实验分析的肝脏plas-PC分子量为794Da,结构为sn1-18:0(O-烃基),sn2-20:4(O-酰基)。结论:(1)通过柱色谱法获得的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纯度可以达到90%以上;(2)肝源性PC能够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3)肝源性PC的重要成份Plas-PC的分子量为794Da,sn1-18:0(O-烃基),sn2-20:4(O-酰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8)
王亮,刘翠平,贾丹,邹伟[4](2006)在《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铝柱色谱法以95%乙醇作为洗脱剂分离纯化了肝源性磷脂酰胆碱(PC),并采用GF254硅胶板薄层色谱法以氯仿-甲醇-水(65∶25∶4,体积比)为展开剂测定了PC的纯度。结果表明以95%乙醇洗脱氧化铝色谱柱中的磷脂时,PC可完全与磷脂酰乙醇胺分离,其纯度和得率均高于8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C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与人白血病K562细胞做比较,发现肝源性PC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06年03期)
罗娜[5](2006)在《肝源磷脂酰胆碱对四氯化碳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也称卵磷脂。它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起保护层的作用,能重新修复由于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而产生的膜损伤;它具有胆碱成分,胆碱对脂肪具有亲和力,可使脂肪以磷脂形式由肝脏通过血液输送出去,从而防止脂肪肝的形成;它是提供神经物质乙酰胆碱的前体物质,具有健脑功能;还用于脂质体的研究,以及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中心站,含有极其丰富的PC。在哺乳动物肝脏中,除了CDP-胆碱通路(又称Kennedy通路)外,还存在一条特有的PC合成通路,即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N-methyltransferase,PEMT)催化磷脂酰乙醇胺(phosphorylethanolamine,PE)甲基化生成PC的通路。研究发现,肝病时合成PC的PEMT活性降低。我们实验室利用基因转染技术过表达PEMT2后,发现大鼠肝癌细胞的生长被显着抑制,并诱发其细胞凋亡。提示,肝脏中的PC可能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肝细胞损伤时,细胞膜的PC代谢和含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补充外源肝性的PC是否有利于受损伤的肝细胞恢复或减轻肝损伤的程度? CCl_4是目前建立肝细胞实验性损伤模型的常用药物,能成功的复制肝损伤模型。CCl_4可通过P-450酶系统脱卤素后形成CCl_3自由基,后者能从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夺取氢离子,引起脂质过氧化。本研究以CCl_4诱导正常人肝细胞HL7702损伤,复制肝细胞损伤模型,观察了补充肝源PC对肝(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肝源磷脂酰胆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酒精性肝病(ALD)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肝病之一。目前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除解酒、对症治疗外,尚缺乏特效药物[1-2]。磷脂酰胆碱(PC)又称卵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促进大脑活动、延缓衰老、增强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源磷脂酰胆碱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亮,王波,辛毅,彭岩,张翠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分子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
[2].于喆,张媛,贾丹,崔玉影,赵春晖.肝源性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酒精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肝脏.2008
[3].王亮.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王亮,刘翠平,贾丹,邹伟.肝源性磷脂酰胆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评价[J].色谱.2006
[5].罗娜.肝源磷脂酰胆碱对四氯化碳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