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锰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电,多孔,氧化物,结构,贝克,氧化锰,胶束。
锰氧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乔洁琼[1](2017)在《g-C_3N_4与锰氧化合物复合材料用于光热协同催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学技术工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在众多环境问题当中,水资源问题无疑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之一。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能回用或正常排放极为重要。在诸多水处理技术中,高级氧化技术包括H2O2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光热协同氧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条件易控制、非选择性地降解有机污染物、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未来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可能被广泛的应用。本文选择Mn3O4作为类Fenton催化剂,g-C3N4作为光催化剂进行研究。Mn3O4作为一种高效的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可在中性条件进行催化反应并且克服了传统铁系Fenton催化剂存在的缺点:(1)反应要在pH<3的酸性条件下进行,才可达到良好去除效果;(2)均相铁系催化剂反应结束后会产生大量的沉淀物,不仅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还不利于催化剂的回收以及重复利用。通过调变水热过程中所加入醇的种类制备了不同形貌的Mn3O4,并且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H2O2加入量以及不同反应底物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本文合成了Mn3O4/g-C3N4复合材料,并用于光热协同催化的研究。g-C3N4是一种典型的不含金属的聚合物,并且具有合适的带隙宽度和可见光吸收的特性。其优良的可见光吸附能力以及以大规模制备的特点,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会通过两电子的过程产生一定量的H2O2。同时研究发现Mn3O4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的非均相Fenton-like催化剂,反应条件容易达到并且易于分离。将光催化材料g-C3N4与热催化材料Mn3O4结合,在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利用体系自身产生的H2O2,同时进行可见光催化以及类Fenton热催化,实现了光热协同催化。文中通过FESEM、XRD、XPS和PL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荷迁移情况。为了考察Mn3O4/g-C3N4复合材料的光热协同催化性能,将其应用在液相有机污染物去除、易挥发有机物(VOC)降解、苯甲醇选择性氧化等催化过程中,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良的催化性能,在达到高效催化活性的同时避免了额外加入H2O2,降低了能耗。Mn3O4/g-C3N4复合材料优良的催化性能为其投入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李剑楠[2](2015)在《碳/锰氧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新的储能器件如超级电容器逐渐成为了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产生电容的原因有双电层电容与赝电容,相对来说,赝电容所能带来的比容量更大,但在同样的充放电循环次数作用下,双电层尽管所能贡献的比电容小,但其循环稳定性相对更高。氧化锰是标准的赝电容材料,因具备高比电容、成本低廉和低毒性等特性,是电容器活性材料制备领域中的热门材料。碳材料是双电层电容材料,依靠其低电阻性与高比面积,充放电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碳材料是一种高循环稳定性的电极材料。为突破单一材料的局限性,可以制备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试图通过利用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高稳定性,以及氧化锰的高比电容特性,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电极复合材料。本论文研究以多孔碳为基础结构,制备了叁种多孔碳/氧化锰的复合材料,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探索了多孔碳以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进一步测量了叁种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石墨粉为原料分别使用微波法和改进氧化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发现微波法制备GO的产量很低,而且制备的是多层的GO层片,改进的氧化法不但产率大,并且可以合成大量单层的GO。以抽滤法制备了石墨烯的介孔薄膜,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叁维石墨烯凝胶,通过高温碳化法将猪骨烧结成多孔碳材料,并研究了影响各个材料微结构的制备工艺。制备了叁维石墨烯/氧化锰纳米棒和叁维石墨烯/氧化锰纳米花复合材料,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通过调控氧化锰纳米棒和GO的质量比调控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发现氧化锰和GO的质量比为2:3时比电容最高,最终得到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分别为75F/g和244F/g。首次使用微波水热法制备猪骨多孔碳/氧化锰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材料组成、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材料比电容性能的影响,得出多孔碳与高锰酸钾的质量比为1:2,反应时间3min,反应温度为180℃下制备得到的猪骨多孔碳/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性能最优,比电容可达到73F/g。(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孟雨佳[3](2015)在《固相助熔剂法锂锰氧化合物电池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节奏的工业化在给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考虑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因素,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置极大地激起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由于锂离子电池自身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的优点,因此其被视为是现阶段最受关注的能量储存装置。现在,例如手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诸多便携式移动设备的电源部分均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此外,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也有锂离子电池的应用。然而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最为显着的不足即为相对较低的功率密度,这就制约了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空间。综上,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进而展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是解决锂离子电池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由于能够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从而简化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过程,最终可以达到提高电池功率性能的目的。本文在常压和高压的条件下分别合成了具有特殊形貌的锂锰氧化合物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1)采用二氧化锰和氢氧化锂为反应原料,以氯化钠为助熔剂,在不同的温度下合成了LiMn2O4。使用XRD、SEM、T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我们可知温度在700°C同时存有助熔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形貌最为规整且粒径尺寸最为均一的LiMn2O4纳米线。实验结果表明,其直径约为40nm,长度可达数微米。在电化学测试方面,该样品在0.2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25.5mAh/g,在100次循环后仍有85.6%的容量保存。这里表现出的优异性质与LiMn2O4纳米线的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文中我们对于助熔剂在反应过程中的机理作用做出了详细的说明。(2)本文首次采用高温高压水热法对LiMnO2进行了合成,同时将常压下经由高温固相法合成的相同产物作为对照并比较了产物间性质上的差异。两种方法中均采用两步合成的方法合成LiMnO2材料。需要指出的是:在反应中锂源属于过量组分,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将过量的组分用作助熔剂使用。实验结果表明,原料中元素摩尔比以Li:Mn=5: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样品纯度最高。(3)通过高温固相法得到了直径约为1μm的多孔微球状样品,高温高压水热法则展现为“”型产物。在充放电测试中,微球状样品首次放电容量可以达到128mAh/g。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放电容量有了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20次循环时放电容量可以达到155mAh/g。高温高压水热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04.5mAh/g,最大的放电容量为112.7mAh/g。从循环稳定性测试分析,高温管式炉样品的电化学活性高于高温高压水热样品,这表明尽管压力存在时可以抑制产物在电化学过程中发生结构改变,但由结构所增强的化学活性仍在电化学测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新泉[4](2011)在《掺杂钙钛矿锰氧化合物的热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材料由于其在发电(塞贝克效应)和制冷(帕尔贴效应)方面的应用,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钙钛矿锰氧化合物是非钴基氧化物,代表了热电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本论文中,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单钙钛矿锰氧化物La_(0.6)Sr_(0.4-x)K_xMnO_3,La_(0.67)Sr_(0.33-x)Ag_xMnO_3和双钙钛矿La_1Sr_(2-x)Ag_xMnO_7的多晶粉末,然后在12 MPa压强下把多晶粉末压成片,再高温煅烧得到要测试的块体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对所得样品的物相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10~400 K的物理性能测量,系统研究了不同离子掺杂对样品的电阻率、热导率、Seebeck系数及优值系数ZT等的影响,通过对测试数据的仔细分析,探讨了样品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导电机理,并利用两相模型解释了不同掺杂对样品Seebeck系数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单钙钛矿锰氧化物La_(0.6)Sr_(0.4-x)K_xMnO_3 , La_(0.67)Sr_(0.33-x)Ag_xMnO_3和双钙钛矿La_1Sr_(2-x)Ag_xMnO_7的多晶粉末,XRD分析样品多为复合相组成。物性分析表明,样品的导电机理和温度对样品Seebeck系数的影响均符合两相模型。2.研究了不同离子掺杂样品在10~400 K的热电性能,发现通过合适的掺杂,样品的优值系数ZT均得到了提高。其中,样品La_(0.6)Sr_(0.2)K_(0.2)MnO_3在160 K时ZT最大值可达到2.36×10~(-5),样品La_(0.67)Sr_(0.13)Ag_(0.2)MnO_3在151 K时最大值为1.41×10~(-4),比未掺杂样品提高叁个多数量级,样品LaSr_(1.9)Ag_(0.1)Mn_2O_7样品在391 K时的优值系数达到了1.56×10~(-5),比未掺杂样品的优值系数调高了一个数量级。3.测量发现,样品的Seebeck系数由高温到低温,经过由负到正的过程,而且转变温度都在300 K附近。在高温区,Seebeck系数受小极化子的影响;在低温区,seebeck系数是电子-声子的贡献。4.单质Ag比纯钙钛矿样品的电导率大的多,通过高浓度金属Ag的掺入,部分金属颗粒会弥散分布在钙钛矿基体中,其特殊界面效应和逾渗效应能够提高样品的电导率。另外,少量Ag作为重离子进入钙钛矿结构中会降低样品的热导率。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Ag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显着提高,当Ag含量为0.05时,电导率最大,为21505.37 S·m~(-1),比未掺杂Ag的La_(0.67)Sr_(0.33)MnO_3提高了约16倍。当Ag量较少时,少量Ag离子将进入晶格结构中,Ag掺杂提高了载流子浓度,相应的载流子热导率上升,Ag量进一步增加,有一部分Ag离子进入晶格结构中,Ag具有比Sr高的质量数,结构中Ag对Sr位的替换会降低晶格震动导致的晶格热导率。本文的研究对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今后研究中,可将具有最优性能的掺杂钙钛矿锰氧化合物通过脉冲激光沉积制备成外延薄膜,探索具有较高热电性能的氧化物薄膜。(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周涛[5](2009)在《几种一维纳米锰氧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旨在探索自牺牲模板合成方法制备一维锰氧化合物纳米材料。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合成了不同晶型的MnO_2一维纳米结构粉体;以所制备的一维纳米结构粉体为自牺牲模板,通过反应体系的选择和工艺条件的控制,在较温和的合成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叁氧化二锰纳米管、纳米线及锰氧氧氢纳米管,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现代测试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相关的结构表征,并对所制备的Mn203纳米管和纳米线催化氧化降解亚甲基蓝废水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文献报道的水热反应制备的单晶β-MnO_2纳米管为自牺牲模板,采用低温煅烧法首次合成了Mn_2O_3纳米管。2、以文献报道的水热反应制备的单晶β-MnO_2纳米管为自牺牲模板,采用水热法首次合成了MnOOH纳米管。3、以文献报道的水热反应制备的单晶α-MnO_2纳米线为自牺牲模板,采用低温煅烧法合成了Mn_2O_3纳米线。4、所制备的Mn_2O_3纳米管和纳米线对H_2O_2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条件下,最大脱色率分别可达到85.2%和97.94%。(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3-01)
王建芳,刘宗怀,苏智魁[6](2008)在《多孔锰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锰氧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因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而被用作分子筛、离子筛、催化剂及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等领域。综述了多孔锰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及应用,展望了多孔锰氧化合物的开发应用前景,新结构和新特性的多孔锰氧化合物的开发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永坤[7](2007)在《尖晶石锂锰氧化合物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门冬酰胺,甘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低温合成了尖晶石LiMn_2O_4。通过对锂锰前驱体进行FT-IR、NMR、TG-DTA和元素分析并结合XRD结果,推测了锂锰络合剂前驱体的结构组成,分析了锂锰前驱体的形成及热分解过程,探究了尖晶石LiMn_2O_4的形成机理。通过XRD、SEM、元素分析和电化学测试对3种氨基酸作络合剂生成的尖晶石LiMn_2O_4的物相、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样品中锂离子的脱嵌动力学。结果表明天门冬氨酸作络合剂降低了锂锰前驱体的分解温度,在400℃下即生成纯尖晶石相LiMn_2O_4;在相同煅烧温度下,天门冬氨酸作络合剂合成的尖晶石LiMn_2O_4的颗粒较小,团聚现象减弱,结晶度、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均优于天门冬酰胺和甘氨酸作络合剂合成的尖晶石LiMn_2O_4。以天门冬氨酸为络合剂,400℃煅烧所得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110.3 mAh·g~(-1),2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4%,采用EIS对样品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应用相应电路模型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750℃煅烧所得样品内的锂离子平均扩散系数为1.003×10~(-9)cm~2·s~(-1)。以氧化还原法合成的球形MnO_2为前驱体与LiOH·H_2O按照一定锂锰摩尔比通过熔盐浸渍反应制备了球形尖晶石LiMn_2O_4。采用XRD和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表面包覆LiCoO_2对球形LiMn_2O_4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球形LiMn_2O_4振实密度高,分散均匀;25℃和55℃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8.2mAh·g~(-1)和125.0 mAh·g~(-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和68%。表面包覆LiCoO_2后,球形尖晶石LiMn_2O_4的循环稳定性能有很大改善,包覆5%的LiCoO_2不仅提高了高温下样品的循环性能,对其初始比容量的提高亦有意义,但过多的包覆量则会降低室温下的初始比容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6-30)
杨涛[8](2007)在《纳米锰氧化合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锰的氧化物是一个种类繁多、结构性质复杂的体系,其性质与氧化物种类及晶体结构密切相关。一些锰氧化合物已经应用在很多重要的领域,Mn_2O_3可催化分解废弃气体中的CO、NO等有害气体,MnO_2和Mn_3O_4能催化氧化CH_4、CO,而且还能将某些硝基苯的衍生物降解分解,Mn_2O_3和Mn_3O_4可作为软磁体的材料。作为化学电源之一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长寿命、低成本、低环境污染等优良性能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阳极材料主要为锂离子掺杂氧化锰所形成的锂锰氧化合物。基于锰氧化合物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开展了对锰氧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锰氧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我们利用表面活性剂CTAB作为反胶束合成γ-MnOOH纳米棒,通过控制其不同的煅烧温度以及气氛得到了MnO_2纳米棒、Mn_2O_3纳米颗粒和Mn_3O_4纳米棒,并利用TEM对上述产物进行形貌表征,还将TG分析技术结合XRD的实验结果,探讨了γ-MnOOH的煅烧产物与煅烧条件的实验规律,并详细分析了纳米棒的制备条件以及MnOOH纳米棒的生长机理。2、锰氧化合物结构性质的研究利用Raman以及XPS,分析了MnOOH纳米棒、MnO_2纳米棒、Mn_2O_3纳米颗粒以及Mn_3O_4纳米棒的结构性质,并讨论了MnOOH以及Mn_3O_4的表面锰原子的化合价态,讨论结果发现:在Mn_3O_4的表层是以2MnO·MnO_2的组分形式存在;而在MnOOH的表层则是以Mn(+3)唯一的化合价态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7-06-01)
杨少波[9](2006)在《半掺杂CMR锰氧化合物(块材及薄膜)的电、磁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新型庞磁电阻(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CMR)材料A_(0.5-x)La_xSr_(0.5)MnO_3(A=Pr,Nd)多晶块材、多晶定向薄膜和外延薄膜的制备、晶体结构、电、磁性能、CMR效应、铁磁半导体和电子相分离等重要内容。 首先成功制备了A_(0.5-x)La_xSr_(0.5)MnO_3多晶块材,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和电、磁性能。实验发现,这两种材料在温度从5K增加到300K的过程中,由反铁磁绝缘体依次转变为铁磁半导体、铁磁金属和顺磁半导体等。最重要的是,Pr_(0.5-x)La_xSr_(0.5)MnO_3(x=0.10,0.15)在从5K到300K的升温过程中,在较低磁场(1T)作用下,在反铁磁-铁磁转变(在奈耳温度T_N处)和铁磁-顺磁转变(在居里温度T_C处)时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磁电阻效应。这是自1996年首次发现Pr_(0.5-x)Y_xSr_(0.5)MnO_3和Pr_(0.5)Sr_(0.5-x)Ca_xMnO_3在较高磁场(5-7T)作用下存在两种磁电阻效应共存现象以来的又一不小进步。 其次,本工作在用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方法制备A_(0.5-x)La_xSr_(0.5)MnO_3薄膜的过程中,发现沉积温度是决定薄膜生长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于A_(0.5-x)La_xSr_(0.5)MnO_3来说,存在有一个最佳沉积温度,只有在此温度时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外延(单晶)薄膜。在此温度以上,随温度升高,薄膜的外延性将逐步退化直至消失,变为c轴取向的多晶薄膜;在此温度以下,随温度的降低,薄膜的外延性也将逐步退化直至消失,薄膜中逐渐出现a轴取向的晶粒,降到某一温度后,将变成完全a轴取向的多晶薄膜。继续降温,则不能形成取向薄膜。 此外,本工作还发现,只有外延薄膜的电相变与其磁相变是相互对应的,即反铁磁态时薄膜呈绝缘性、铁磁态时呈金属性、顺磁态时则显半导体性,与单晶材料的电、磁相结构相似。定向多晶薄膜则由于晶界的影响不具备这一特性。 通过对A_(0.5-x)La_xSr_(0.5)MnO_3薄膜的系统研究,本文从晶体结构、电性能和磁性能几方面清晰地揭示了外延薄膜与取向多晶薄膜的本质区别,澄清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外延薄膜的一些模糊认识。 比较块材和后面制备的外延薄膜的CMR效应可知,块材在T_N处发生的CMR效应部分来源于反铁磁-铁磁转变,另一部分来源于晶界区域的电子自旋无序和散射;而块材和外延薄膜中在T_C处发生的CMR效应则主要来源于铁磁-顺磁转变。 比较块材与外延薄膜的电性能可知,块材中的铁磁半导体也来自于晶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6-04-10)
顾智军[10](2005)在《钙钛矿型锰氧化物庞磁阻性能及其锰氧化合物相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中,采用了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得了一系列La_(1-x)K_xMnO_3(0<x<1)样品。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四引线法,测量了样品的磁性能和电性能,并研究了其相关锰氧化物的室温相关系。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 当K的掺杂量小于0.65时,样品为单一的钙钛矿相,而K的掺杂量大于0.65时,样品分裂成了两相,其中一相为磁性的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相,另一相为非磁性的KMnO_2相。对于x≤0.65的样品,其晶胞参数随K的替代量而呈现不规则的变化。 2 当温度低于居里温度时,样品为铁磁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出现铁磁态-顺磁态的转变。 3 样品在低温时表现出金属的导电特性,而在高温时表现出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按照半导体的导电机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发现样品对这叁种导电机制均符合得较好。 4 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研究了Bi_2O_3-Fe_2O_3-MnO_y叁元相关系。发现其中共有七个相区,存在着六种化合物,分别为:Bi_(25)FeO_(40),Bi_(12)MnO_(20),BiFeO_3,BiMn_2O_5,Bi_2Fe_4O_9和FeMnO_3。研究中没有发现有叁元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5-06-01)
锰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新的储能器件如超级电容器逐渐成为了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产生电容的原因有双电层电容与赝电容,相对来说,赝电容所能带来的比容量更大,但在同样的充放电循环次数作用下,双电层尽管所能贡献的比电容小,但其循环稳定性相对更高。氧化锰是标准的赝电容材料,因具备高比电容、成本低廉和低毒性等特性,是电容器活性材料制备领域中的热门材料。碳材料是双电层电容材料,依靠其低电阻性与高比面积,充放电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碳材料是一种高循环稳定性的电极材料。为突破单一材料的局限性,可以制备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试图通过利用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高稳定性,以及氧化锰的高比电容特性,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电极复合材料。本论文研究以多孔碳为基础结构,制备了叁种多孔碳/氧化锰的复合材料,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探索了多孔碳以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进一步测量了叁种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石墨粉为原料分别使用微波法和改进氧化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发现微波法制备GO的产量很低,而且制备的是多层的GO层片,改进的氧化法不但产率大,并且可以合成大量单层的GO。以抽滤法制备了石墨烯的介孔薄膜,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叁维石墨烯凝胶,通过高温碳化法将猪骨烧结成多孔碳材料,并研究了影响各个材料微结构的制备工艺。制备了叁维石墨烯/氧化锰纳米棒和叁维石墨烯/氧化锰纳米花复合材料,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通过调控氧化锰纳米棒和GO的质量比调控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发现氧化锰和GO的质量比为2:3时比电容最高,最终得到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分别为75F/g和244F/g。首次使用微波水热法制备猪骨多孔碳/氧化锰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材料组成、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材料比电容性能的影响,得出多孔碳与高锰酸钾的质量比为1:2,反应时间3min,反应温度为180℃下制备得到的猪骨多孔碳/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性能最优,比电容可达到73F/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锰氧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乔洁琼.g-C_3N_4与锰氧化合物复合材料用于光热协同催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李剑楠.碳/锰氧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孟雨佳.固相助熔剂法锂锰氧化合物电池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张新泉.掺杂钙钛矿锰氧化合物的热电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5].周涛.几种一维纳米锰氧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09
[6].王建芳,刘宗怀,苏智魁.多孔锰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商洛学院学报.2008
[7].李永坤.尖晶石锂锰氧化合物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
[8].杨涛.纳米锰氧化合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7
[9].杨少波.半掺杂CMR锰氧化合物(块材及薄膜)的电、磁相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6
[10].顾智军.钙钛矿型锰氧化物庞磁阻性能及其锰氧化合物相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