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华夏植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夏,植物,禹州,地层,遗迹,地质,河南。
前华夏植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程晨,王军,李丹丹,吴秀元[1](2019)在《北祁连山东段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兼论华夏植物群起源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晚期(相当于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共33属95种植物,其中地方性的土着分子(属、种)占有整个植物群总数的80%以上,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的典型特征分子较多,如①东方型鳞木类占植物群总数的25%左右,包括从早石炭世延续下来的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多种东方型鳞木(Lepidodendron)、窝木(Bothrodendron)及扁圆封印木(Sigillaria brardii);②由晚泥盆世开始出现的龙潭楔叶(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长沙楔叶?(Sphenophyllum?(Tetrafolia)changshaense)、早石炭世的靖远楔叶(Sphenophyllum jingyuanense)到纳缪尔晚期的微缺楔叶(Sphenophyllum emarginatum),这类具有长楔形叶的植物出现得比欧美地区早许多,可能是二迭纪瓣轮叶(Lobatannularia)的最早祖先;③齿叶属(Tingia)在早石炭世晚期已经出现,到纳缪尔晚期(红土洼组)已有叁种之多,加上贝叶属(Conchophyllum),这两属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植物群的典型代表;④多种早石炭世中、晚期繁盛的真蕨类植物偶脉羊齿(Paripteris)及网羊齿(Linopteris)到晚石炭世早、中期仍十分发育,是华夏植物群早期最显着的特征;⑤早石炭世的畸羊齿(Mariopteris(Karinopteris))继续发育,而后可能演化成大羽羊齿类植物(Gigantopterids)的先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证实,北祁连山东段的纳缪尔晚期植物群已经进入华夏植物群的早期演化阶段;自从晚泥盆世的沙流水组开始,先后经历了早石炭世的臭牛沟组,靖远组及晚石炭世红土洼组和羊虎沟组(本溪组)代表了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ora)演替为华夏植物群的关键地质时期。北祁连山东段亦成为前华夏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早期发育、繁盛之地区,在纳缪尔期可能是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中心。(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2期)
祝贺[2](2018)在《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地质遗迹资源大国,地质遗迹资源种类多样,有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双高型”地质遗迹资源;还有科学内涵丰富但美学观赏价值很低的“一高一低型”地质遗迹资源。如何将这些独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转变为地质科普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开发的难题。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因其独特的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的含煤地层剖面,荣获河南省“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的称号,但低山丘陵区地貌景观导致其美学观赏价值较低。本文以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为研究课题,从理论方法上进行分析归纳,论述了“一高一低型”地质公园景观设计时遵循的原则、科学价值的表现方法以及设计和展示的方法,通过对地质公园标志性设施设计和展示得出结论:一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科学价值景观设计,必须围绕园内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进行设计,设施规划以及科普线路等都要和园区内主题互相结合;二是设计理念要和原则、表现手法、展示方法等交叉使用,达到既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展示地质公园特色的目的。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一是地质博物馆建设,外观选用禹州含煤地层剖面结构进行设计,内部展厅以生命进化、二迭纪生物大灭绝等主题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华夏植物群古生态园复原,以禹州大风口湿地为背景建设2.5亿年前华夏植物群古生态复原场景。叁是古植物化石原址保护,进行适当挖掘和保护以防止风化和人为破坏。四是古华夏植物群遗址园,在剖面上部建设展示煤层、植物化石层等原始保存状态的巷道。五是废弃煤井改造,对一些安全的废弃矿井进行适当改造开展乌金探秘游。六是科普旅行线路,以寻找、探索、重返二迭纪为主题并穿插陈列馆、科普广场、探秘遗址等,营造生动的二迭纪生命景观。公园通过上述创意和规划,园内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不仅进行了展示与合理开发,而且得到了地质公园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科普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逐步显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王瑾[3](2018)在《山西华夏植物群研究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简介华夏植物群同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统称为全球晚石炭世-二迭纪四大植物群。华夏植物群一词是瑞典古生物学家T.G.Halle(赫勒)于1935年提出的,源自德裔美籍地质学家A.W.Grabau(葛利普)于1923~1924年着的《中国地层学》一书中的一幅古地理图,借用华夏古陆(Cathaysia land)这一名称,将东亚一(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8年03期)
高永利[4](2017)在《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科普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与磨街乡之间的大风口一带,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出露总厚度超过950m。最多含煤层数可达89层,几乎华北与华南所有的含煤层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天然露头,是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研究的一根"铁柱子。该地层对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查、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所产植物化石已鉴定112属306种,其中有137个新种,分属12个植物类别。此外,剖面上还有多层可用于烧制钧瓷的黏土矿层。这些珍贵地质遗迹资源在同一地区的集中产出,为禹州市地学科普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2届年会暨铜仁市地质公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四集)》期刊2017-12-04)
张延伟[5](2017)在《古植物化石的王国——走进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禹州,不仅是大禹的封地,还是钧瓷的故乡,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一座以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含煤地层剖面为主的地质公园——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在这里,二迭纪地层出露完整、发育最佳、层位连续、保存良好,不仅形成了着名的"北型南相"含煤地层,而且古植物化石含量极其丰富。(本文来源于《资源导刊》期刊2017年10期)
袁立明[6](2017)在《国内首个以古植物为主题的地质公园 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命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春节刚过,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又传来好消息,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印发了《关于禹州华夏植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命名的批复》函,同意禹州华夏植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命名并准予揭碑开园。据悉,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是国内第一个古植物化石地质遗迹应用于旅游开发的地质公园。有关专家认为,各地尚无以古植物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该公园填补了我国地质公园的一项空白。(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7年03期)
丁艳[7](2016)在《揭开华夏植物群的神秘面纱》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的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是一座以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含煤地层剖面为主,以钧瓷文化产业链为辅,融合了自然、生态和人文,集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它也是国内第一个古植(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12-22)
高永利[8](2016)在《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地质遗迹保护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嵩箕地块南部,地貌上处于伏牛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禹州市神垕镇与磨街乡之间的大风口一带。这里二迭纪地层出露齐全,地层内古植物化石含量极其丰富,所产植物化石已鉴定112属306种,其中137个新种,分属12个植物类别。华夏植物群指距今2.9亿~2.5亿年间,在东亚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内形成的以蕨类植物中的大羽羊齿类植物为代表的一种植物群落,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着名植物群之一。根据地学研究,二迭纪时期,由于气候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形成了4个不同的植物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的为欧美植物群;分布在亚洲北部的为安加拉植物群;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洲和北半球南亚地区的为冈瓦纳植物群;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便是华夏植物群。华夏植物群落生长于气候湿热的条件下,植被与现代的雨林、季雨林相似,反映的是一种热带植物区风貌。由于其植物组成内容十分丰富,自始至终吸引着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对其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含煤地层厚达720m,最多含煤层数可达89层,几乎华北与华南所有的含煤层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天然露头,是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研究的一根"铁柱子",对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查、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谢家荣院士将其命名为"北型南相"含煤地层。对于煤炭资源来说,终归有采完用尽的一天。但是,与煤炭资源相伴相随的这些十分珍贵的古植物化石和出露完整的含煤地层剖面,其可持续性和潜在旅游开发价值也许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此外,剖面上还有多层可用于烧制钧瓷的黏土矿层,并由此诞生了让世人称奇的"钧瓷文化"。这些珍贵地质遗迹资源在同一地区的集中产出,为禹州市地学科普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叁集)》期刊2016-11-16)
章秉辰,王永成,李庆康[9](2012)在《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的研究可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与磨街乡之间的大风口一带,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出露总厚度超过950 m,最多含煤层数达89层,华北与华南所有的含煤层位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天然露头,成为研究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一根"铁柱子",对对比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查和地层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所产植物化石已鉴定有112属306种;其中,137个为新种,分属12个植物类别.此外,剖面上还有多层可用于烧制钧瓷的黏土矿层.(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杨关秀,王洪山[10](2012)在《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台南部的禹州植物群是二迭纪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中最具区域特色的植物群.由于本区长期处于低纬度滨海潮坪,叁角洲的暖湿气候环境,发育了化石层位多而连续、数量丰富、演化序列完整、保存完好的植物群.这是研究中、晚期华夏植物群得天独厚的最佳地区.经研究该植物群共计111属307种.典型的类群有:节蕨植物Lobatannularia的形态演变快,垂向分布有一定规律,是华北二迭系生物地层划分依据之一.真蕨植物门中90%为莲座蕨目,在禹州植物群的早、中期很发育,晚期突然衰退.前裸子植物瓢叶目繁盛.古相种子蕨只盛于中二迭世.进步种子蕨盾籽目极度发育于晚二迭世早期末.其中Shenzhouphyllum是晚期禹州植物群中的特色植物之一.苏铁植物在本区始现校早,并迅速分化繁衍于中二迭世晚期至晚二迭世早期.银杏植物门种数虽少,但数量极丰富,大量繁盛于晚二迭世早期.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目,在禹州植物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本植物群中最具特色的珍奇类群.根据大羽羊齿目的脉序特征和叶结构所呈现的规律性,可划分出始现及分化,首次繁盛,再度繁盛及突然消失叁个演化阶段,成为华北地区二迭系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本文特别指出脉序作为维管植物的输导体系在植物演化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据脉序和叶结构演变特征,把大羽羊齿目的属级分类进行了较大调整.禹州植物群始于早二迭世中期(紫松期)到晚二迭世早期(吴家坪期)突然消失,随之为晚二迭世晚期的欧美型镁灰岩植物群所代替.根据禹州植物群各类群发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植物群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早、中、晚叁个时期.根据禹州植物群各类群的兴衰,演替和各类群在不同层位中的组合特征,禹州植物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植物化石组合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8期)
前华夏植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地质遗迹资源大国,地质遗迹资源种类多样,有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双高型”地质遗迹资源;还有科学内涵丰富但美学观赏价值很低的“一高一低型”地质遗迹资源。如何将这些独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转变为地质科普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开发的难题。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因其独特的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的含煤地层剖面,荣获河南省“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的称号,但低山丘陵区地貌景观导致其美学观赏价值较低。本文以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为研究课题,从理论方法上进行分析归纳,论述了“一高一低型”地质公园景观设计时遵循的原则、科学价值的表现方法以及设计和展示的方法,通过对地质公园标志性设施设计和展示得出结论:一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科学价值景观设计,必须围绕园内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进行设计,设施规划以及科普线路等都要和园区内主题互相结合;二是设计理念要和原则、表现手法、展示方法等交叉使用,达到既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展示地质公园特色的目的。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一是地质博物馆建设,外观选用禹州含煤地层剖面结构进行设计,内部展厅以生命进化、二迭纪生物大灭绝等主题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华夏植物群古生态园复原,以禹州大风口湿地为背景建设2.5亿年前华夏植物群古生态复原场景。叁是古植物化石原址保护,进行适当挖掘和保护以防止风化和人为破坏。四是古华夏植物群遗址园,在剖面上部建设展示煤层、植物化石层等原始保存状态的巷道。五是废弃煤井改造,对一些安全的废弃矿井进行适当改造开展乌金探秘游。六是科普旅行线路,以寻找、探索、重返二迭纪为主题并穿插陈列馆、科普广场、探秘遗址等,营造生动的二迭纪生命景观。公园通过上述创意和规划,园内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不仅进行了展示与合理开发,而且得到了地质公园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科普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逐步显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华夏植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程晨,王军,李丹丹,吴秀元.北祁连山东段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兼论华夏植物群起源中心[J].地质论评.2019
[2].祝贺.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王瑾.山西华夏植物群研究史[J].化石.2018
[4].高永利.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科普价值[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2届年会暨铜仁市地质公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四集).2017
[5].张延伟.古植物化石的王国——走进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J].资源导刊.2017
[6].袁立明.国内首个以古植物为主题的地质公园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命名[J].地球.2017
[7].丁艳.揭开华夏植物群的神秘面纱[N].光明日报.2016
[8].高永利.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地质遗迹保护意义[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叁集).2016
[9].章秉辰,王永成,李庆康.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杨关秀,王洪山.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