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左右各有一套分别立于道路两侧构成完整的限高装置,每套装置包括固定组件、限位框架组件,固定组件固定立于地面,限位框架组件安装在固定组件的上部;固定法兰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装在立柱上,限位套沿着立柱上下移动来调整限位框架组件的限位高度,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螺旋导轨焊接在立柱的上部;转动套通过其上的螺旋导槽安装在螺旋导轨上,转动套的下端压在限位套上进行限位。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结构,当车辆超高撞击限位杆时,限位框架组件能够绕着立柱上的螺旋导轨旋转,不仅可以缓冲撞击力,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升高,有效降低对车辆的损坏程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左右各有一套分别立于道路两侧构成完整的限高装置,每套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限位框架组件(2),其特征在于:固定组件(1)固定立于地面,限位框架组件(2)安装在固定组件(1)的上部;所述的固定组件(1)包括固定法兰(101)、立柱(102)、限位套(103)、螺旋导轨(104)、限位销(105);所述的固定法兰(10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定法兰(101)与立柱(102)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103)套装在立柱(102)上,限位套(103)沿着立柱(102)上下移动来调整限位框架组件(2)的限位高度,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螺旋导轨(104)焊接在立柱(102)的上部;所述的限位销(105)插在限位套(103)的孔中,限位销(105)的另一端插在下横杆(203)的限位孔中,用于限制限位框架组件(2)的转动;所述的限位框架组件(2)包括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所述的转动套(201)通过其上的螺旋导槽安装在螺旋导轨(104)上,转动套(201)的下端压在限位套(103)上进行限位;所述的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矩形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左右各有一套分别立于道路两侧构成完整的限高装置,每套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限位框架组件(2),其特征在于:固定组件(1)固定立于地面,限位框架组件(2)安装在固定组件(1)的上部;
所述的固定组件(1)包括固定法兰(101)、立柱(102)、限位套(103)、螺旋导轨(104)、限位销(105);所述的固定法兰(10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定法兰(101)与立柱(102)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103)套装在立柱(102)上,限位套(103)沿着立柱(102)上下移动来调整限位框架组件(2)的限位高度,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螺旋导轨(104)焊接在立柱(102)的上部;所述的限位销(105)插在限位套(103)的孔中,限位销(105)的另一端插在下横杆(203)的限位孔中,用于限制限位框架组件(2)的转动;
所述的限位框架组件(2)包括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所述的转动套(201)通过其上的螺旋导槽安装在螺旋导轨(104)上,转动套(201)的下端压在限位套(103)上进行限位;所述的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矩形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销(105)为弹性橡胶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套(201)的内壁加工有与螺旋导轨(104)相适配的螺旋槽口。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限高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限高杆大多是用木头或金属材料做成,这类材料往往是刚性材料,由于汽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具有较高的速度,并且汽车的质量很大,因此正常行驶中的汽车具有很大的惯性,如果当超高车辆的司机由于疏忽没有注意到前方有限高杆时,该行驶中的汽车撞上限高杆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有可能会撞坏自己的车、撞断限高杆、甚至有可能造成交通堵塞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轻车辆撞击限高杆造成的伤害,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1)在横杆上加装缓冲块,采用的缓冲块主要采用弹性材料;(2)采用弹性或超塑性材料;(3)现有限高装置多采用固定模式,如果遇到火灾,消防车辆也难以通过,导致错失救火最佳时机。
公开专利中的一种超塑性安全限高杆(专利号:ZL 201410286034.1),其技术特征:包括两个刚性底座、两根超塑性立柱、两根刚性立柱和一根超塑性横梁,其中,每根刚性立柱的一端通过螺栓组件与一个刚性底座连接;所述刚性立柱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组件与一根超塑性立柱的一端连接;并且每根超塑性立柱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组件对应地分别与所述超塑性横梁的两端的法兰连接。通过超塑性横梁和超塑性立柱的变形吸能,从而有效降低撞击车辆本身受到的损失,减轻司乘人员受到的伤害,同时可以避免限高杆横梁在外部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断裂而对其他车辆或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然而,现有技术还存在一定不足,虽然横梁上安装了弹性材料或者采用超塑性材料,但是由于车辆车速较高,由于弹性材料体积较小,导致缓冲吸能效果有限。
现有的限高杆多设有允许通过高度提示信息,但是驾驶员经常由于个人对车辆高度的误判导致撞击限高杆,存在一种情况,当最大限高值与车辆高度相差尺寸较小,只要稍微提高限高杆,就可以避免较大的冲击,减少对车辆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限高系统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横杆在撞击后能够沿着螺旋导轨上升,避免由于空间位置固定而导致的硬碰硬现象发生,有效减少车辆和横杆的撞击力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左右各有一套分别立于道路两侧构成完整的限高装置,每套装置包括固定组件、限位框架组件,固定组件固定立于地面,限位框架组件安装在固定组件的上部;
所述的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法兰、立柱、限位套、螺旋导轨、限位销;所述的固定法兰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定法兰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装在立柱上,限位套沿着立柱上下移动来调整限位框架组件的限位高度,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螺旋导轨焊接在立柱的上部;所述的限位销插在限位套的孔中,限位销的另一端插在下横杆的限位孔中,用于限制限位框架组件的转动;
所述的限位框架组件包括转动套、上横杆、下横杆、竖杆;所述的转动套通过其上的螺旋导槽安装在螺旋导轨上,转动套的下端压在限位套上进行限位;所述的转动套、上横杆、下横杆、竖杆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矩形结构。
所述的限位销为弹性橡胶件。
所述的转动套的内壁加工有与螺旋导轨相适配的螺旋槽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当车辆超高撞击限位杆时,限位框架组件能够绕着立柱上的螺旋导轨旋转,不仅可以缓冲撞击力,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升高,有效降低对车辆的损坏程度,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框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组件,2-限位框架组件,101-固定法兰,102-立柱,103-限位套,104-螺旋导轨,105-限位销,201-转动套,202-上横杆,203-下横杆,204-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对开式道路限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左右各有一套分别立于道路两侧构成完整的限高装置,每套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限位框架组件2,固定组件1固定立于地面,限位框架组件2安装在固定组件1的上部;
所述的固定组件1包括固定法兰101、立柱102、限位套103、螺旋导轨104、限位销105;所述的固定法兰10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定法兰101与立柱102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103套装在立柱102上,限位套103沿着立柱102上下移动来调整限位框架组件2的限位高度,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螺旋导轨104焊接在立柱102的上部;所述的限位销105插在限位套103的孔中,限位销105的另一端插在下横杆203的限位孔中,用于限制限位框架组件2的转动;
所述的限位框架组件2包括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所述的转动套201通过其上的螺旋导槽安装在螺旋导轨104上,转动套201的下端压在限位套103上进行限位;所述的转动套201、上横杆202、下横杆203、竖杆204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矩形结构。
所述的限位销105为弹性橡胶件。
所述的转动套201的内壁加工有与螺旋导轨104相适配的螺旋槽口。
当车辆超高撞击下横杆203时,如果撞击力度较大,限位框架组件2将使限位销105产生变形,甚至脱开,转动套201沿着螺旋导轨104转动并螺旋上升,进而带动限位框架组件2整体转动和上升,不仅可以减少撞击力度,而且可以通过限位框架组件2上升来降低对车辆的损坏程度。
车辆通过后,限位框架组件2沿着螺旋导轨104回位。
尽管上面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1108.1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8(济南)
授权编号:CN209353602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E04F 13/00
专利分类号:E04F13/00
范畴分类:36D;
申请人:山东交通学院
第一申请人:山东交通学院
申请人地址:250357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海棠路5001号
发明人:张竹林;许本博
第一发明人:张竹林
当前权利人:山东交通学院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上部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