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丝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动直丝弓,滑动直丝弓,矫治,成人双颌前突
直丝弓论文文献综述
石敏,王红,唐艳婷,吴祥冰[1](2019)在《滑动与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滑动与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滑动直丝弓配合种植钉支抗或口外弓矫治,观察组行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比两组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硬、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SNA角、SNB角、ANB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MP/SN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U1/SN、U1/NA、U1-NA、L1/NB、L1-NB、U1-AP、L1-AP、LL-EP、UL-EP低于治疗前,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U1/L1、Z角、鼻唇角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双颌前突患者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及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传动直丝弓技术可较早改善患者侧面容貌,但上前牙存在过于直立现象,临床应注意上前牙的转矩控制。(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汉雄,黄龙[2](2019)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切开,暴露牙体后行正畸牵引导萌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记录两组的平均牵引时间和综合治疗时间,对比两组的牙齿萌出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均导萌至正常牙位,导萌牙无松动,牙根无明显吸收。试验组中仅有2例出现牙龈退缩,退缩长度约1 mm;对照组中出现2例邻牙压低,2例牙龈退缩,退缩长度约2 mm。试验组的平均牵引时间和综合治疗时间为(5.2±1.5)个月、(18.6±2.3)个月,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5±2.9)个月、(26.7±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6、7.442;P<0.05)。结论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平均牵引时间和治疗时间。(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1期)
汪金华[3](2019)在《不锈钢丝矫正技术与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小儿替牙期牙齿畸形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锈钢丝矫正技术与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小儿替牙期牙齿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乐平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替牙期牙齿畸形患儿6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不锈钢丝矫正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不锈钢丝矫正技术比较,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小儿替牙期牙齿畸形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升修复美观满意度,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0期)
刘建捷,孙娜[4](2019)在《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咬合功能及牙周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咬合功能及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正畸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给予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观察组:51例,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观察两组装配固定矫治器前及装配后24h的咬合功能和治疗前及矫治6个月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评估两组矫治满意度。结果:粘戴托槽24h后,两组患者口腔咬合功能指标中咀嚼效能(ME)、去皮花生仁的咀嚼次数(MT)、最大咬合力(MF)及咬合速率(SO)值显着降低(P<0.05),最大合力时间(MFT)值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间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LI)值较矫治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龈沟液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观察组上升幅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后对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观程度、舒适性、方便程度及语言功能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缓解正畸患者口腔咬合功能障碍,利于牙周组织健康,患者满意度高,效果优于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杰[5](2019)在《直丝弓矫正技术对替牙期牙齿畸形的矫正效果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直丝弓矫正技术对替牙期牙齿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2月~2019年4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96例,随意分为两组,其中包含48例Y组与48例D组,前者给予直丝弓矫正技术,后者给予不锈钢丝矫正技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Y组的有效人数为46例,有效率为95.83%,D组的有效人数39例,有效率为81.25%,两组相比,Y组的临床效果更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Y组的并发症发生总人数为2例,D组的并发症发生总人数为8例,两组相比,Y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正技术对替牙期牙齿畸形的矫正效果更甚,能够切实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理想的矫正技术,可以广泛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7期)
王伟[6](2019)在《直丝弓矫治器的数据演变与正畸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牙齿畸形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包括先天发育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后天灾祸所导致。目前对牙齿畸形病患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正畸治疗。直丝弓矫治器是进行正畸治疗的常用治疗工具,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丝弓矫治器的数据在不断的演变,根据病患不同的病情情况为其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孟晓晖[7](2019)在《轻中度拥挤错畸形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对轻中度拥挤错牙合畸形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轻中度拥挤错牙合畸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观察组则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长及患者对矫治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经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治疗方式,其矫治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牙齿的矫治美观度、语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评分则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相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结论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提升外观美感度,同时促进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值得临床借鉴实施。(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赵蔚萍[8](2019)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与直丝弓矫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疼痛规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的正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疼痛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佩戴两种矫治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指导两种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正畸病例10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各51例,A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B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佩戴矫治器后6 h及1、2、3、4、5、6、7 d的疼痛程度,通过睡眠等级评分表评价两种矫治器对睡眠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矫治器佩戴后初始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6 h及1、2、3、4、5、6 d疼痛程度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的睡眠等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疼痛强度在2 d达到高峰,5 d基本消失,B组疼痛强度在3 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7 d基本消失。结论在佩戴两种矫治器后疼痛具有慢慢增加,然后逐渐降低的规律性,这种疼痛对睡眠不会造成影响。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不容易引起口腔溃疡。(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涂维亮[9](2019)在《直丝弓矫治器在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在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正,试验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正,比较两组矫正效果。结果试验组矫正达标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5);试验组安氏Ⅰ类、安氏Ⅱ类、安氏Ⅲ类矫正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7、8.521、6.312,P<0.05)。结论在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中应用直丝弓矫治器,可缩短矫正时间,提高矫正效果。(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5期)
寇瑾,李峰山,柴宝义[10](2019)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文安县医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例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矫治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其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矫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SNA角、ANB角、U1/SN、SN/MP、OP/FH、Y轴角、上唇突角、下唇倾角、下唇至审美平面均大于治疗前;SNB角、L1-MP、U1-NA、L1-NB、鼻唇角、下唇颏突角、上唇至审美平面均小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中性关系,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效果显着,能够使患者的软硬组织得到显着改善,便于纠正牙性、骨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直丝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切开,暴露牙体后行正畸牵引导萌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记录两组的平均牵引时间和综合治疗时间,对比两组的牙齿萌出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均导萌至正常牙位,导萌牙无松动,牙根无明显吸收。试验组中仅有2例出现牙龈退缩,退缩长度约1 mm;对照组中出现2例邻牙压低,2例牙龈退缩,退缩长度约2 mm。试验组的平均牵引时间和综合治疗时间为(5.2±1.5)个月、(18.6±2.3)个月,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5±2.9)个月、(26.7±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6、7.442;P<0.05)。结论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平均牵引时间和治疗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丝弓论文参考文献
[1].石敏,王红,唐艳婷,吴祥冰.滑动与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2].张汉雄,黄龙.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
[3].汪金华.不锈钢丝矫正技术与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小儿替牙期牙齿畸形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4].刘建捷,孙娜.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咬合功能及牙周健康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9
[5].刘杰.直丝弓矫正技术对替牙期牙齿畸形的矫正效果观察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王伟.直丝弓矫治器的数据演变与正畸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7].孟晓晖.轻中度拥挤错畸形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8].赵蔚萍.无托槽隐形矫治与直丝弓矫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疼痛规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9].涂维亮.直丝弓矫治器在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
[10].寇瑾,李峰山,柴宝义.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