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形,尺度,暴雨,南海,夏季,敏感性,数值。
中尺度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谢玉华,张深寿,蔡菁[1](2015)在《中尺度地形对福建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雷达风廓线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1日华南地区大到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闽西地区中尺度地形对暴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了2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武夷山西侧和广东地区,龙岩地区降水较小。闽西大山对气流有阻挡和抬升作用,对暴雨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5-10-14)
刘蕾,张凌云,李家文[2](2015)在《中尺度地形对柳州一次大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7月2—3日柳州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与实况相吻合结果。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地形作用使西南暖湿气流所带来的水汽和热量在迎风坡堆积,融安融水一带中低层位温增加,导致其上空对流不稳定性增强,当与低层冷空气绕过山脉从西北路侵入时产生的垂直扰动迭加后,激发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从而触发了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地形降低为"平台"后,山脉附近降水中心减弱,物理量场分析表明,由于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山脉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及正涡度强度均较有地形时减弱。(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5年01期)
刘蕾,张凌云,李家文[3](2013)在《中尺度地形对柳州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7月2-3日柳州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与实况相吻合结果。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基本形态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地形作用使西南暖湿气流所带来的水汽和热量在迎风坡堆积,融安融水一带中低层位温增加,从而增加那里的对流不稳定性。当低层冷空气绕过山脉从西北路侵入时产生的垂直扰动迭加激发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从而触发了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地形降低为"平台"后,山脉附近降水中心减弱,物理量场分析表明,由于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山脉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及正涡度强度均较有地形时减弱。(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3-10-22)
赵玉春,王叶红[4](2012)在《风垂直切变对中尺度地形对流降水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江中下游中尺度地形特点以及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期间风垂直切变的主要观测特征,设计了一系列中尺度地形的叁维理想数值试验,分析了干大气地形流和重力波特征,探讨了条件不稳定湿大气地形对流降水的模态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圆形、直线风垂直切变和切变厚度对中尺度地形对流降水强度和模态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在Fr≈1的干大气条件下,气流遇到地形后分支、绕流和爬升现象同时存在,地形激发的重力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传播,其在迎风坡、背风坡、地形上游和下游的振幅不同,并组织出不同强度的垂直上升运动.在Fr>1的条件不稳定湿大气下,地形对流降水主要存在叁种模态,即迎风坡和背风坡准静止对流降水以及地形下游移动性对流降水,地形对流降水的形成与重力波在低层组织的上升运动密切相关.风垂直切变对地形对流降水的强度和模态分布有重要作用,其中圆形风垂直切变(风随高度旋转)不仅影响地形下游对流降水系统的移动方向,而且影响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脚处对流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直线风垂直切变(风随高度无旋转)主要影响地形对流降水的移动速度和强度.风随高度自下而上顺(逆)时针旋转,地形对流系统向下游传播时向右(左)偏移.风垂直切变主要通过影响地形重力波的结构和传播以及对流系统的形成、移动方向和速度,来影响地形对流降水的模态分布,其中对流层中低层的风垂直切变对地形对流降水强度和模态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赵玉春,许小峰,崔春光[5](2012)在《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的2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大别山东北侧和皖南山区北部,期间有4个MCSs活动,皖南特大暴雨是由2个准静止MCSs活动造成的。MCSs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清晨出现日峰值,梅雨锋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MCSs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梅雨锋东移南压的过程中,MCSs相对于中尺度地形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形上空盛行气流方向以及地形Fw数也在不断变化,地形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影响MCSs。高地形Fw数下,大别山主要通过山脉波影响下游的MCSs;低地形Fw数下,地形绕流和山脉波共同影响下游的MCSs活动。当MCSs移近皖南山区北坡时,地形有利于MCSs的形成和维持,其阻滞效应可减缓MCSs的移动,有利于皖南特大暴雨的形成。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暴雨强度和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其构成的中尺度组合地形效应是皖南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2年05期)
李志强[6](2011)在《海滩近岸带中尺度地形动力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滩近岸带中尺度地形动力过程是海岸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20年来该领域发展较快,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对近岸带中尺度地形动力过程的碎波带地形与沙坝、冲流带地形与滩角、海滩风暴响应、观测技术手段等主要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对我国海滩研究提出要从加强观测手段和制定长期观测计划两方面来加强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1年10期)
赵云武,宋金杰,王元[7](2010)在《中尺度地形对热带气旋边界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梯度风动量近似理论,考虑气压梯度力、科氏力、湍流摩擦力、离心力和惯性偏差力5力平衡,得到了柱坐标系下具有热带气旋边界层特征的解析解.并着重讨论了叁维钟型孤立地形及二维钟型地形对径向速度、垂直水平流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影响.对于数值解的再现表明,热带气旋内边界层的运动同时受到湍流摩擦作用与地形作用的共同影响,二维钟型地形比叁维钟型孤立地形对于垂直速度场、径向速度场及流场有更明显的影响.而热带气旋中心与地形中心的不重合会产生风场的不对称结构,且会在地形西北侧形成"偶极型"的垂直速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朱素行,徐海明,徐蜜蜜[8](2010)在《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其中,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徐海明,何金海,谢尚平[9](2008)在《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组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地形,特别是中南半岛长山山脉对南海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夏季暖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接近长山山脉时,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在山脉的迎风一侧形成强降水区,而在山脉的背风一侧、南海西部则形成无降水区或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另外,盛行的西南季风气流绕过长山山脉的南端,在越南东南沿海明显形成一支边界层低空急流。这支低空急流通过其引起的蒸发冷却和沿岸上翻流在其北侧形成一片冷海水区,该冷水区的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上的热带对流活动产生影响。研究还表明,南海中部夏季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东西向分布不均匀特征,而降水这种东西向分布不均匀形成可能与中南半岛上中尺度地形的作用有关,严重低估中尺度地形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南海季风夏季降水时存在严重误差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徐海明,何金海,谢尚平[10](2007)在《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组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地形,特别是中南半岛长山山脉对南海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夏季暖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接近长山山脉时,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在山脉的迎风一侧形成强降水区,而在山脉的背风一侧、南海西部则形成无降水区或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另外,盛行的西南季风气流绕过长山山脉的南端,在越南东南沿海明显形成一支边界层低空急流。这支低空急流通过其引起的蒸发冷却和沿岸上翻流在其北侧形成一片冷海水区,该冷水区的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上的热带对流活动产生影响。研究还表明,南海中部夏季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东西向分布不均匀特征,而降水这种东西向分布不均匀形成可能与中南半岛上中尺度地形的作用有关,严重低估中尺度地形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南海季风夏季降水时存在严重误差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中尺度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7月2—3日柳州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与实况相吻合结果。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地形作用使西南暖湿气流所带来的水汽和热量在迎风坡堆积,融安融水一带中低层位温增加,导致其上空对流不稳定性增强,当与低层冷空气绕过山脉从西北路侵入时产生的垂直扰动迭加后,激发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从而触发了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地形降低为"平台"后,山脉附近降水中心减弱,物理量场分析表明,由于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山脉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及正涡度强度均较有地形时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谢玉华,张深寿,蔡菁.中尺度地形对福建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5
[2].刘蕾,张凌云,李家文.中尺度地形对柳州一次大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J].暴雨灾害.2015
[3].刘蕾,张凌云,李家文.中尺度地形对柳州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3
[4].赵玉春,王叶红.风垂直切变对中尺度地形对流降水影响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
[5].赵玉春,许小峰,崔春光.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2012
[6].李志强.海滩近岸带中尺度地形动力过程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前沿.2011
[7].赵云武,宋金杰,王元.中尺度地形对热带气旋边界层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
[8].朱素行,徐海明,徐蜜蜜.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2010
[9].徐海明,何金海,谢尚平.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2008
[10].徐海明,何金海,谢尚平.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