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排甲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刍动物,甲烷,产甲烷菌,耗氢化合物
减排甲烷论文文献综述
俎昊辰,许静,丛玉艳[1](2019)在《通过添加耗氢化合物调节瘤胃微生物实现甲烷减排》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排放甲烷既会造成环境污染,又会造成饲料能量浪费,因此探究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措施至关重要。瘤胃存在复杂的微生物发酵系统,反刍动物的甲烷生成与瘤胃微生物区系关系密切。本文对瘤胃甲烷生成的机理和调控途径进行了综述,并着重阐述了主要耗氢化合物及耗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为通过添加耗氢化合物调节瘤胃微生物,实现反刍动物甲烷减排与改善瘤胃发酵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杜济良,白龙,孙详,赵炳镐,杜颖[2](2019)在《H_2回流对促进CO_2减排及甲烷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处理乙醇发酵残留物的过程中,酸化相产生的氢气回流到甲烷相中是否促进CO_2减排及甲烷化过程,提高清洁能源产量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验过程中回收酸化相产生的H_2共10 L,将其回流到甲烷相后,CH_4含量提高9.7%,同时CO_2含量降低7.1%,H_2利用率为94%,整个回流H_2过程并未对反应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一方面说明通过H_2回流可将酸化相产生的难以分离利用的中间产物转变为底物加以利用,使其转变为CH_4气体,提高清洁能源的产量,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厌氧消化过程中CO_2的排放,实现清洁能源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罕玲,秦虎,汪维[3](2019)在《美国油气行业甲烷减排措施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作为一种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具有强势、快速增温效应。随着能源转型,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量不断增加,甲烷排放的气候效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建立起了温室气体管控机制,出台了针对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的联邦法规,并与其他国家一起承诺减排目标。油气生产的主要州也在推动相关法规建设。尽管新一届政府试图削弱联邦层面的甲烷减排力度,但美国甲烷控制的主要相关经验,如建立监管框架、加强科学数据基础、参与国际协作的经验值得借鉴。多家国际油气企业也采取积极行动,成为政府之外的重要自愿减排力量。基于美国经验,就提高甲烷减排意识、改善科学数据基础、建立综合管制框架、鼓励自愿行动和多方参与等方面做了简介,以期对中国的油气行业甲烷减排行动能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期刊2019年01期)
王贝,许贵善,董利锋,刁其玉[4](2018)在《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测定和营养调控减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产生是饲料能量的浪费,同时还增强了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对保护环境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瘤胃甲烷生成机制、排放量测定方法和营养调控进行概述,就如何减少甲烷排放进行了讨论,旨在为通过日粮营养调控措施来降低甲烷排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19期)
孙学钊[5](2018)在《芸苔属饲用作物对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是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降解饲料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温室气体。反刍动物甲烷排放不仅造成了饲料的能量损失,也加重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芸苔属(Brassica spp.)饲用作物主要用于填闲种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不同季节、舍饲或放牧、混合或单独饲喂情况下,芸苔属饲用作物能大幅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针对其降低排放的原因,前人在饲料化学成分、瘤胃发酵代谢参数、瘤胃微生物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其机理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芸苔属饲用作物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可能的减排机理。(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云龙,王炳,刁其玉,屠焰[6](2018)在《绵羊甲烷排放规律及减排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动物日粮消化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甲烷,反刍动物甲烷的产生是导致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可以减缓气候变暖、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生理与营养实验室在绵羊甲烷排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阐明我国肉用绵羊甲烷排放规律及调控减排技术。(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15期)
刘援,孙丹妮,张建君,吴克安,郑静[7](2018)在《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减排叁氟甲烷的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制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叁氟甲烷(HFC-23)纳入了其附件F第二类管控物质名单,并要求缔约国自2020年1月1日起以缔约方核准的技术对HFC-23进行销毁。伴随中国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原料用途需求增长,其副产物HFC-23的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尽管HCFC-22生产工艺不断优化,HFC-23的副产率逐步下降,预测2050年HFC-23产生量将达到2.47万t(或365.56 Mt CO_2-eq),2020—2050年HFC-23累计产生量约56.3万t,折合约8332.40 Mt CO_2-eq。截至2015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减排专项的资助,中国以焚烧分解技术销毁HFC-23累计54585 t,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减排也花费了巨额资金投资焚烧设备和支付焚烧运行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浪费了氟资源。研究显示,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且中国相关技术专利正在逐步增加,鼓励和推进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是消除HFC-23排放可行的技术途径,也是未来中国加入并履行《基加利修正案》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任杰,唐璐,陈菊培,但建国[8](2018)在《水合氧化铁提前施用对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甲烷的减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合氧化铁是一种弱晶质叁价铁氧化物,可用来减少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采用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水合氧化铁的提前施用对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铁在水稻移栽前47 d施用,加Fe处理的全生育期CH_4总排放通量比对照减少17.52%,其CH_4减排效应仅出现于水稻生长后期。在移栽后第70天,加Fe处理的根孔隙度、根表铁膜含量和单株根表铁膜数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而稻根产CH_4速率则显着低于对照。因此,提前施用水合氧化铁能够通过促进植株介导的根表铁膜的形成抑制稻根的产CH_4潜力,进而实现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CH_4的减排。(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艳,邓凯东,董利锋,许贵善,马涛[9](2018)在《反刍家畜肠道甲烷的产生与减排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损失来源。采取有效降低甲烷产量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畜牧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能够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为保障和促进我国节粮型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形成机理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产甲烷菌的生化代谢途径,总结了反刍家畜营养和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减排措施,以期为降低甲烷排放、发展低碳畜牧业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瞿思佳[10](2018)在《基于GIS-SD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气体中的甲烷增温潜势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废弃物领域的减排技术相对成熟,减排潜力大,因此在废弃物领域开展甲烷减排研究十分有必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废弃物领域的甲烷主要由垃圾处理释放,本文基于构建的GIS-SD模型,对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子,并分析其地域性,揭示了甲烷排放的驱动力;其次,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推荐方法,估算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甲烷排放量,明确甲烷排放量的主要产生源;再其次,通过构建的GIS-SD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及参数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减排技术设定单一减排技术情景及综合减排技术情景,模拟全国垃圾填埋处理产生甲烷排放量的发展趋势与省域甲烷排放量的空间分布;最后,从减排途径和减排措施两方面来对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减排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GDP、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是全国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各影响因子在地理分区和城市规模分区中显示出明显地地域性,而在气候带分区中地域性特点并不明显。在2001-2015年这15年间,市域垃圾产生量各数量级的标准差椭圆都呈现均衡扩张趋势,显示各城市的垃圾产生量都在逐渐增加,且市域填埋场、焚烧场和堆肥厂的标准差椭圆分别显示均衡扩张、集中微扩张与紧缩趋势,显示出填埋场仍是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场有普及前景,堆肥前景不明朗。(2)在全国尺度上,填埋、焚烧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量目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仍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主要甲烷来源,堆肥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量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尺度上,填埋和焚烧产生甲烷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东部较多,中部次之,西部较少的格局;而堆肥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则在中部地区最大。在省域尺度上,各省通过填埋、焚烧产生的甲烷排放量都在持续增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省不使用堆肥方式处理垃圾,但近几年也有少数省市以堆肥方式处理垃圾为主。(3)通过情景分析发现,在不应用任何减排技术的情况下,全国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仍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且在模拟时间内,甲烷的排放量没有出现峰值。在应用单一减排技术和综合减排技术时,分类收集技术情景、回收处理技术情景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情景的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在模拟时间内未出现峰值,而其它各减排情景的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均出现峰值,且峰值点主要集中出现在2026-2029年。此外,综合减排技术情景的减排量相比单一减排技术情景而言明显大幅度增加,说明多技术协同减排的效果更好。就省域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而言,应用减排技术后各省的甲烷排放量均有减少,且单一减排技术中的中部氧化技术的减排效果较好,综合减排技术中的前中期加强减排技术和全程强制减排技术的减排效果较好。(4)综合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两方面来研究,针对全国甲烷排放量减排而言,两端加强减排技术是最优减排技术。并根据减排途径分析,认为单一的减排技术均有利有弊,只有多种减排技术搭配使用,才能彻底减少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实现尽早达到峰值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3)
减排甲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处理乙醇发酵残留物的过程中,酸化相产生的氢气回流到甲烷相中是否促进CO_2减排及甲烷化过程,提高清洁能源产量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验过程中回收酸化相产生的H_2共10 L,将其回流到甲烷相后,CH_4含量提高9.7%,同时CO_2含量降低7.1%,H_2利用率为94%,整个回流H_2过程并未对反应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一方面说明通过H_2回流可将酸化相产生的难以分离利用的中间产物转变为底物加以利用,使其转变为CH_4气体,提高清洁能源的产量,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厌氧消化过程中CO_2的排放,实现清洁能源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排甲烷论文参考文献
[1].俎昊辰,许静,丛玉艳.通过添加耗氢化合物调节瘤胃微生物实现甲烷减排[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杜济良,白龙,孙详,赵炳镐,杜颖.H_2回流对促进CO_2减排及甲烷化作用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9
[3].杨罕玲,秦虎,汪维.美国油气行业甲烷减排措施及启示[J].环境影响评价.2019
[4].王贝,许贵善,董利锋,刁其玉.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测定和营养调控减排方法[J].饲料工业.2018
[5].孙学钊.芸苔属饲用作物对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作用及机理[J].动物营养学报.2018
[6].刘云龙,王炳,刁其玉,屠焰.绵羊甲烷排放规律及减排技术研究[J].饲料工业.2018
[7].刘援,孙丹妮,张建君,吴克安,郑静.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减排叁氟甲烷的对策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
[8].任杰,唐璐,陈菊培,但建国.水合氧化铁提前施用对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甲烷的减排效应[J].热带作物学报.2018
[9].周艳,邓凯东,董利锋,许贵善,马涛.反刍家畜肠道甲烷的产生与减排技术措施[J].家畜生态学报.2018
[10].瞿思佳.基于GIS-SD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