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底角钢连接论文_高志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顶底角钢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底角,角钢,性能,节点,刚度,框架,刚性。

顶底角钢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远[1](2019)在《高强度钢材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节省钢材等优点,但是高强钢的延性较差,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高强钢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半刚性连接节点具有简单、高效、施工快捷、延性较好等优点,结合两者的优势,本文提出了采用高强钢对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能,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单调加载模拟讨论了节点的破坏过程以及破坏特征,得到了模型的弯矩转角曲线。在此基础上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高强钢和半刚性节点的优势,对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试件进行两种方案的分析研究,将获得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深入讨论,分析了高强钢的使用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全部采用高强钢形式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延性性能。(3)通过对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指标发现,影响节点破坏的主要因素为角钢和加劲肋形式,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对节点进行了变参数分析,同时将有限元计算得到的节点应力云图、刚度退化、延性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在高强钢的作用下角钢加劲肋对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劲肋的厚度对节点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而随着角钢厚度增加,节点的承载能力提高,但厚度不宜过大,否则会使节点处梁翼缘先发生屈服。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可知,高强钢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节点承载力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汪波[2](2019)在《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试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前提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施工方便以及重复使用率高的特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具有良好的装配式性能。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研究不能忽略混凝土楼板对结构的组合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匹配节点的承载力要求,可以采用大尺寸角钢进行连接。因此在组合框架中用大尺寸角钢连接钢梁柱以及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称为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本文主要是研究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以及带角钢的组合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连接的分类、连接的力学性能等等内容。(2)对四个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进行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梁端加载,通过试验得到了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对试验现象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得到的试验数据对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包括节点的延性、耗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进行分析。(3)基于试验的组合节点尺寸进行有限元建模,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同时对组合节点的各部件的应力进行分析对比。(4)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改变组合节点的关键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比对,为组合节点的工程设计建议提供基础。(5)基于试验数据以及有限元模拟的结果,利用组件法计算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在承受正弯矩与负弯矩两种情况下的初始转动刚度。通过以上的工作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1)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边柱节点的滞回曲线呈现明显的捏缩效应,主要原因由于腹板角钢、大尺寸角钢在承受剪力方向滑移效应明显。(2)在忽视上部承压混凝土的情况下,上下均采用大尺寸角钢的组合节点,其耗能能力最强,且仍能满足美国AISC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特殊抗弯钢框架抗震设计需求。(3)楼板内焊接纵向钢筋能够有效的提高节点负弯矩作用下的节点刚度与承载力。(4)节点在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中混凝土楼板的局部承压作用比设置大尺寸角钢更有效的提高节点抗弯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5)对于大尺寸角钢组合节点,顶底角钢增设加劲肋对节点的刚度与极限承载力有显着的提升,同时节点的延性性能较好,因此建议工程实例中大尺寸角钢增设加劲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付芳,赵根田,梁友腾[3](2019)在《PEC柱-钢梁顶底角钢与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顶底角钢和端板两种连接方式对PEC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角钢厚度、端板厚度和柱翼缘厚度作为分析参数,进行了6组PEC柱-钢梁节点的低周反复水平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连接方式节点的破坏模式、承载力、滞回性能、延性和耗能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端板连接节点的承载力、滞回性能和延性均优于顶底角钢连接的;增大顶底角钢厚度可以显着提高节点的承载力,最大增幅为19.8%;顶底角钢和端板连接PEC柱-钢梁节点的滞回曲线都比较饱满,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06期)

赵根田,路瑶[4](2018)在《PEC柱弱轴方向钢梁端板和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分析了PEC柱弱轴方向型钢梁端板和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旨在选择出较优性能的弱轴方向连接节点,并为实践提供试验依据和分析.试验以节点区板件厚度为主要研究因素设计制作了5个不同构造的节点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的水平荷载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形态,极限荷载,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及刚度和承载力退化等.结果表明:端板节点和顶底角钢节点的破坏模式均为延性破坏,二者均表现出良好的滞回性能、延性、和耗能能力;与端板节点相比,顶底角钢节点滞回曲线更饱满,耗能更优,刚度退化稳定,位移延性系数最大值达到6. 3,大于端板节点的4. 5,但承载力低于端板节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根田,路瑶,曹芙波[5](2019)在《PEC柱(弱轴)-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PEC柱(弱轴)-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分别以节点盖板厚度、角钢厚度、螺栓距离(与盖板相连角钢短肢上螺栓中心到角钢肢背的垂直距离)和节点加劲肋为参数,设计了6组节点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水平荷载试验。重点研究了4个参数对节点的滞回性能、节点刚度、延性和承载力的影响。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角钢厚度由14 mm增至20 mm,节点极限抗弯强度提高30%,延性提高6.8%,初始刚度提高1.21倍;螺栓距离由80 mm减至70 mm,节点的抗弯能力提高14.8%,初始刚度提高13%,延性降低4.8%。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弓形,延性系数均大于5,承载力退化稳定。角钢厚度增加和螺栓距离减小能明显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增加盖板厚度与增设加劲肋可提高节点的初始刚度,对节点的承载力影响不大。建议在设计此类节点时,适当加大角钢厚度,合理减小螺栓距离。(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李海源[6](2018)在《顶底角钢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体系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底角钢连接的自复位节点是钢结构中新型的连接方法,它是在半刚性节点的基础上增添无粘结预应力钢绞束,改进后具备自复位能力的新型梁柱节点。国外对于该型节点已做过不少相关试验研究,但是国内对于自复位节点的基础系统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较少。因此,本文利用有限元理论对顶底角钢连接的自复位节点系统性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不仅有理论研究意义,并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参考价值。首先根据顶底角钢连接的自复位节点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能,建立四个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梁端施加循环荷载得到节点的弯矩-转角(M-θr)滞回曲线,然后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及自复位节点理论模型经过对比分析及验证,发现与有限元模型吻合较好。其次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该型节点,进行自复位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进行扩展参数分析。得到以下研究成果:钢绞束的预应力、角钢厚度和螺栓等级等越大,节点的刚度及承载力都会有所提高,并且节点的自复位能力也更好,但是却不可过大,否则梁、柱部分会提前进入塑性。钢绞束长度可以适当减少,对节点的刚度及自复位能力影响不大,但会提高节点的最大承载力。角钢采用低屈服钢,会使节点具有更好的自复位能力,但是却会降低节点的耗能能力。带加劲肋角钢使节点的耗能能力更强,使节点的刚度及承载力提高很多,但节点的自复位能力却有所降低。所有节点在加载及加载后,发现梁柱构件都处于弹性阶段,但是角钢和螺栓等发生塑性破坏,便于以后更换及维修非常方便。最后采用连接单元法将自复位节点的力学性能引入钢框架中,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依据抗震规范要求需选取叁种地震动时程曲线。与传统钢框架对比得到自复位框架的动力响应明显较小,且顶层层间位移,各层最大层间位移,基底反力均小于传统框架,发现自复位钢框架相较传统钢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梁、柱)均处于弹性阶段,完好的体现出了自复位功能,可以达到“结构在中震后无需修理,大震时既保护生命又保护财产安全,大震后既可修又快修”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宋文龙[7](2018)在《箱形节点域工字形柱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大量的钢框架刚性节点因延性较差出现了脆性破坏。对刚性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产生的怀疑,使抗震性能更好的半刚性连接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顶底角钢连接是一种典型的半刚性连接,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工字形柱的强轴连接,弱轴连接则相对较少。因此,开展对工字形柱弱轴顶底角钢连接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箱形节点域工字形柱弱轴顶底角钢连接进行了非线性模拟分析,研究了该连接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通过与传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对比,得出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优缺点;而后,系统地研究了角钢厚度、角钢肢长、受拉螺栓到梁翼缘的距离、柱轴压比、蒙皮板厚度以及梁截面高度等参数对于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1)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节点,但该连接的强度和刚度较弱。节点的变形主要是顶或底角钢拉伸变形,最终的破坏表现为顶或底角钢水平肢与梁翼缘相接触的区域塑性变形较大。(2)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与传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相比,连接的承载力、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用蒙皮板来代替柱腹板与角钢连接,将力直接传递给了柱翼缘,避免了柱腹板的破坏,改善了节点的受力性能。(3)角钢厚度、受拉螺栓到梁翼缘的距离、蒙皮板厚度以及梁截面高度对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角钢厚度的增加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刚度,但降低了延性和耗能能力;受拉螺栓到梁翼缘的距离的增加可以提高节点延性,但明显降低了节点承载力、刚度以及耗能能力;蒙皮板厚度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节点的刚度、延性能力、耗能能力,但厚度过大或过小均会降低节点的承载力;梁截面高度的增加对于节点的承载力、刚度、耗能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延性能力却有所降低。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给出了部分参数取值建议:角钢厚度t=(0.75~0.88)t_m,其中t_m为蒙皮板厚度;受拉螺栓到梁翼缘的距离s=(3.18~3.64)d_0,其中d_0为螺栓孔直径。(4)角钢肢长和柱轴压比的变化未能影响箱形节点域弱轴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赵根田,左延辉[8](2018)在《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叁维框架的抗震性能,对框架试件进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试验,研究此类框架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滞回性能、延性等一系列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框架梁端屈曲明显,靠近角钢肢处出现塑性铰,顶底角钢变形严重;滞回曲线比较饱满,在各级循环荷载作用下承载力降低系数在0.95~0.99之间,框架强度退化稳定。节点位移延性系数在2.01~2.85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35~0.46之间,满足抗震设计要求,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在半刚性节点范围内,是延性较好的节点。(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6期)

王鹏[9](2018)在《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底角钢连接在钢结构框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欧洲与美国为了简化构造,在角钢上不设置加劲肋,而我国一般在连接处角钢上设置加劲肋,加劲角钢与无加劲角钢的受力性能相差较大,无论是静力特性、滞回特性与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缺乏该类型连接的试验研究、计算方法与理论,而且目前存在的无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刚度与强度的计算方法普遍偏差较大,同时顶底角钢连接在准静态与冲击荷载下极限承载力与极限位移也亟须分析与评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进行了8个不同构造的顶底角钢连接的静力单调加载试验,研究了加劲肋位置、连接的方向等因素对连接受力的影响,并与无加劲型进行了对比;开展了12个角钢T型连接件的静力拉伸试验,分析了高强螺栓预紧力、加劲肋与角钢长度等因素对角钢连接件的抗拉刚度与承载力的影响。(2)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静力加载试件进行了分析,对多种单元类型、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并分析与验证了试验中各连接部件的受力机理。建立了60个角钢T型件模型与30个顶底角钢连接模型,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取了影响连接弯矩-转角特性的重要参数。建立了6个大尺寸顶底角钢连接节点与12个大尺寸角钢T型连接的有限元模型,总结了大尺寸角钢与螺栓的受力规律,提出大尺寸角钢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错排螺栓的分布规则。(3)基于试验与参数分析结果,明确了初始转动刚度与抗弯承载力的计算的力臂选取方法,提出了无加劲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转动刚度、连接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加劲顶底角钢的初始转动刚度、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连接的受力特性提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法与建议。(4)对4个不同构造的顶底角钢连接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分析对比了连接破坏的开展模式、极限承载力、耗能能力与延性等重要抗震性能指标。(5)建立了考虑应变率与韧性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分析了角钢T型连接件的准静态荷载与冲击荷载下受力性能,得到了连接的几种破坏模式,获得了影响连接准静态受力过程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极限拉力与极限位移的计算公式,对比了冲击荷载与准静态过程下的受力过程,分析了影响冲击荷载下连接受力的叁个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1-19)

吴涛,白烨,孔正义[10](2017)在《基于Abaqus的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分析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性能和初始刚度,提出了一种计算初始刚度的新模型.将通过新模型与Kishi和Chen提出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者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顶底角钢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前提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施工方便以及重复使用率高的特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具有良好的装配式性能。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研究不能忽略混凝土楼板对结构的组合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匹配节点的承载力要求,可以采用大尺寸角钢进行连接。因此在组合框架中用大尺寸角钢连接钢梁柱以及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称为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本文主要是研究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以及带角钢的组合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连接的分类、连接的力学性能等等内容。(2)对四个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进行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梁端加载,通过试验得到了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对试验现象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得到的试验数据对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包括节点的延性、耗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进行分析。(3)基于试验的组合节点尺寸进行有限元建模,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同时对组合节点的各部件的应力进行分析对比。(4)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改变组合节点的关键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比对,为组合节点的工程设计建议提供基础。(5)基于试验数据以及有限元模拟的结果,利用组件法计算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在承受正弯矩与负弯矩两种情况下的初始转动刚度。通过以上的工作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1)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边柱节点的滞回曲线呈现明显的捏缩效应,主要原因由于腹板角钢、大尺寸角钢在承受剪力方向滑移效应明显。(2)在忽视上部承压混凝土的情况下,上下均采用大尺寸角钢的组合节点,其耗能能力最强,且仍能满足美国AISC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特殊抗弯钢框架抗震设计需求。(3)楼板内焊接纵向钢筋能够有效的提高节点负弯矩作用下的节点刚度与承载力。(4)节点在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中混凝土楼板的局部承压作用比设置大尺寸角钢更有效的提高节点抗弯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5)对于大尺寸角钢组合节点,顶底角钢增设加劲肋对节点的刚度与极限承载力有显着的提升,同时节点的延性性能较好,因此建议工程实例中大尺寸角钢增设加劲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底角钢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远.高强度钢材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汪波.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试验与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付芳,赵根田,梁友腾.PEC柱-钢梁顶底角钢与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对比研究[J].建筑结构.2019

[4].赵根田,路瑶.PEC柱弱轴方向钢梁端板和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对比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8

[5].赵根田,路瑶,曹芙波.PEC柱(弱轴)-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

[6].李海源.顶底角钢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体系有限元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宋文龙.箱形节点域工字形柱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

[8].赵根田,左延辉.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8

[9].王鹏.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吴涛,白烨,孔正义.基于Abaqus的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弹簧单元的设置加载端自由度耦合柱顶自由度耦合顶底角钢连接顶底角钢连接在弹性条件下的变形...顶底角钢连接的框架弯矩图

标签:;  ;  ;  ;  ;  ;  ;  

顶底角钢连接论文_高志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