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生竹林论文_王裕霞,潘文,黎建伟,徐斌,曾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丛生竹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竹林,竹荪,梁山,用材林,人工林,菌株,径流。

丛生竹林论文文献综述

王裕霞,潘文,黎建伟,徐斌,曾武[1](2019)在《广东高州丛生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进3个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株在广东省高州市丛生竹林下进行不同菌株及不同竹林郁闭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是:D89号菌株在郁闭度0.9的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其带托与去托竹荪产量分别为21 608.5和11 057.3 g,折合每平方种植面积的产量为5 402.1和2 764.3 g,达到了较高的产量水平。各个菌株在3种竹林郁闭度下栽培的平均产量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D89、D-古优1号、D1号,叁者的去托竹荪平均产量数据非常相近。说明3个菌株均很适合在高州的竹林下栽培,并且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菌株对竹林郁闭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D-古优1号较其他两个菌株适应性强,3个菌株均较适合在竹林郁闭度为0.7和0.9的条件下栽培。(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贾廷彬,张楠[2](2016)在《丛生竹林调查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丛生竹林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在部分区域已成为森林资源的主体。目前,国家尚无针对丛生竹林调查的相关技术规程,导致无法准确掌握我国丛生竹林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林业生产的决策。文章基于长期的丛生竹林经营与调查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丛生竹林的调查方法,可供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6年04期)

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大鹏,费德勒[3](2013)在《2种大径丛生竹林结构与生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母竹留养、胸径结构和立竹密度对2种大径丛生竹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丛生竹结构特征对其出笋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硬头黄竹退笋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增加而升高,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升高而降低。撑绿竹在年龄结构0.75~1.25时,有较低的退笋率,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保留2~3株母竹可以取得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撑绿竹保留2~5株母竹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留养母竹的平均胸径并非越大越好,硬头黄竹母竹平均胸径为4.0cm时,退笋率最低,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撑绿竹母竹平均胸径6.5cm时,具有较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在立竹密度6 000株.hm-2、撑绿竹在立竹密度5 818株.hm-2时,有最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2种大径丛生竹合理结构模式为:硬头黄竹2 000~3 000丛.hm-2,留养母竹2~3株.丛-1,年龄结构为0~0.49,母竹平均胸径4.0cm;撑绿竹1 066~2 909丛.hm-2留养母竹2~5株.丛-1,年龄结构为0.75~1.25,母竹平均胸径6.5cm。(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大鹏,范少辉,蔡春菊,刘广路,刘亚迪[4](2012)在《川南退耕丛生竹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长宁县退耕梁山慈竹、撑绿杂交竹3号(以下简称撑绿竹)和硬头黄竹3种丛生竹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丛生竹枯落物厚度为33~51mm,蓄积量为6.88~9.46t/hm2,其大小顺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浸泡持水实验表明,不同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性:0~2h变化最快,2~8h逐渐减缓,8h以后基本饱和,并分别得出其相关关系;不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变化规律一致,最高为梁山慈竹,分别达到了36.52,32.53,27.05t/hm2,其次为硬头黄竹,分别为30.33,28.33,23.83t/hm2,最低的为撑绿竹,仅为28.35,25.89,21.63t/hm2。(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刘清江[5](2010)在《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当前,为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减少大气中碳浓度的方法,我国政府正大力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云南省作为林业碳汇造林项目实施地,研究云南省竹林尤其是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期刊2010-11-01)

周益权[6](2010)在《纸浆用丛生竹林的出笋成竹规律与结构调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我国丛生竹纸浆林的培育技术水平,对西南地区广泛栽植的梁山慈竹(Dendrocala farinosus)、撑绿竹(Bambus pervariabilis×D.Daii)、硬头黄竹(B.rigida)纸浆林开展以笋目出笋成竹为主的生长特性调查和以结构调控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为给3种丛生竹的产量和生物量预测提供依据,开展秆形结构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3种丛生竹的胸径与全长、秆高、胸径处壁厚、总节数、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显着,拟合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可准确预测产量及林分生物量;3种丛生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到总生物量的80%以上,竹秆生物量占到总生物量的66.8~68.1%,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为秆>地下部分>枝>叶。2)3种丛生竹秆基两侧由下至上多着生4对笋芽,分别是:头目、2目、3目、4目,为调查不同母竹年龄和不同笋目位置的更新生长能力,对其出笋、成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的出笋、成竹规律是:1a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a生迅速下降,3a生基本丧失出笋、成竹能力。不同笋目位置的出笋、成竹能力是2目>头目>3目>4目,其中2目、头目极显着高于3目、4目。综合分析表明:3个竹种1a生母竹头目出笋率可高达65%,成竹率也在60%左右,1a生母竹2目出笋率可达70%,成竹率更高达65%左右,这均是3目、4目出笋率、成竹率的数倍,说明1a生母竹的头目、2目出笋、成竹率最高,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头目和2目在母竹年龄较小的1a生母竹上萌发较多,出笋时间也较早,而3目、4目在母竹年龄较大的3a生母竹上萌发较多,出笋时间也较晚。这类调查结果为合理留取母竹提供了理论参考。3)为探讨3种丛生竹合理的年龄结构,根据不同年龄母竹的出笋成竹结果开展了保留全部1a生母竹,部分保留2a生母竹的结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3种丛生竹随着2a生母竹砍伐强度的增加,出笋数逐渐增多,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和竹材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在砍伐75%2a生母竹时达到2271.7、2219.1kg/亩的最高产量,分别比保留全部2a生母竹时增产68.29%、49.97%;撑绿竹砍伐50%2a生母竹时产量最高(2014.9 kg/亩),比保留全部2a生母竹时增产19.19%。说明丛生竹纸浆林可以考虑采用“1年生为主、2年生为辅”的短轮伐期经营技术。4)为提高养分利用率,借鉴“抹芽”、“疏果”技术,再根据中上部3目、4目出笋成竹能力差的调查结果,对3目、4目采取除芽的调控出笋试验,结果表明:抹目对出笋率的影响不大,但能增加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和竹材产量,抹目数量上以同时抹除3目、4目的效果最好。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从不抹目到同时抹除3目、4目的成竹率分别增加6.69%、11.64%、15.06%,新竹相对生长率分别增加了5.51%,5.91%, 4.73%,竹材产量增加31.04%、25.59%和37.87%。说明“抹目”有利于增加成竹率、新竹质量和竹材产量。5)为探讨纸浆丛生竹综合经营技术,根据笋用竹林常用的施肥、培土、扒晒措施进行L_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复合肥:N-P_2O_5-K_2O=15-5-5)可以有效提高出笋率、成竹率和竹材产量,是丛生竹集约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每丛(约16株/丛)施肥1.5kg水平下,收效最好,随着施肥量继续增加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培土也能有效提高出笋率和产量,在培土10cm处理下增产效果较好,但培土会加速丛生竹竹蔸上移,生产中可以考虑只对笋目裸露较严重的竹丛进行适当培土;扒晒没有起到增加出笋、产量的培育效果。纸浆丛生竹林经营中可多考虑施肥措施,适当考虑培土措施,不用考虑扒晒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0-05-01)

叶秀峰[7](2006)在《丛生竹林建园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山区,雨量充沛,适当栽培丛生竹,可扩大竹林资源多样性,发挥竹林效益。现将丛生竹林建园技术简介如下。一、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开穴丛生竹大部分植于冲积平原、江畔塘边和房前屋后。因此,宜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土和砂壤土为好。山地丘陵种植,则需要加土加(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期刊2006年04期)

[8](2006)在《丛生竹林巧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丛生竹如硬头黄、绵竹、撑绿竹、麻竹、慈竹等,没有蔓行地下的竹鞭,而是靠竹杆基部两侧的芽发成竹笋,长出新杆,因此要掌握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造林地的选择:硬头黄、绵竹等选择在海拔500米以(本文来源于《四川科技报》期刊2006-03-14)

谢锦忠,傅懋毅,马占兴,肖贤坦[9](2003)在《丛生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研究——Ⅱ.麻竹林林冠对降水的截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数年对 1 995年春在福建南靖的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分别为 3m× 4m、4m×5m和 5m× 6m的 3种麻竹林进行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竹秆流和林冠穿透水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 ;2麻竹比毛竹和其它树种更易产生秆流 ,其产生秆流所需的最小降水量为 2 .1 mm·次 -1 。株行距为 3m× 4m的麻竹林年林冠截留量、截留率、穿透水量、穿透水率、竹秆流量和茎流系数分别为 1 2 8.1 mm、1 4 .51 %、689.1 mm、8.0 2 %、66.0 mm和 7.47%。(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03年01期)

谢锦忠,傅懋毅,肖基浒,肖贤坦,马占兴[10](2000)在《丛生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研究I.麻竹人工林地表径流规律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别为 82 5、4 95、330丛· hm-2 3种种植密度麻竹 (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人工林的地表径流进行了 4年的定位观察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麻竹人工成林不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大降水量为 3~ 5mm/次 ;其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 ;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间隔时间和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为 330丛·hm-2 林分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为 38.1mm和 16.0 t· km-2 a-1,分别是密度为 82 5丛· hm-2 林分的 1.8倍和 2 .2 4倍 ;另外 ,林分主要养分元素的年流失量也与其密度呈负相关 ,密度为 82 5丛· hm-2 林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的年流失量为 :NO3-为 0 .10 7kg· hm-2 a-1,NH4 +为 0 .2 0 2 kg· hm-2 a-1,PO4 3-为 0 .0 57kg· hm-2a-1,K+为 1.781kg·hm-2 a-1。(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00年04期)

丛生竹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丛生竹林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在部分区域已成为森林资源的主体。目前,国家尚无针对丛生竹林调查的相关技术规程,导致无法准确掌握我国丛生竹林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林业生产的决策。文章基于长期的丛生竹林经营与调查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丛生竹林的调查方法,可供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丛生竹林论文参考文献

[1].王裕霞,潘文,黎建伟,徐斌,曾武.广东高州丛生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试验[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

[2].贾廷彬,张楠.丛生竹林调查方法初探[J].世界竹藤通讯.2016

[3].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大鹏,费德勒.2种大径丛生竹林结构与生长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

[4].张大鹏,范少辉,蔡春菊,刘广路,刘亚迪.川南退耕丛生竹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

[5].刘清江.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giganteus)为例[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2010

[6].周益权.纸浆用丛生竹林的出笋成竹规律与结构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7].叶秀峰.丛生竹林建园技术[J].安徽林业.2006

[8]..丛生竹林巧培育[N].四川科技报.2006

[9].谢锦忠,傅懋毅,马占兴,肖贤坦.丛生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研究——Ⅱ.麻竹林林冠对降水的截持作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3

[10].谢锦忠,傅懋毅,肖基浒,肖贤坦,马占兴.丛生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研究I.麻竹人工林地表径流规律的初探[J].竹子研究汇刊.2000

论文知识图

成都望江楼公园中的丛生竹林F...新加坡国立植物园中的丛生竹林...竹类植物个体生长-图1-4-13 丛生竹林不同密度麻竹林的林内穿透水率与降水量...唐代四神镜中国竹类植物分布图(引自《中国植被...

标签:;  ;  ;  ;  ;  ;  ;  

丛生竹林论文_王裕霞,潘文,黎建伟,徐斌,曾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