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播看电台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节目的冷思

从直播看电台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节目的冷思

一、从广播直播看广播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电话节目的冷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0)在《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责任政府是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对政府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责任政府的建构包含理念建构、能力建构和制度建构,在制度建构方面,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是确保政府积极履行责任的重要保障。作为“政府—媒体—民众”三方直接互动沟通、交流平台,电视问政已然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政治传播现象。电视问政起源于上世纪末开创的广播问政,并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基于地方治理、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交流宣导型、沟通协商型、监督问责型三类电视问政节目,其中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节目作为行政问责和社会监督的创新形式,在我国各省(市)形成了广泛、持续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氛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国内电视问政的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回顾,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进行逐一检索和梳理,对我国电视问政整体概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监督问责型、沟通协商型、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基于责任政府视角对电视问政成效、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对电视问政的完善提出建议。

宗祺[2](2020)在《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跨媒介叙事 ——《我要上直播》系列节目的创作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传统媒体中广播加直播的双平台播出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模式,目前已有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案例并不多。但因其对于传统广播和网络直播这二者的大胆融合尝试,使其变得极具有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报告是在完成“回眸江城70年·我与芜湖共向荣”国庆系列节目(共3期)实践作品的基础上撰写,包含理论综述、筹备过程记录、创作实践内容、受众反馈记录、作品分析和反思建议。研究总结现有学术和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从如何合理分配多重维度互动以兼顾视觉与听觉双重场域、如何发挥媒介的直播共性以利用视觉体验增加沉浸感、如何缓解嘉宾紧张感并培养直播镜头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媒介化实现本地价值几个问题入手思考,实践过程中对节目环节和内容进行创新,分析本作品的节目呈现效果和受众反馈,最终对跨媒介叙事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张学霞[3](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陈瑶[4](2017)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媒体融合路径》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新媒体迅速崛起,"90后""00后"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格局之变。本文基于全国广播的案例调研,梳理、总结具有前瞻眼光的国内广播媒体积极突破传统的传播限制,主动走上媒体融合之路的多种探索和尝试。这些实践的基本核心就是,围绕将"听众思维"改变为"用户思维"的根本理念,对生产流程进行彻底的融媒体改造,壮大既有的内容优势;借力或自主建设融媒体平台,拓展新的传播渠道优势;挖掘社群经济的注意力与购买力,延伸产业经营优势等。本文在归纳总结一系列创新实践的同时,也对时下媒体融合中的热点现象作出冷思考。

刘子琦[5](2013)在《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研究视野聚焦为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的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旨在探寻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传播、交际中的特有规律,用以指导实践,促进其语言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为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在具体探求过程中,力求贯彻把握系统,突出重点,揭示本质,注重比较和借鉴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思路和文章框架结构。第二章梳理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第三章重点研究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总体功能及规划的原则与规律。第四章探讨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及规划。第五章研究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及规划。第六章余论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普通话播音用语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关系,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的发展趋势作出理论预测。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实际应用中,既体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也体现语言的基本功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总体上具有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时代体现、语言服务和语言资源等七种功能。普通话能够作为广播电视基本播音用语,一方面由它自身的语言特征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它在逐步被确立为国家通用语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声望所决定。汉语方言播音用语是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必要有益补充。除了具备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总体上能够发挥的各种功能之外,普通话播音用语还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引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保证信息有效传播的特殊功能;汉语方言播音用语则发挥着辅助引导舆论,传承保护汉语方言,体现语言多样化的特殊功能。正确处理普通话播音用语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关系,要做好分类对待,科学统筹;正确使用,科学保护;关注媒介融合,把握发展趋势。发挥好普通话作为广播电视播音基本用语的作用,以及汉语方言作为必要补充播音用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语言态度,采取符合国家政策和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行为,对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邓希[6](2013)在《我国省级新闻广播发展刍论 ——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例》文中指出新的媒介环境下,广播专业化改革的步伐在加快,新闻广播日渐成为专业化的广播频率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省级新闻广播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积弊和现实改革的不力,目前的各省级新闻广播普遍是被边缘化的频率,相比交通和音乐频率,它的收听率低、听众满意度不高、广告收入也远远落在了后面。新闻广播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发了声却难以被关注,这就导致了广播媒体话语权的逐步丧失,以及主流媒体的地位的丧失。深入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专业化改革,是省级新闻广播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江苏新闻广播的成功或许可以为全国的省级新闻广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江苏新闻广播是国内首家省级“类型化新闻广播”,其定位比“专业化”更高一个层次,体现的是一种彻底改革、做纯粹的新闻广播的决心和勇气。在这一定位方针指导下,江苏广电总台整合内部资源,探索广播、电视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于2007年1月6日正式推出江苏新闻广播,通过机构重组以及与他媒体的合作,在新闻节目的质和量上都给予了充分的保证,资讯丰富、观点鲜明,频率收听率高、品牌市场价值高,成为江苏广播电台崛起的一个新的强劲增长点。新闻广播是广播中的主流频率,只有提高新闻广播的收听率和影响力,才有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也才有广播真正的主流媒体地位。国内省级新闻广播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深化。

秦秀宇[7](2011)在《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研究 ——山西省地方级电视台系列调研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58年中国第一个电视台的建立开始,按行政划分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办电视”的基本格局就一以贯之,构成了中国电视的基本传播体系。地方电视台在20多年中取得了可喜的发展,然而我国传媒产业已经开始由高速增长的成长期进入到同质化严重的成熟期,在中国电视体系中处于最底层的地市电视台,面临着如何生存下去并吸引观众的巨大挑战。2002年,江苏卫视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以“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被誉为我国民生新闻第一品牌。之后,全国各地市台纷纷效仿,一时间,以《××零距离》、《直播××》等为名的大量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并大都收到连锁性轰动效应。在席卷全国的民生新闻浪潮中,山西省地市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民生新闻品牌栏目。无论是比《南京零距离》开播还要早三年的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还是较晚开播的大同电视台《民生大同》,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为当地通民情达民意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地群众解决问题、寻求公平的首选窗口。十年间经历过高调崛起到迅速普及的历程,民生新闻的发展显着改变了地市台的生存状态,引发了电视业改革的深层思考。本文作为系列研究之一,以山西省11个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理清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传播特点等基本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进行界定,对其理论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实地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个案分析,对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历史、整体现状、发展瓶颈、前景展望等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统计学基本方法进行数据加工,运用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对具象的节目构成、形态、策划、编排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对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夹缝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

杨娟[8](2011)在《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是当前全球传媒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依据问题。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本文的研究为媒介生产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论文提出,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分析中,结合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论文指出:由于中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论文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中,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的生产格局及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接着,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现阶段传统媒体全媒体实践的路径选择进行归类分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论文进一步指出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选取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考察单位,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典型案例调查。深入剖析了三类主要发展路径:第一类在中央级别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传媒中存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在新媒体业务中无限延伸和扩散;第二类在省级层面传媒中出现,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全媒体集群式的发展路径。第三类以地市级传媒集团为主,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发展路径。论文结合调查数据和调研情况,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对以上三大传媒生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对创建新闻中心之后的新闻生产进行深入思考。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开放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解决传媒生产现实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在大部分传统媒体的改革以技术改进和平台建设为先导,“伤筋动骨”的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自中央级到地方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传媒改革,无疑从各个层面树立了中国传统传媒发展的标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媒介生产融合进行研究。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置入产业融合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生产现状和传媒市场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媒体生产路径的阶段化生产模式和具体生产策略。3、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提出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于内容需求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生产融合旨在建立下一代内容的生产优势,下一代内容显示了与新技术具有超强黏性的基本特性。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生产成为今天传媒生产的核心概念。4、提出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强调传统媒体媒介生产融合的本质是:将生产要素置于更加广阔的坐标系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发展传媒生产力。5、首次对不同层级的传统媒体生产现状进行广泛调研,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特点及不同层面传媒的生产融合模式。

向静波[9](2011)在《形式.内容.本质 ——从昆明电台汽车广播(FM95.4)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广播》文中提出广播作为社会系统中媒介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影响很大。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广播从形式,内容到本质都与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受众变化,城市变迁,大众文化兴起和汽车时代到来密切关联。论文选取了城市化变迁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频率,勾勒出城市广播在三十几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脉络。并以昆明电台汽车广播(FM954)为个案,着重分析了私家车时代类型化广播在形态构架上的创新。同时对未来我国城市广播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盛蓉[10](2010)在《迎接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网络环境下的广播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网络技术革新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第四媒体一方面不断冲击着广播媒体的传播地位,导致广播受众群体的大量分流,另一方面又以新的技术特点为广播发展注入了革新的力量。本文以广播事业的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语境下广播事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探求广播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广播事业更好地应对网络技术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广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信息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内容主要围绕网络技术带给广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广播如何应对挑战与机遇展开。主要研究成果是:1、阐述分析了网络技术带给广播事业的挑战。“网络技术指采取一定的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多个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互联通道(即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计算机技术”①。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②,拥有双向交互、实时传送等传播优势。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加入传媒市场使得广播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③。2、阐述分析了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广播从业人员传播观念的创新。网络与广播的结缘拓展了广播的发展空间,为广播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广播从业人员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强化传播效率意识、传播民主意识和传播互动意识,以全新的传播理念迎接广播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3、阐述分析了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广播传播方式的创新。受线性传播、无法保存等传播方式的影响,广播长期以来在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延伸了传统的传播空间,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为广播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外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媒体。一般而言,“网络广播包含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①。4、阐述分析了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广播采编技能的创新。互联网的飞跃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采编方式,广播从业人员利用网络丰富和补充传统的采编手段,从而提高采编工作效率,降低采编成本。其中,网络采访是依托因特网而存在的新闻采访方式,“主要是以因特网作为新闻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多种方式采集新闻信息及相关资源的新闻传播活动”②。网络采访以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采访方法的交互性、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采访速度的快捷性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新闻采访的独特样式。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在选题策划、组织报道、加工稿件、编排节目、校对稿件等方面为广播编辑提供了创新手段。5、阐述分析了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广播经营模式的创新。“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自由度大为扩展,传统传媒的渠道垄断已经被打破,仅仅依靠广告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很难适应广播与网络融合的广泛利益诉求”③。传统广播借助于网络,通过加强整合传播、推进制播分离、创新经营领域等途径延伸产业链条,旨在积聚更多的产业要素,实现广播产业的全面升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全面客观地分析了网络技术对广播事业的挑战与机遇;2)、全面阐述了广播在传播方式、采编技能的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系统分析广播事业在网络时代发展路径。这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对面临的形势进行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对于指引广播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从广播直播看广播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电话节目的冷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广播直播看广播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电话节目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电视问政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1.1 国内电视问政研究概况
        2.1.2 电视问政的概念及类型
        2.1.3 关于电视问政的作用及意义
        2.1.4 关于电视问政的问题与展望
        2.1.5 国外关于政治类电视节目的研究
    2.2 关于责任政府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2.1 国内责任政府研究概况
        2.2.2 关于责任政府的概念界定
        2.2.3 关于责任政府的基本内涵
        2.2.4 关于责任政府的建构路径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电视问政发展概况
    3.1 电视问政发展基础
        3.1.1 中国责任政府建设
        3.1.2 责任政府制度体系
        3.1.3 广播问政实践探索基础
    3.2 电视问政发展阶段
        3.2.1 初创期(2000—2009年)
        3.2.2 发展期(2010年—2015年)
        3.2.3 繁荣期(2016年至今)
    3.3 电视问政发展现状
        3.3.1 各省市电视问政开办概况
        3.3.2 电视问政周期及持续性
        3.3.3 主办单位及问政对象
    3.4 电视问政类型概况
        3.4.1 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以山东省《问政山东》为例
        3.4.2 沟通协商型电视问政——以杭州市《我们圆桌会》为例
        3.4.3 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以景洪市《电视问政》、香港《议事论事》为例
    3.5 电视问政对责任政府建设的积极意义
        3.5.1 明确政府权责职能
        3.5.2 拓展政民直接沟通
        3.5.3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5.4 强化公众参与监督
4 责任政府视角下电视问政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电视问政现存问题
        4.1.1 电视问政类型单一
        4.1.2 问政对象存在局限性
        4.1.3 问政主体参与性较低
        4.1.4 问政议题缺乏及时回应性
        4.1.5 问政缺乏制度化建构
    4.2 时代背景下电视问政功能定位
        4.2.1 政民间理性沟通对话平台
        4.2.2 地方治理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4.2.3 内外部监督问责联动平台
    4.3 电视问政完善方向与实现路径
        4.3.1 明确电视问政定位,丰富问政形式
        4.3.2 拓展问政客体范围,分层设置议题
        4.3.3 联动全媒体问政,完善公众参与
        4.3.4 推进制度建构,实现问政长效化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国内部分省(市)代表性广播问政节目摘录
    表2 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一览表

(2)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跨媒介叙事 ——《我要上直播》系列节目的创作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行业应用案例
第二章 《我要上直播》创作实践思路
    第一节 节目内容选择
    第二节 节目创作筹备
    第三节 策划案及采访提纲
第三章 《我要上直播》创作实践纪实
    第一节 节目音像视频和文稿记录
    第二节 受众观看收听反馈及节目直播数据变化
第四章 《我要上直播》创作实践跨媒介叙事分析
    第一节 如何兼顾视觉与听觉双重场域
    第二节 如何利用视觉体验增加沉浸感
    第三节 如何通过合理媒介化实现本地价值
第五章 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跨媒介叙事思考
    第一节 广播加直播:跨媒介叙事将不断创新
    第二节 线性到立体:主持人叙事将持续变化
    第三节 声音到画面:广播实践将有更多可能
附录A:视频音像资料
附录B:“非遗酿香飘万家——专访芜湖戴氏荷花酒酿工坊戴翠兰齐静母女”节目内容文稿记录
附录C:“崇文重教培新师——专访芜湖小伙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张书朋”节目内容文稿记录
附录D:“公交驶出暖心路——专访芜湖公交集团‘刘卫娣线路’”节目对话文稿记录
附录E:证明材料
参考文献
致谢

(3)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媒体融合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用户思维再造生产流程,壮大广播内容优势
    1. 按照全媒体的目标对采编播平台进行颠覆性改造,进一步突出即时性、互动性和贴近性
    2. 将互动理念融入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全环节,实现节目的开放与交互
    3. 运用大数据,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二、以全方位的连接拓展传播路径,打造广播新的渠道优势
    1. 融合社会化网络平台,拓宽连接渠道
    2. 独立建设自有融媒体平台,创造全新的连接渠道
三、以社群经济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延伸广播的产业优势
    1. 依托特色,发掘社群价值
    2. 聚拢人气,试水跨界销售
    3. 节目众筹,创新收费模式

(5)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状况
        一、早期播音用语
        二、人民广播事业发端时期播音用语
        三、新中国初期播音用语
        四、改革开放后播音用语
    第二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现状
        一、普通话播音用语现状
        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现状
第三章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总体功能规划
    第一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功能
        一、舆论引导功能
        二、信息传播功能
        三、社会教育功能
        四、文化传承功能
        五、时代体现功能
        六、语言服务功能
        七、语言资源功能
    第二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节目类型与广播电视播音用语
        二、听众观众接受程度与广播电视播音用语
        三、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的原则与规律
        一、功能规划的总体原则
        二、功能规划遵循的规律
第四章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第一节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二、引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三、保证信息有效传播
    第二节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一、坚持主体地位
        二、加强规范引导
        三、建立评价体系
第五章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第一节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
        一、辅助引导舆论
        二、传承保护汉语方言
        三、体现语言多样化
    第二节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一、合理审批布局
        二、提高运用水平
        三、加强法规宣传
        四、做好监督管理
        五、培养人才队伍
第六章 余论: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播出时间与影响效度
        二、地域间不平衡
    第二节 功能规划建议
        一、分类对待,加强统筹
        二、正确使用,科学保护
        三、关注媒介融合,把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省级新闻广播发展刍论 ——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我国省级新闻广播的发展状况
    2.1 专业化新闻广播的建立
        2.1.1 理论依据:媒介生态位理论
        2.1.2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与媒介竞争
        2.1.3 条件标准:特色的频率与足量的新闻
    2.2 省级新闻广播的发展历程
        2.2.1 频率定位的变迁:由宣传工具到资讯媒体
        2.2.2 节目形态的变化:由综合节目到新闻节目
        2.2.3 经营理念的变革:由财政拨款到市场竞争
    2.3 省级新闻广播生存与发展现状
        2.3.1 频率概况
        2.3.2 市场份额
    2.4 省级新闻广播发展不力原因分析
        2.4.1 “新闻”“综合”的尴尬
        2.4.2 “移动”时代来自交通、音乐等特色频率的竞争
        2.4.3 竞争意识缺位下品牌意识的缺乏
第3章 江苏新闻广播(FM93.7)特征分析
    3.1 频率特征分析
        3.1.1 频率定位分析
        3.1.2 节目特征分析
        3.1.3 频率品牌经营
    3.2 江苏新闻广播的专业化之路研究
        3.2.1 频率管理
        3.2.2 节目设置
        3.2.3 经营运作
    3.3 从 FM93.7 看新闻广播对自身属性的认知
        3.3.1 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
        3.3.2 回归广播的信息载体属性
        3.3.3 认清广播的产业属性
第4章 我国省级新闻广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频率定位
        4.1.1 坚持新闻立台
        4.1.2 注重评论强台
    4.2 丰富节目形式
        4.2.1 以多样化的合作创新节目
        4.2.2 以多样化的节目吸引听众
    4.3 加强品牌经营
        4.3.1 广告的控量提质
        4.3.2 频率相关品牌活动
    4.4 适当的政策倾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研究 ——山西省地方级电视台系列调研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民生新闻概论
    1.1 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
    1.2 民生新闻的历史回顾
    1.3 民生新闻的传播特点
        1.3.1 传播内容由新闻到信息的转变
        1.3.2 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变
        1.3.3 媒体姿态由传播到互动的转变
        1.3.4 叙述方式由客观到主观、由平铺直叙到悬念故事的转变
第二章 山西省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概览
    2.1 大同电视台《民生大同》
    2.2 朔州电视台《零距离》
    2.3 吕梁电视台《吕梁时空》
    2.4 忻州电视台《晚间播报》
    2.5 晋中电视台《民生视线》
    2.6 临汾电视台《生活新发现》
    2.7 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
    2.8 晋城电视台《民生零距离》
    2.9 长治电视台《上党夜线》
    2.10 阳泉电视台《111报道》、《民情民声》、《民生全记录》
    2.11 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
第三章 山西省地市电视台优秀民生新闻栏目个案分析
    3.1 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
        3.1.1 形式别出心裁,解说朗朗上口
        3.1.2 活动塑造公益形象,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3.1.3 引导舆论,化解矛盾
        3.1.4 探寻实质,睿智点评
        3.1.5 主动出击,抢占高度
    3.2 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
        3.2.1 加强策划,"等"变为"找"
        3.2.2 典型事件,深入报道
        3.2.3 假日新闻,加强编排
        3.2.4 整合资源,系列报道
        3.2.5 热线覆盖,制度严格
        3.2.6 深度评论,启迪民智
        3.2.7 《有啥谝啥》用方言,说学逗唱样样全
    3.3 长治电视台《上党夜线》
        3.3.1 切实关注百姓冷暖
        3.3.2 扎实体现人本观念
        3.3.3 触动百姓大事小情
        3.3.4 "快""深"兼顾,触及"禁区"
        3.3.5 "新瓶""老酒",视听俱全
        3.3.6 制度严格,人本关怀
        3.3.7 《上党夜线生活版》,方言电视"故事会"
第四章 当前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瓶颈
    4.1 内容同质化,选题琐碎化
    4.2 报道流于表面,忽略高端观众
    4.3 监督功能角色错位,新闻记者越俎代庖
    4.4 网站建设欠佳,阻碍栏目提升
    4.5 人才紧缺,经费紧张
第五章 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未来发展建议
    5.1 地域化、本土化为本,差异化、个性化为器
    5.2 注重服务功能,解读大政方针
    5.3 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提升思想度、倡导主旋律
    5.4 舆论监督,建言谏策
    5.5 确立大民生视野,向公共新闻升华
    5.6 突出特色,规模发展
    5.7 打造金牌主持,成就品牌栏目
    5.8 资源共享,共赢互利
    5.9 加快广电网建设,提升自身影响力
    5.10 加大培养人才力度,创新引进人才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山西省地市台电视台调查表样表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依据分析
    第一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驱动
        一、寓言: 带刺的玫瑰——三网融合
        二、三网融合初步指向——三屏合一
        三、三网融合最终指向——下一代内容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驱动
    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现实需求
        一、媒介互补依据分析
        二、媒介受众依据分析
        三、媒介市场依据分析
        四、媒介品牌依据分析
        五、媒介价值链依据分析
第二章 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外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二、英国——受众导向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三、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第二节 国内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体成见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二、传统媒体条块分割的现状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三、跨地区——内容生产偏离本土化
        四、跨行业——资本运营放大化
        五、跨媒体——内部竞争的消弱
    第二节 媒介生产融合认识上的误区分析
        一、误区一: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生产只有资本运营
        二、误区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取代关系
        三、误区三: 生产需要融合,经营可以不融合
        四、误区四: 媒介生产"融合"与"专业化"是对立关系
第四章 全媒体愿景下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一、中国媒介生产的全媒体化运作
        二、中国媒介的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第二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二、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第三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一、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生产
        二、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专业化生产
    第四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案例分析
        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集群式生产分析
        三、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价值延伸生产模式分析
    第五节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分析
        一、新闻产品同质化的可能性
        二、新闻产品客观性的损耗
        三、新闻产品关注度的两极化
        四、新闻中心式新闻生产的普适性
        五、新闻中心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
        六、传媒内部竞争的消弱
        七、全媒体运营能力的缺失
第五章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调研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9)形式.内容.本质 ——从昆明电台汽车广播(FM95.4)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广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一) 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广播的变迁脉络
    一、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中国广播的影响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广播
        (一) 城市化模式的嬗变和经济台的兴起
        1. 珠江经济台模式概述
        2. 从城市化角度看珠江模式成功原因
        3. 从播出内容看珠江经济台与传统电台的区别
        (二) 专业化发端——上海交通台
        1. 上海交通台的发展背景
        2. 专业交通台与路况信息的出现
        (三) 北京音乐台与城市文化的兴起
        1. 城市与消费社会
        2. 流行音乐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碰撞交融带动了音乐电台的风行
        (四) 私家车时代到来与类型化广播的产生
第三章 个案分析:昆明电台汽车广播(FM95.4)
    一、类型化广播与城市发展
        (一) 新昆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私家车增长
        (二) 破茧之路——昆明电台的类型化汽车广播差异化生存策略
    二. 昆明电台汽车广播的播出形式——一类型化广播
    三、从播出文本编排形式看类型化广播:从宏观到微观——汽车广播的播出文本
        (一) 听觉文本
        (二) 汽车广播文本的三个层次
        1. 宏观层次
        2. 中观层次
        3. 微观层次
    四、私家车时代城市广播类型化文本建构的依据
第四章 展望:城市化与城市广播的趋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迎接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网络环境下的广播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网络技术带给广播的挑战与机遇
    (一) 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1、网络技术
        2、网络技术的运用
    (二) 网络技术带给广播媒体的挑战
    (三) 网络技术带给广播媒体的机遇
        1、网络技术推动广播传播工作的创新
        2、网络技术推动广播传播观念的创新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广播传播方式创新
    (一) 广播网络化
        1、广播网络化及其发展现状
        2、广播网络化对于传统广播的意义
    (二) 网络化广播
        1、网络化广播的定义及优势
        2、网络化广播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三、网络传播环境下广播采编技能创新
    (一) 网络采访是对传统采访方式的补充和创新
        1、网络采访的特点和优势
        2、网络采访的类型及其手段
        3、网络采访的发展趋势
    (二) 网络技术推动广播编辑技术创新
        1、选题策划:运用网络搜集信息
        2、组织报道:网络强化采编联络
        3、加工稿件:编辑流程无纸高效
        4、编排节目:非线编辑提高质量
        5、校对稿件:网上查验信息真实性
四、网络语境下的广播经营模式创新
    (一) 加强整合传播,以"台网一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推进制播分离,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转变
        1、建立网上音视频资料系统,整合、展示、营销媒体内容资源
        2、开发多媒体产品,获取增值收益
    (三) 创新经营领域,打造综合产业平台
        1、开展活动营销,促进品牌增值
        2、延伸产业链,拓展营利渠道
        3、创新传播形态,实现多元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广播直播看广播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电话节目的冷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D]. 刘珊. 浙江大学, 2020(01)
  • [2]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跨媒介叙事 ——《我要上直播》系列节目的创作实践报告[D]. 宗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媒体融合路径[J]. 陈瑶.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02)
  • [5]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D]. 刘子琦. 南开大学, 2013(06)
  • [6]我国省级新闻广播发展刍论 ——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例[D]. 邓希. 湘潭大学, 2013(03)
  • [7]地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研究 ——山西省地方级电视台系列调研之一[D]. 秦秀宇. 山西大学, 2011(06)
  • [8]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9]形式.内容.本质 ——从昆明电台汽车广播(FM95.4)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广播[D]. 向静波. 云南大学, 2011(04)
  • [10]迎接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网络环境下的广播创新发展研究[D]. 盛蓉. 安徽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从直播看电台热线的有效把握——对地方电台热线节目的冷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