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探析论文

刘玲: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探析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和理论渊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实践;现实的个人;群众史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线索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契合,体现了物的逻辑与人的价值的统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逻辑

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一生两大伟大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哲学领域的革命,“现实的个人”是其起始概念和逻辑起点。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表达。

(一)感性实践是人民主体性确立的前提

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前提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主体地位与科学的实践观密不可分,感性实践是人民主体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主体,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了人类社会,改变了人自身,将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科学的实践概念的形成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变革具有一致性,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发现和确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强调哲学和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强调哲学要关注现实世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要实现德国的解放就要进行革命实践,在哲学的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改造现实世界,推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体,“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2];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概念进行了改造,将能动性归之于感性存在的人,把主体理解为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知识论路向,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新世界观的基点,以科学的实践范畴为中心,阐明了自己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133,也不同于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从而实现了哲学领域的变革,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建立在科学实践概念之上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主体性;同时又是建立在现实条件基础上的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的主体性。因此,感性实践既是人民主体性确立的前提,也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阐发奠定了基础。

本市的市级医院根除Hp处方合格率比县级高。县级医院医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外出学习、参加会议交流机会很少,医学知识局限于教科书或临床经验,没有及时学习新指南及共识,导致临床治疗不规范。所以今后应该多向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及广大进修医生进行培训,灌输Hp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合理诊治方案,避免不合理治疗状况,有效防止其产生的不良反应。2016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与各个基层医院联合举办的学习讲座,由消化内科主任为各个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讲解规范根除Hp治疗,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规范用药的意识。

(二)“现实的个人”是人民概念的基石

人民既是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哲学范畴,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少见“人民”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多用近义语“无产阶级”“群众”“工人”“社会大众”等代替,比如,“工人创造一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这些“人民”近义语的使用,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现实的个人”克服了抽象的人的孤立性、原子性、绝对性,有丰富的内涵规定,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形成科学的人民概念的哲学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实的个人既不是单纯的个体生命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思想实体,而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146。一方面,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外在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创造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这些现实个人的生产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这是历史之为历史的本体论根据。“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1]146。另一方面,现实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151,这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因此,从哲学上来看,建立在现实的个人概念基础上的人民既是一个生产力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概念;既具有历史主动性,必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具有客观现实性,必然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度,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凭借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他坚持下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9年11月,济南军区特种大队组织“双百”尖子比武,他成绩优异,一举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被评为“特种兵尖子”。

从表5可知,A、B不同TPS排水沥青混合料浸水残留稳定度分别为87.5%和81%;A型TPS混合料飞散损失小于B型TPS混合料,表明A型TPS排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较优且两者水稳定性均满足工程要求,由于TPS改性剂加入后,增大集料表面沥青厚度,防止水分进入集料与沥青膜之间的黏结界面,从而有效增强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结力,提高混合料水稳定性。

(三)群众史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依据

价值评价只有与客观的价值标准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相符合,才是合理、有效的价值评价;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评价事物的社会历史价值;只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民群众,才是这样的评价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看成价值评价的主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9]。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制度,开展各项事业,要切实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建构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要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要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8]40。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一个执政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陷入“塔西佗陷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丧失价值,甚至人民群众给予其负面评判,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心和民心,亡党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逻辑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质”。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密不可分,人民群众是价值关系中的利益主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不断延伸和拓展,人民不仅是经济利益主体,还是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及其他社会权益的享有主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个人的利益、某个群体的利益不具有代表性,只有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利益、需求与历史大势和时代趋势在本质上才是一致的。就当前中国而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人民的价值诉求日益多样、利益要求日益多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真正把人民作为利益主体,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对执政党有着实实在在的要求。改革、发展、民生、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各领域,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8]40,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

社会历史活动与纯粹自然界的生物活动不一样,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关涉事物同人的需要、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人民还是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逻辑。当然,价值论视野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而非虚无缥缈单纯的人本主义或者人道主义的价值呼吁。

(二)人民群众是评价主体

群众史观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逻辑展开,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客观物质力量;从精神文化角度看,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社会关系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决定社会发展的前途,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略的根本依据。从历史逻辑看,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依赖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执掌全国政权,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紧紧依靠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成功地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且还将继续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如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由人民铸就,未来靠人民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价值导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指出,人类经历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1]。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特征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终价值导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不复存在,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前提。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下还不具备立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所有条件,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从历史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建设提上日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遵循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全过程。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大区别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作发展的目的,而不是谋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实现执政党目的的手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始终不改的初心,这本身就说明,人民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内在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7],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逻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逻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论逻辑,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逻辑。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从来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地组织起来的过程。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这个组织者、领导者只能由强有力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来担任。因而,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存在这样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来组织;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代表、依靠和服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我国实际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便会处于一盘散沙、没有组织的状态,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没有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便会失去来路、无所依归。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实现了革命、建设、改革等领域的一个个胜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心民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也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的统一和协调[12]。“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3]。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4]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5],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内在价值理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在行为方式,即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路线要求党的政策、制度、各项工作既要听取民意,反映民心,也要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899习近平也强调:“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16]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逻辑来看,必须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指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因而,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也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主动打破“围城”“玻璃门”和堵在干群之间的无形的墙,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此作为工作和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工作方法以及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为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合理”,管理人员需要保证员工基本的福利待遇,坚持公平的分配原则;健全综合激励机制,丰富激励方式,保证人力配置与岗位标准相符合,实现企业的良性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10]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12]张忠华.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8:126.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1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3,(7):4-11.

[1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34.

[16]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10-30.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9)06-0009-04

收稿日期:2019-08-27

基金项目: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探析”(QS2019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玲(1988-),女,安徽亳州人,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马庆玲]

标签:;  ;  ;  ;  ;  ;  ;  ;  ;  ;  ;  ;  

刘玲: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