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知论文_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音乐,耳蜗,能力,扬琴,声部,手风琴,感知力。

音乐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1](2019)在《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叁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着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着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叁种助听模式下均显着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胡冬梅[2](2019)在《刍议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被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应该再将灌输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在教学任务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将教学活动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对当前的音乐教学现况进行简单地分析,并提出几点能够对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有提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1期)

马菁菁[3](2019)在《体态律动,拓展学生音乐感知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体态律动教学倡导学生用身体去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增强对音乐的鉴赏力与创造力。体态律动的运用,关注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节奏、旋律、情绪等,用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深刻领会音乐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华夏教师》期刊2019年30期)

李涵[4](2019)在《5—6岁幼儿音乐感知力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音乐感知力、艺术感的最佳阶段,尤其是5—6岁阶段的幼儿,进行音乐感知力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幼儿个性特点进行音乐感知力发展水平特点研究,有助于提高幼儿艺术性、提高音乐素养。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5—6岁幼儿音乐感知力发展水平及特征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蔺燕[5](2019)在《手风琴教学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手风琴相较于其他教学乐器而言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而且有利于节约成本,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开展手风琴教学是必然趋势,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龄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本文结合学前教育实际,探讨了手风琴教学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7期)

张嘉惠,何雨梦[6](2019)在《基于双排键的儿童多元音乐感知与智能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从信息时代学前教育的多元化与智能化特点出发,提出了从多元感知到音乐智能开发的学前音乐教育理念,通过对3-6岁儿童钢琴与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实验效果的比较分析,得到了一种从音乐启蒙到音乐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结果表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在多元感知训练基础上,去寻求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快乐学习能够促进音乐智能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9期)

李淼[7](2019)在《寓教于乐感知音乐魅力——浅析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先天和后天、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培养呢?一、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中突出问题的分析学生音乐感知力包含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知觉被定义为学生对音乐演奏中的复杂形势与结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调性调式等)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学生音乐感知力作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和(本文来源于《教育革新》期刊2019年08期)

李倩,冯勃,刘军[8](2019)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植入对于音乐感知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后聋成人耳聋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在音乐感知方面远不如其听力及言语方面的提高令人满意。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手段,其在音乐感知方面的不理想在近年来人工耳蜗的研究中比较深入。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语后聋成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现况及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方法以助于音乐感知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茜丝[9](2019)在《情感与技巧——浅析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技巧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视唱乐谱和听记音乐能力,同时对学生提高文化内涵有一定作用。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立,应以突出音乐基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音乐审美为核心,全面发展其作为基础学科应培养的全方面音乐人才。本文将从技巧情感融合、多种形式培养情感以及不同个体情感表达差异叁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1期)

王钇丁[10](2019)在《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击弦乐器,由于它的音色独特,因此被广泛运用。而扬琴的演奏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自身就极具特点。因此,对于扬琴演奏的音乐风格我们无法用单一的词汇和语言来形容。所以,对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进行分析,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9年20期)

音乐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被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应该再将灌输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在教学任务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将教学活动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对当前的音乐教学现况进行简单地分析,并提出几点能够对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有提高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2].胡冬梅.刍议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对策[J].北方音乐.2019

[3].马菁菁.体态律动,拓展学生音乐感知视野[J].华夏教师.2019

[4].李涵.5—6岁幼儿音乐感知力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

[5].蔺燕.手风琴教学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

[6].张嘉惠,何雨梦.基于双排键的儿童多元音乐感知与智能开发[J].当代音乐.2019

[7].李淼.寓教于乐感知音乐魅力——浅析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19

[8].李倩,冯勃,刘军.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植入对于音乐感知的影响的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9].李茜丝.情感与技巧——浅析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J].牡丹.2019

[10].王钇丁.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

论文知识图

音乐视频提取的特征音乐感知过程中的脑电数据采集...一2音乐感知过滤层流程图混晌对各类奋乐偏峥感匆的娜晌泛晌对策临类音乐悄暇感知的份晌混晌对阅活级音乐栩目翻知的那晌

标签:;  ;  ;  ;  ;  ;  ;  

音乐感知论文_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