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的『怕』论文

佚 名: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的『怕』论文

周恩来总理12岁离开家乡江苏淮安,之后再没有回去过。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林彪都忍不住发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周恩来沉默片刻说:“我怕他们。”林不解周恩来话中的“他们”是谁,总理解释说:“他们就是自己的亲戚。因为我一回去,肯定会有不少亲戚找上门来,诉说家里困难,提出各种要求,但这些亲戚的要求,我无法满足也不能满足,只有等到所有老百姓生活都变好了,我才敢回去。”

邓小平和彭德怀也有过诸如此类的“怕”。小平同志15岁离开四川广安,78年没有回去过。新中国成立后,他9次到四川调研指导工作,每次广安的同志都请他回家走一走,小平每次都以“下次再说”婉言谢绝,终没有成行。小平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每次大家劝他回老家,他总是摇摇头说:“我怕。”小平同志怕什么呢?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书中这样述说:“我们姊妹几人都很想回老家看看,他自己不去也就罢了,可怎么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他怕我们回去之后,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小平同志生前在谈到“怕”时还深刻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些。”彭德怀是斯大林眼中的天才军事家、毛泽东信赖的大将军、人民爱戴的“布衣元帅”和诗人笔下“真正的人”,但他面对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也处处表现出“三怕”,即“一怕言过其实,二怕出名,三怕老百姓骂娘。”

周恩来、邓小平和彭德怀,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智勇双全、一身正气,无论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在纷繁复杂的和平建设年代,面对生与死和得与失,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可是他们在权力的运用和名利的态度上总是“怕”字当头。这种“怕”,不仅反映了对人民利益的真情关爱,体现了对党纪国法的无限敬畏,尤其展示了对其自身的严格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怕”越多,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越甜;这种“怕”越深,党纪国法的威信就越高;这种“怕”越久,党员干部的形象就越好。

标签:;  ;  ;  ;  ;  ;  ;  ;  ;  ;  ;  

佚 名: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的『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