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笔记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观念,街谈巷语,孝感,谶纬。
笔记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宋世瑞[1](2019)在《晚清民国语境下“笔记小说”概念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记小说"概念的发生植根于清代学术传统,也是"中体西用"思维模式下的产物。它始于清末时期梁启超"札记体小说"名称的提出,而其文体的探讨至民国时期的郑振铎、王季思、浦江清等方趋于完善。通过历时性(1902—1944)的考察可知,"笔记小说"拥有自身的特质和品格,它并非能为目前学界之现代小说观念下的"小说四体说"所藩囿。(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瞿丽莎[2](2019)在《明清笔记小说墓葬“孝感”奇异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孝感"故事有很多种,其中墓葬"孝感"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奇异现象大体有叁种:孝子感天助葬、动物感其孝心而不侵、地理植物显奇异。墓葬"孝感"故事对古代民众的积极影响在于更好地推行了孝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部分民众受"孝感"思想的影响,在为父母守孝的过程中,过分追求庐墓的年份,甚至导致"哀毁早卒"。总体而言,这种"孝感"文化的推行有着极大的意义与影响,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挺[3](2019)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分布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最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但这部分笔记小说对各大类工艺技术的记录不均,其中文房用品制作、工具器械制作和农畜矿产品加工叁大类记载较为丰富全面;工艺技术史料的条目式分布在笔记小说中最为常见,但也经常出现"专卷"记录,这为了解某类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极大便利。笔记小说不仅为传统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记载,有些甚至是独家记载或最早记载,而且为当前传统工艺研究某些重要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主要依据或者类似观点。(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振[4](2019)在《从宋元笔记小说看宋元时期的职业关扑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扑"又称"关赌",是一种赌博与商品交易相结合的商业娱乐性活动,流行于宋元民间市井,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当时还出现了职业关扑者。本文以宋元笔记小说为依据,对职业关扑者这一群体进行考察,拟描绘出这一群体的主要构成与特征,以及世人对这一群体的态度,认为职业关扑者是加速关扑活动衰落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文明》期刊2019年02期)
周瑾锋[5](2019)在《论唐宋笔记小说的“博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浓厚的知识主义倾向,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博物"观念,对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念、学术趣味产生了深远影响。"博物"观念在许多着述形式中都有所体现,而小说则在观念和内容上同"博物"传统高度契合,是最能体现"博物"观念的文类之一。唐宋时期是笔记小说发展至成熟和繁荣的重要阶段,既延续了前代笔记小说的"博物"特点,又有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唐宋笔记小说的"博物"特性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叁点:"广见闻"观念的确立与流行;小说家与博物家的合一;小说内容的"博物"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司聃[6](2019)在《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以南朝刘义庆所着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写人记事简约,形式灵活。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07-19)
周瑾锋[7](2019)在《冯梦龙笔记小说编纂的“叁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冯梦龙是明代文化学术领域的多面手,他兼擅四部,不拘雅俗,着述横跨多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冯梦龙的诸多身份中,“编辑出版家”受到后人的特别关注,其一生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图书的编辑与刊行,“经他更订、增补、改编、注释、选评以及他本人所创作的作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6)
胡馨月[8](2019)在《笔记小说,叙写万千世态——《阅微草堂笔记》导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引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也让不少人成为了纪晓岚的粉丝,记住了纪晓岚的大烟袋。而那只是电视演绎的故事,带有传奇的色彩。生活中的纪晓岚,也是一代才子,这样的人,晚年集毕生智慧,写成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是一部怎样的书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期刊2019年06期)
曹若曦[9](2019)在《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僧人交往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僧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反映着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唐代世俗社会的交融与碰撞。僧人与世俗社会的交往活动推动着佛教的发展,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平民百姓的崇信反映出佛教在唐代的繁荣。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唐代笔记小说为研究基础,对比和参考史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全面梳理唐代笔记小说中有关僧人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内容,从细节处丰富和完善僧人与社会各个阶层交往的具体活动,再以宗教学的理论对归纳出的僧人活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僧人与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平民百姓以及道士的交往活动发现:第一,在笔记小说的记载中,僧人能够受到统治阶级的信任和礼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僧人身上有着一种超越凡人的神异能力。僧人通过展现自身具有的奇能异术,如祈雨和解梦,尽可能地强调和表现对世俗政权有利有用的一面,从而加深帝王的信赖与支持。第二,笔记小说中僧人与士人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展示带有神秘色彩的相人预知之术,为文人士大夫预言官运和祸福,从而获得士大夫的崇信,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威望。第叁,笔记小说中记载僧人在与百姓交往时,更多的是展示自身的奇能异术,为百姓驱魅除怪、治病救困,帮助百姓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僧人的神异形象,借此吸引百姓对佛教的信仰与支持。第四,唐代笔记小说中关于僧道之争的记载,主要分为互贬和斗法两种。其中所记载的僧道相争的内容,多是道士打败了僧人,僧人在故事中也总是被描写为非正义的反面角色。从中可以看出,在笔记小说领域,道教的影响要比佛教更大。总之,唐代笔记小说中出现的僧人数量众多,僧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在笔记小说中有着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反映,能够在正史记述之余丰富我们对唐代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付娜[10](2019)在《明代笔记小说中的谶纬故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对谶纬与笔记小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谶纬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与文学内涵。以明代笔记小说中的谶纬故事为例,本文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章绪论部分对“谶纬”、“笔记小说”的概念及研究文本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笔记小说、谶纬与小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第一章纵向梳理谶纬、历代笔记小说与谶纬的发展。谶纬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兴盛于汉光武时。魏晋至隋唐,遭到官方的禁毁,在民间则以术数的形式流传。宋代,官方力排之,及至元明清时期,谶纬因学者的整理和研究复兴。纵观谶纬的发展与历史遭际,谶纬之学在官方层面呈现出由精神信仰转向学理探究的局面,在民间则因自身的神秘色彩获得民众的信仰而流传下来。各个时期的笔记小说因为谶纬题材的融入,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其时代特征。谶纬在汉魏笔记小说中表现的特征是对历史事件的单纯记录。唐代,文人“有意为小说”的意识萌芽,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文笔华艳,情节婉转动人,具有浓郁文学特点的作品大量出现,此时的谶纬笔记小说也颇具文学色彩。宋元以后,文人理性思辨意识高涨,谶纬笔记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议论色彩,文学色彩较为淡薄。至明代,谶纬有机地融合于笔记小说的文学建构中,并成为后来清代小说构建小说意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章对谶纬在明代笔记小说中存在的不同状态进行分类及分析。论者从载体形式上,将谶纬分为语谶、碑谶、谣谶、诗谶、梦谶;从显现形态上,将谶纬分为感生、异貌、灾异、祥瑞;从活动的方式,将谶纬分为扶箕、风水、占卜、相术、测字、星占。通过上述分类,论者发现谶纬在明代笔记小说中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在小说文本中谶纬形式多样、使用多元;二是使用人员体现出平民化的特征;叁是谶纬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四是人们对谶纬的认知趋于理性。这些特征的出现是明代城市经济发达后生产方式多元化的表现,也是市民的日常生活进入文学创作的表达。第叁章着重分析明代笔记小说中谶纬故事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明代笔记小说谶纬故事的书写中,作者借助谶纬的知识体系和叙事思维,结合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征,验证了杨义先生所说的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结合。谶纬故事的叁种结构在书写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叙事特征的演进,以片段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是谶纬叙述的简短而相对完整的故事范型,代表了叙事文本中最初的简单的以“预言——应验”为基础理路的书写方式;以事件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相比其他两种更易突出故事的主题,且强调了谶纬这一题材在明代时期已成为作者思想观念的表达这一事实。以人物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在谶纬故事的书写上相比前两种结构,不仅准确表达了故事的主题,而且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其叙事范式已较成熟。谶纬故事的时空建构中,重在结合“笔记小说”与“谶纬”两者的特征,将历史时间与日常空间相结合以增强具有“史传性质”的笔记小说描写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物的真实性,模糊时间与梦幻空间相结合则重在突出“谶纬”这一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的梦幻色彩及奇幻叙事的特征。谶纬故事是文人的书写,人物在文人的笔下各具风彩,但都没有逃脱作者“据见闻实录”的初衷,真实成为他们人物形象描写的统一准则。皇帝形象有笃信谶纬的世代积累型,也有理性的新兴型。术士形象多样且各具特点,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主人公,文士形象兼具美好和丑恶,官员则颇具神性,但他们的塑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了统治者道德宣扬的传声筒。第四章结合谶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思想流变,对谶纬在笔记小说中呈现出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谶纬思想由汉代官方确立并获得文人群体的极大关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影响延绵至清。其具体呈现形态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唐前官方政治中的“神文主义”与由宋开启的人文思潮下的理性格局。谶纬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神秘色彩从政治视野转向民间术数,与之相应的谶纬笔记小说,则见证了这一思想文化的演变。笔记小说中思想内涵也大体可分为“神文主义”与人文意识,从宋代开掘的人文意识在明代得以延续和深化,开始关注人之命运、人之价值与尊严等问题,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深化,为其后清代谶纬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底蕴。谶纬故事从汉魏发展至明代,文本叙述形态由简单的史录记载到逸闻志怪,最终完成与文学叙述的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由神权政治转变为关注个体的人生命运,渗透着对人之命运、人之价值与尊严等问题的思考,两者对其后的清代谶纬小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推进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笔记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孝感"故事有很多种,其中墓葬"孝感"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奇异现象大体有叁种:孝子感天助葬、动物感其孝心而不侵、地理植物显奇异。墓葬"孝感"故事对古代民众的积极影响在于更好地推行了孝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部分民众受"孝感"思想的影响,在为父母守孝的过程中,过分追求庐墓的年份,甚至导致"哀毁早卒"。总体而言,这种"孝感"文化的推行有着极大的意义与影响,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笔记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世瑞.晚清民国语境下“笔记小说”概念考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瞿丽莎.明清笔记小说墓葬“孝感”奇异现象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王挺.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分布与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19
[4].刘振.从宋元笔记小说看宋元时期的职业关扑者[J].长江文明.2019
[5].周瑾锋.论唐宋笔记小说的“博物”特性[J].华中国学.2019
[6].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N].中国青年报.2019
[7].周瑾锋.冯梦龙笔记小说编纂的“叁教”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胡馨月.笔记小说,叙写万千世态——《阅微草堂笔记》导读[J].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
[9].曹若曦.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僧人交往活动[D].西北大学.2019
[10].付娜.明代笔记小说中的谶纬故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