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獭兔,黑色素,毛囊,TYR
皮肤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胡帅帅,张珉,肖叶懿,陈阳,鲍国连[1](2019)在《不同毛色獭兔皮肤中黑色素沉积及毛囊发育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不同毛色成年獭兔在毛囊再生过程中皮肤黑色素沉积以及毛囊发育规律。选用2月龄黑色、白色、青紫蓝色、海狸色、蛋白青色和蛋白黄色獭兔各3只,分成6组,定期采集不同生长时期(拔毛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的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及毛囊生长情况,并利用Simple western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技术检测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在拔毛后不同时期獭兔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拔毛后7~21 d,毛囊处于生长期;21~28 d,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在35 d左右时,毛干脱落,毛囊处于休止期。不同毛色獭兔的毛囊均分布在皮肤真皮层中,且不同时期毛囊在真皮层中的深浅不同;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在不同时期黑色素含量不同,均在14~21 d黑色素沉积量达到最高,28~35 d时,沉积量逐渐减少;TYR蛋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均表达,且均在21 d时表达水平最高。由此表明,毛囊再发育过程中,经历生长期、退化期和休止期。在不同时期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TYR在不同毛色獭兔皮肤中蛋白表达水平均最高,与黑色素沉积情况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郑瑞真,洪玲玲,赖彩平,郑英智,杨乃群[2](2019)在《知识转化模式指导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皮肤护理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知识转化模式指导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支具固定患儿皮肤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6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一期支具固定的患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转化模式进行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儿支具固定期间皮肤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4例患儿支具固定7天皮肤压疮发生率为5.88%,1个月为11.76%,2个月为14.7%,3个月为8.82%,皮肤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识转化模式的护理指导,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照顾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皮肤压疮发生率,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及家属的满意率。(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仉连平,董和[3](2019)在《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羊皮肤毛囊发育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月在甘肃皇城绵羊育种场不同产羔母羊群中,随机选择体质健壮的刚出生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羔12只、含1/2澳血杂种母羔15只作为试验羊只,按生长发育阶段依次分别在出生(1~3d)、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采集皮肤样品,进行皮肤样品组织切片的制备和组织学观测。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含1/2澳血杂种羊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级毛囊数逐渐减少,到18月龄时分别下降为3.48个±0.41个、3.16个±0.44个;次级毛囊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到3月龄断奶时分别达到最高峰(82.49个±19.34个和88.84个±14.05个),而后逐渐下降;毛囊成熟率在出生、3月龄、18月龄分别达49.59%、49.89%,92.40%、93.40%,98.62%、98.39%;毛囊总密度从出生到18月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大,单位皮肤面积上的毛囊总密度逐渐降低,到18月龄时每平方毫米皮肤面积上的羊毛密度分别为60.87根±6.21根和64.04根±1.15根。说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羊在羔羊出生后的100 d内,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发生发育速度较快,到3月龄断奶时成熟毛囊率均达92%以上,到18月龄达98%以上,显示此时毛囊的发生发育将接近于停止;甘肃高山细毛羊导入澳血杂交改良后,明显增加了毛囊密度,提高了产毛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Tan,Pohching,周双白,李青峰[4](2019)在《不同亚型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再生发育与稳态维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分为两种不同的亚型,即真皮浅层的乳头状成纤维细胞(Papillary Fibroblasts,Fp)与真皮深层的网状成纤维细胞(Reticular Fibroblasts,Fr),在细胞功能、分化潜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创伤愈合、毛囊形成与再生以及皮肤老化中的作用亦有不同。本文对两种细胞的形态、功能、来源、分化及特异性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两者在皮肤再生与稳态维持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何玉龙,陶宇,李勇,杨易,周学章[5](2019)在《不同发育阶段小尾寒羊皮肤毛囊特异性miRNA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尾寒羊(Ovis aries)是我国优良的肉裘兼用型绵羊品种,因其生长速度快、产羔率高而闻名。microRNA (miRNA)是参与转录后表达水平调节的重要因子,可参与调控多种动物的皮肤和毛囊的发育。为了阐明miRNAs在小尾寒羊皮肤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成年(XWHY_1)、出生30 d (XWHY_2)、刚出生(XWHY_3)等3个时期小尾寒羊皮肤毛囊组织的miRNAs表达谱,在3个不同发育时期共鉴定出1 062个miRNAs,包括已知miRNAs 160个,新发现miRNAs 902个。对鉴定出的miRNAs进行统计分析,在XYHY_1、XYHY_2和XYHY_3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s数目分别为69、127和73个,而在3个时期共表达的miRNAs为666个。统计分析采用费舍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对同时满足|log2(Fold_Change, FC)|≥1且P≤0.05的差异表达miRNAs进行统计,经XWHY_1、XWHY_2、XWHY_3两两比较筛选出339个差异表达miRNAs,去重复后得到226个差异表达miRNAs;进一步进行靶基因预测,得到2 645个靶基因。对差异表达miRNAs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Pathway)富集,2645个靶基因注释到181个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主要包括转录调控、细胞膜组成和离子结合等过程。本研究为在miRNA水平解析皮毛/绒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保持小尾寒羊现有优良品质的同时通过人工调控手段提高毛/绒产量及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桦,黄锡霞,田可川,何军敏,付雪峰[6](2018)在《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不同时期皮肤组织LncRNAs及其靶基因的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参与哺乳动物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研究其在毛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却相对较少,因此研究LncRNA对毛囊发育的影响成为了解毛囊形成生物学过程的新方向。为验证前期获得的苏博美利奴羊(Ovis aries)毛囊发育不同时期皮肤组织的RNA-Seq结果以及与预测靶基因表达量差异,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在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6个关键时期两种在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且靶基因与毛囊发育相关的LncRNA 00202353和LncRNA 00316173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ncRNA 00202353及其靶基因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 (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2, SFRP2)的表达量在胚胎期85 d极显着高于胚胎期65 d、胚胎期135 d、出生后7 d和出生后30 d的表达量(P<0.01);LncRNA 00316173及其靶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IGF2)的表达量在胚胎期65 d时极显着高于胚胎期135 d、出生后7 d和出生后30 d的表达量(P<0.01);将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时期分为发育期和成熟期进行分析,发现LncRNA 00202353及其靶基因SFRP2与LncRNA 00316173及其靶基因IGF2的表达量在毛囊发育期极显着高于毛囊成熟期(P<0.01),研究表明LncRNA 00202353与LncRNA 00316173及其靶基因参与毛囊的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对后期深入研究LncRNA对毛囊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探究超细毛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生物学过程提供研究线索。(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吴志红,张燕军,韩文静,王瑞军,苏蕊[7](2018)在《MicroRNA对动物皮肤毛囊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在我国畜牧业中绒山羊业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覆盖于动物身体表面的最大器官系统是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构成。绒毛是绒山羊皮肤的衍生物,哺乳动物被毛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受环境、营养、代谢水平及基因调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993年,R.C.Lee等在研究隐秀丽线虫发育基因时发现了第一个单链非编码(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6)
高丽霞,刘志红,李金泉[8](2018)在《角蛋白5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角蛋白5(Keratin 5)基因与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的关联作用,实验采用RT-q PCR和West-blotting方法,从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探索周岁母羊体侧部皮肤组织一年12个月毛囊发育周期中Keratin 5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Keratin 5在皮肤毛囊发育周期中的表达量在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皮肤毛囊发育兴盛期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在3月毛囊发育休止期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果显示,Keratin 5与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有关联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杨再秀,赵红梅,杜森萍[9](2018)在《多学科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低体重早产儿皮肤感染的效果及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学科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低体重早产儿皮肤感染的效果及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低体重早产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小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小儿给予多学科早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小儿的皮肤感染情况,检测比较两组小儿30 d、90 d时的头围、胸围、身长和体重。结果观察组小儿的皮肤感染率(9.09%)显着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儿30 d时的头围、胸围、身长和体重均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两组小儿上述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低体重早产儿的皮肤感染发生率,比较快速地增加小儿头围、胸围、身长以及体重,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科》期刊2018年03期)
张小康[10](2018)在《Wnt信号通路在鹅皮肤及羽囊早期发育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是禽类表皮的衍生物,是羽囊突出体表的部分可见结构,羽毛的类型(飞羽或绒羽)和品质与羽囊的类型和早期形态发生密切相关,并受Wnt、BMP、FGF等信号通路的调控。开展鹅羽囊早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羽绒和羽毛的差异调控机制,并为实际生产中高产鹅绒的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目前关于鹅羽囊早期发育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皖西白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羽囊标记基因的表达模式,确定鹅羽囊早期发育的时序性;选取羽囊形成前期和羽囊形成早期两个时间点,对皖西白鹅胚胎背部皮肤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影响鹅羽囊发育的候选基因,并通过qPCR及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对候选基因在皖西白鹅背部皮肤及羽囊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初步推断这些候选基因在鹅羽囊发育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羽囊早期发育标记基因β-catenin的表达模式,发现皖西白鹅羽囊形成前期和羽囊形成早期分别对应于胚胎期第8.5 d(E8.5,没有羽囊原基)和胚胎期第10.5 d(E10.5,形成羽囊原基),比鸡羽囊的形态发生晚2天左右。2.选取皖西白鹅E8.5和E10.5背部皮肤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281个上调基因和287个下调基因(qvalue<0.005和|log2(foldchange)|>1),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Wnt、TGF-beta、Hippo和Hedgehog等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推测Wnt信号通路上调表达的7个基因(LEF1、DKK1、WNT16、FZD1、FRZB、SFRP1和SOSTDC1)是调控鹅羽囊早期形态发生的候选基因。3.通过qPCR检测上述7个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7个基因在E8.5-E10.5全部上调表达,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与羽囊早期形态发生呈现正相关。其中,LEF1、DKK1、WNT16、SOSTDC1在E9.5表达快速升高;SFRP1、FRZB在E11.5表达较高;FZD1在E12.5表达最高。4.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述7个候选基因在皖西白鹅胚胎发育5个时期(羽囊发育过程的E8.5-E12.5)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WNT16在羽囊发育早期的羽囊原基和羽囊发育后期羽芽的A-P轴的形成时期均有表达,后期的表达增强;DKK1在羽囊原基和羽芽的末端表达较强;FZD1在羽囊原基以及后期羽芽A-P轴和P-D轴形成阶段表达;LEF1在羽囊原基表达;SOSTDC1在羽囊原基外呈环状表达,从E8.5-E12.5,表达增强;FRZB和SFRP1的表达信号较弱。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参与调控羽囊原基形成的候选基因是LEF1,、DKK1和SOSTDC1。SOSTDC1对维持羽囊原基边界的稳定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后期羽芽A-P轴形成的候选基因是WNT16和FZD1;对羽芽P-D轴形成起调节作用的基因可能是DKK1和FZD1;FRZB和SFRP1对羽囊的发生发育作用较小。初步预测的功能候选基因为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鹅羽囊的发生发育过程提供了前期基础,为高产鹅绒的品种培育提供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皮肤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知识转化模式指导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支具固定患儿皮肤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6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一期支具固定的患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转化模式进行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儿支具固定期间皮肤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4例患儿支具固定7天皮肤压疮发生率为5.88%,1个月为11.76%,2个月为14.7%,3个月为8.82%,皮肤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识转化模式的护理指导,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照顾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皮肤压疮发生率,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及家属的满意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胡帅帅,张珉,肖叶懿,陈阳,鲍国连.不同毛色獭兔皮肤中黑色素沉积及毛囊发育规律[J].西北农业学报.2019
[2].郑瑞真,洪玲玲,赖彩平,郑英智,杨乃群.知识转化模式指导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皮肤护理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9
[3].仉连平,董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羊皮肤毛囊发育规律的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9
[4].Tan,Pohching,周双白,李青峰.不同亚型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再生发育与稳态维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
[5].何玉龙,陶宇,李勇,杨易,周学章.不同发育阶段小尾寒羊皮肤毛囊特异性miRNA的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6].朱桦,黄锡霞,田可川,何军敏,付雪峰.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不同时期皮肤组织LncRNAs及其靶基因的差异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7].吴志红,张燕军,韩文静,王瑞军,苏蕊.MicroRNA对动物皮肤毛囊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C].2018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8].高丽霞,刘志红,李金泉.角蛋白5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模式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8
[9].杨再秀,赵红梅,杜森萍.多学科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低体重早产儿皮肤感染的效果及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J].内科.2018
[10].张小康.Wnt信号通路在鹅皮肤及羽囊早期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