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美学论文_王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康德哲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康德,美学,哲学,人本主义,济慈,理性,生态。

康德哲学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19)在《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意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哲学与美学讨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倾向于生态人本主义,是对神学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批判,为人类获得自由指明了路径。本研究论述了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意蕴,期望对追根溯源生态人本主义思想,揭示康德哲学与美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有所帮助。人本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所提出的论断,即"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将人视(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4期)

史子言[2](2017)在《浅谈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具有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的前提基础是先验审美力存在,他不同于其他的美学家直接研究美学以及人与美学的关系,尽管从理论上而言我们需要一种表面性的概念,但是对于哲学本身而言,哲学的责任更侧重于分析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细致的分析与批判精神,只有哲学可以做得到,这也是哲学家的必然责任。因此,《判断力批判》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分析与批判的精神,在美学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7期)

杨春时[3](2013)在《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以先验自我构造现象世界,又承认有认识所不及的道德本体(物自体)存在,陷于二元论。认识的根据不在主体的先验能力,而在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康德的伦理学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自由意志构造道德本体。但自由不是意志自由,不是主体性的实现,也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的实现;而且道德不是本体,仅仅是现实生存的价值规范。康德把审美置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是一种属于情感领域的反思判断活动,这不能说明审美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回归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可以把握存在的意义,从而克服了现象与本体、认知与伦理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朱立元[4](2013)在《对康德哲学、美学中“自然”概念的几点理解——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补充和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刘为钦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等文章对康德"自然"概念的误解,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和商榷。指出刘文对康德"自然"概念的阐述,没有区分康德在认识论与伦理学、自然科学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大领域内对"自然"和"自然规律"问题完全不同的界说,从而将其认为属于"人学"范围的"心灵的自然"即"道德性的自然"仅仅归属于认识论,而脱离了伦理学范围;进而将只适合于认识论的"普遍规律"套用到伦理学领域,形成了对康德"自然"概念的极大误读;最后,对康德关于艺术创造的"另一个自然"的丰富含义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和阐发。(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郑畅[5](2012)在《浪漫的灵魂,诗质的生命——康德哲学视域下济慈诗歌美学特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是一位"把名字写在水面上"的唯美主义大师。本文运用了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哲学体系的一些观念分析了济慈诗歌的美学特点。这些观念主要是关于人的双重性、美的客体化、审美能力以及认知力的伟大等方面。通过例证法说明康德哲学能恰当地解释济慈诗作的美学特点。这些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诗人须具备客体感受力,不用文学作为谋利手段;应与世俗保持美学距离;对美的感受能让人的双重性得以和谐;人的认知力,尤其是想象力的伟大,超越了感官;审美能让人摆脱官能的束缚,达到超越的境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36期)

蓝国桥[6](2008)在《康德哲学美学的非理性面孔》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学说的非理性意蕴,一方面是别人的说明与揭示,另一方面是康德自己的意识与交代。揭开康德学说非理性的神秘面纱可以从叁方面入手,一是指明理论理性对自由、情感认识的限度,从而为非理性的行进道路扫清障碍;二是澄清想象力对批判哲学体系的设计师建构功能,在突显想象力无意识意味的同时,进而言明体系漏洞的不可避免;叁则论证康德学说实是痛苦智慧的结晶,并指出痛苦对人生命的奠基作用是康德的重要主张,痛苦的本体论意义是康德学说非理性面相的最后生成。(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申扶民[7](2007)在《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康德哲学与美学的主体性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态人本主义思想,与近代以来工具理性所强调的功利主体性及所表现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康德哲学与美学立足于目的论,通过实践理性的道德自律,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功利的自由和谐关系,从而表明了人是自然的终极目的。(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7年11期)

蓝国桥[8](2007)在《痛苦智慧:康德哲学美学的本体论承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理性的全新视角,挖掘康德哲学美学的痛苦智慧,及其本体论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痛苦智慧的本体论内涵,其一是言明康德人类学研究的真正动力,是痛苦体验;其二是阐述康德对痛苦奠基作用的交代,进而澄清痛苦智慧的本体论意蕴。(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江柏安,周锴[9](2006)在《从康德哲学再看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叁大批判理论作为康德哲学的主要构架,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其中,康德的批判哲学着重论述了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它体现的是人这一认识主体与自由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马振宏[10](2006)在《论李泽厚“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的融合及不足》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康德哲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具有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的前提基础是先验审美力存在,他不同于其他的美学家直接研究美学以及人与美学的关系,尽管从理论上而言我们需要一种表面性的概念,但是对于哲学本身而言,哲学的责任更侧重于分析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细致的分析与批判精神,只有哲学可以做得到,这也是哲学家的必然责任。因此,《判断力批判》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分析与批判的精神,在美学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康德哲学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睿.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意蕴分析[J].牡丹.2019

[2].史子言.浅谈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想[J].艺术品鉴.2017

[3].杨春时.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J].广东社会科学.2013

[4].朱立元.对康德哲学、美学中“自然”概念的几点理解——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补充和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郑畅.浪漫的灵魂,诗质的生命——康德哲学视域下济慈诗歌美学特点初探[J].名作欣赏.2012

[6].蓝国桥.康德哲学美学的非理性面孔[J].人文杂志.2008

[7].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思想[J].学术论坛.2007

[8].蓝国桥.痛苦智慧:康德哲学美学的本体论承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

[9].江柏安,周锴.从康德哲学再看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

[10].马振宏.论李泽厚“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的融合及不足[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康德哲学美学论文_王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