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自我论文-杨吉华

理想自我论文-杨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自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君子,君子缺席,道德,苏轼

理想自我论文文献综述

杨吉华[1](2019)在《缺席的君子:苏轼理想人格追求的双重困境与自我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君子"从最早指向阶级意义上处于社会高位之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在道德蕴意的政治概念,并成为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模式,为文人士大夫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将"立德、立功、立言"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为有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契机。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也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苏轼在继承发展传统儒家君子理论的基础上,在积极追求自我君子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中,不但面临着君子理论预设的完满性导致其不可完全实现性所带来的君子缺席之困境,还面临着现实政治斗争复杂性与单纯依靠道德判断难以解决君子缺席的双重困境。集文人、学者与官员于一身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复合型文化身份特点,使苏轼在不断强化自我内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又以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和文化创造活动,在自我世界中构建了一个以君子之道为目标追求和精神皈依的理想世界,从而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调和中有效突破了现实世界君子缺席的尴尬处境。(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韩金[2](2019)在《朋友圈“打卡”:社交媒体时代的理想自我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朋友圈作为当代社会线上社交的主要平台之一,众多用户选择在朋友圈发布各种有关"打卡"的内容来展示日常生活。"打卡"是选择生活中好的一面来展示最佳自我,在微信"强关系"平台上也是"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体现,在人人都有照相机的情况下,"打卡"也可以突出普通民众作为素人的在场感。文章针对朋友圈兴起的"打卡"文化,从自我建构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蔡颖,王蕴哲,周德胜,李颖慧[3](2019)在《坚持自我与随波逐流: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理想信念能够带领大学生走出迷茫,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激励大学生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坚持自我和随波逐流"问题,通过调研,了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原因,提出缓解这个问题的建议,为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方式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2期)

赵周贤,李志军[4](2019)在《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既是我们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经验$(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9-07-31)

王小萌,李美华[5](2019)在《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省1000余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应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正念"训练、体验式教学,通过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与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7期)

张海燕,葛文鹏[6](2019)在《自我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日益异化,高校教师的教化角色日益弱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日益强化。面对这种状况,自我教育成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需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引导自我教育行为、培养自我教育习惯、营造自我教育氛围,来达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2期)

陈欣怡[7](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小升初动机变化:从应该二语自我到理想二语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动机被学界认为是影响二语学习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二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本研究以多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视角,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小升初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研究者以北京市一所普通公立学校3名新入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刚升入初中,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阶段带来的变化,在适应的过程中动机会和小学阶段相比有所变化。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试图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在初一上学期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发生的变化,以及应该二语自我在理想二语自我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对小升初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本研究发现,在初一上学期,叁位研究对象的应该二语自我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地加强,理想二语自我的变化则不同。有的会萌发产生理想二语自我,并不断发展,而有的理想二语自我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发现,该不同与应该二语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的程度有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应该二语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的内化机制,明确了内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阶段。根据内化机制,学习者在由应该二语自我内化产生比较成熟的理想二语自我过程中,首先与其能否由应该二语自我/他人维度进入应该二语自我/自我维度有关,即学习者能否将英语学习的意义与自身未来发展相联系,而不是停留在满足他人的期望层面。该阶段对整个内化过程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应该二语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的动力由他人相关转向自己相关时,他才有可能产生理想二语自我;另一方面它影响内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即努力的有效程度,在应该二语自我/自我维度的影响下,学习者更有可能做出更系统,持续的努力,取得进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加了成熟理想二语自我产生的几率,产生对未来英语能力内在的期望。本研究对中国英语教师利用小升初契机,促进学生应该二语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从而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现实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31)

唐莉[8](2019)在《论《欲望号街车》布兰奇“理想自我”的重建与破灭》一文中研究指出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讲述了一位娇生惯养的南方淑女布兰奇坠落生活底层,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悲剧。布兰奇逃避现实终日沉溺于幻想中的"理想自我",陷入双重自我的矛盾之中。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可以解释布兰奇"理想自我"重建的动机以及破灭的成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邓泽燕[9](2019)在《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叁观"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问题。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及日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关系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追求和未来选择等方面都有着极大影响。深入探讨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并加以利用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去,可以对学生人格的正确(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2期)

杨吉华[10](2019)在《缺席的君子:苏轼理想人格追求的双重困境与自我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君子"从最早指向阶级意义上处于社会高位之人的含义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在道德蕴意的政治概念,并成为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模式,为文人士大夫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将"立德、立功、立言"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有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下,也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苏轼在继承发展传统儒家君子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追求自我君子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中,不但面临着君子理论预设的完满性导致其不可完全实现性所带来的君子缺席之困境,还面临着现实政治斗争复杂性与单纯依靠道德判断难以解决君子缺席的必然处境之双重困境。集文人、学者与官员为一身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复合型文化身份特点,使苏轼在不断强化自我内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又以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和文化创造活动,在自我世界中构建了一个以君子之道为目标追求和精神皈依的理想世界,从而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调和中有效突破了现实世界君子缺席的尴尬处境。(本文来源于《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4-19)

理想自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信朋友圈作为当代社会线上社交的主要平台之一,众多用户选择在朋友圈发布各种有关"打卡"的内容来展示日常生活。"打卡"是选择生活中好的一面来展示最佳自我,在微信"强关系"平台上也是"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体现,在人人都有照相机的情况下,"打卡"也可以突出普通民众作为素人的在场感。文章针对朋友圈兴起的"打卡"文化,从自我建构的角度进行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自我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吉华.缺席的君子:苏轼理想人格追求的双重困境与自我突围[J].河南社会科学.2019

[2].韩金.朋友圈“打卡”:社交媒体时代的理想自我建构[J].新媒体研究.2019

[3].蔡颖,王蕴哲,周德胜,李颖慧.坚持自我与随波逐流: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路径[J].科技风.2019

[4].赵周贤,李志军.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N].解放军报.2019

[5].王小萌,李美华.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6].张海燕,葛文鹏.自我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J].山西青年.2019

[7].陈欣怡.中国英语学习者小升初动机变化:从应该二语自我到理想二语自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8].唐莉.论《欲望号街车》布兰奇“理想自我”的重建与破灭[J].北方文学.2019

[9].邓泽燕.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J].青年与社会.2019

[10].杨吉华.缺席的君子:苏轼理想人格追求的双重困境与自我突围[C].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标签:;  ;  ;  ;  

理想自我论文-杨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