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惠河北省唐山市半壁店育才学校06302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点拨者、鼓舞者、激励者。所谓“激励”,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激发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给予正确鼓励,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的:“数子千过,莫如褒子一长。”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青少年儿童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赏识与激励。当他们受到别人的表扬、赏识与激励时,都会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受到激励,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加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反之,如果孩子一味受到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沉。所以,赏识与激励,就像是孩子的营养剂一样不可或缺。
种子需要阳光和空气,孩子需要赏识和激励
赏识与激励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这种教育源于对孩子的爱。孩子需要赏识与激励,就像花蕾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只要我们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多些由衷的赏识、赞美之词,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使学坏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
曾偶然读过这样一篇故事:一次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对一位母亲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而母亲却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过去在板凳上连一分钟都坐不了,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在小学的一次数学考试的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你儿子排名47,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而母亲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你不是笨孩子,只要细心些就会超过同桌……”
就这样,在母亲一路的夸奖和鼓励下,孩子最终被成功保送到了清华大学。我由衷地敬佩故事中的母亲,同时也暗下决心绝不能做故事中的教师,要做就做赏识、激励型的教师。
赏识与激励孩子在于发展他们积极的自我
赏识、激励、关爱的力量是神奇的。每个孩子都是由一粒种子长成的小树,小树还要长成大树,但是,并不是每一棵小树都能健康茁壮,成为栋梁之才。是我们的赏识与激励,抑或抱怨与斥责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赏识和激励的渴望都是一样的。
曾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学生,在心灰意冷时,教师耐心地为他讲述了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经历,并告诉他:“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不折不挠。”在教师的开导与激励下,这位学生受到了震撼,第二年如愿以偿取得了成功。
“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赏识作为一种心态,一旦成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就会化成一股神奇的魔光,照耀孩子的心灵。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像中国话所说的:汝心信其可行,虽移山倒海之难,孩子也能轻松做到;汝心信其不可行,虽摧花折木之易,孩子也难以所成。所以老师预言某些孩子会出现好行为时,学生就会展露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如果老师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小时候旷课逃学干尽坏事。一天校长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51岁他当上了州长。这告诉我们,赏识与激励教育有助于成功。
给予孩子真挚的赞美,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激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获取成就
教师用一种支持的、理解的、温暖的目光,一句适度夸张的赞许或鼓励的话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或一次充满温暖、欣慰具有安全感的交谈,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卡尔威特说:“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给予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卡尔威特对儿子使用教育的手势就是竖起大拇指,在儿子的心目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就是一道金色的阳光,就是一缕暖融融的春风。愿竖起大拇指现象也风靡校园。
让我们谨记美国教育家哈瑞·杜门德的箴言:“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期望赏识与激励,但赏识与激励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是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它可以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赞美这么重要,赏识有如此魔力,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用具有提升学生素质的赏识性语言去评价,用爱心唤醒学生美的心灵,用诚信赢得学生的信任,用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让我们积极倡导并践行赏识与激励性教育,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的学习装上助动器,为他们走向成功提供动力,释放他们生命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