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曹智[1](2020)在《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竞争力评价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农业景观和乡村空间相结合,吸引游客到农村旅游、休闲、购物的产业经营新形式,即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等农业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深度的体验式服务。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集体的就业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始于1990年前后,旅游业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安市乡村旅游以自主经营为主,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导致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乡村旅游的正确认知,对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对乡村旅游的合理开发,是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针对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相关经济理论和部分省市乡村旅游评价标准,构建出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通过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借鉴国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出提升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相对于重庆市、成都市、洛阳市等中西部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及产业支撑体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在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国内市场化程度、企业主体活力、政府支持程度、区域经济和条件分析、产品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均有短板。建议通过旅游资源整合,解决资源利用度问题和区域经济条件限制问题;通过壮大企业平台,解决市场化主体缺失、发展模式落后问题、资金和人才供给问题;通过强化政府支撑,解决基础设施投入问题、政策创新问题、项目服务管理问题、农村对外合作问题;通过产品业态创新,解决品牌与产业竞争力问题。

陈增增[2](2020)在《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得益于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着。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经营模式更迭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资源和资本的高投入,现代农业初级发展阶段下生产资料的高投入与资源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愈发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其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新时代,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引导我国农业从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生产进行转变,农业生态效率成为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态效率强调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产业层次的表达形式。研究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脆弱农业系统得以良性循环的外在要求。河南省地处中原,凭借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等条件成为中原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南省确保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了显着贡献。相比其他地区,河南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以及化学制品的依赖性更强,由此引发资源约束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越发突出,因此依靠消耗过量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在这转型的关键时期,河南省能否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从传统的农业大省顺利过渡到现代农业强省就显得尤其重要。鉴于此,在系统梳理学者们的理论基础上,从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生产投入、产出等方面整体把握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概况,其次科学构建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静态角度借助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准确测算了河南省以及各地市历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值,接着运用ML指数考察在技术进步影响下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且通过效率分解模型解析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并给出改善方向,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7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718,远远小于1,可见效率损失严重。其中鹤壁市始终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农业生态效率值为1,达到完全有效,是其他地市的学习标杆。而周口市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仅为0.498,是所有地市中发展最差的地市。对比可知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地市间差异较为显着;(2)2000-2017年河南省ML指数均值为1.086大于1表示正向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最主要的增长动力。进一步发现ML指数在区域分布上有所差别,黄淮地区〉中原地区〉豫西南地区〉豫北地区。(3)2017年除鹤壁市、济源市、焦作市等8个地市外,其余10个地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效状态,原因主要在于水资源、农膜投入冗余和农业面源污染产出冗余,今后应当合理配置投入资源,减少非期望产出排放量。

杨角[3](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谢广秋[4](2020)在《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和纵深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已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积极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不但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还能够实现农业转型提质、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共赢”,最终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宏伟目标。本文以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国外相关研究内容、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孟津县如何按照“以农助旅、以旅兴农、以游强村”的发展思路,依托“农业+旅游+美丽乡村”的模式,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孟津县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变强、农村繁荣发展变美、农民增加收入变富的道路。与此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对孟津县当前农旅融合的现状和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孟津县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进行农旅融合发展,找到了一条确保农业项目“兴农为农”并具有当地特色的道路,即资源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的三条路径;以及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强化政策支持、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知名品牌的四条建议。

李燕鸽[5](2020)在《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民众养老需求与日俱增。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结构复杂,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显着,养老供给端与需求端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复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有限的养老资源矛盾日益尖锐,亟待我国政府探索新的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农村幸福院”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农村养老的破题路径之一。近些年来各地政府纷纷仿效,开创了互助养老新模式、实现养老服务多样化、养老水平高质化。文章梳理学界的相关研究,对农村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农村幸福院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对H省L市农村幸福院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了解L市年满60周岁老年人的相关情况,并对3个农村幸福院(包括示范型、标准型、普通型各1个)进行实地走访,听从村委会、院长等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其运作程序。本研究通过对H省L市农村幸福院现状深入调查与探讨,发现L市农村幸福院建设居H省前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是仍存在诸多运行困境:政策法规缺乏统筹规划,立法性不强;认知度与认同感较低,互助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筹集与利用有待完善,后续运行资金不足;“重建轻管”矛盾凸显,管理效率低下。这些运行困境阻碍L市农村幸福院的完善与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引导效果不佳,尚未形成统一指导体系;宣传介绍不到位,缺乏互惠信任意识;筹资仅靠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实际考量;村委会参与管理意识淡薄,监管机制存在纰漏。鉴于此,从L市农村老年人对农村幸福院的了解程度与互助养老服务需求出发,结合参与主体的现实情况,提出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的路径优化策略。第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相应法律与制度支撑:明确“能促型政府”职责范围,建立问责机制;促进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营造互助养老氛围,宣传与激励双措并举:加大“互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接受程度;建立互惠激励机制,激发自愿互助行为。第三,改善传统筹资模式,保证资金合理利用:深化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强化个人及家庭责任,确定合理缴费比例;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推动资金使用透明化。第四,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健全监督机制:明晰村委会职责,增强管理意识;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增进有效沟通;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互助养老服务品质。通过以上举措,可从一定程度上推进L市农村幸福院的发展与完善,继而向全省推广此方法,进一步促进H省农村幸福院的长远发展。

栾亦可[6](2020)在《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将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作为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两会期间更是强调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乃至不断消失的现实,保护好传统村落,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我国自2012年启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其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逐步的推进,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困境,其中政府这一主体的行为是影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因素。孟津县的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泛,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村落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卫坡传统村落是豫西最大的清代建筑群,也是孟津县最早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代表性,据此,笔者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责任政府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发现孟津县政府主导下的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着文化保护与挖掘深度不够、动用民众参与力度不够、村落规划不科学、资金投入少、旅游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保护与开发理念滞后、村民参与机制不完善、财政资金匮乏、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并从创新文化保护与挖掘理念、建立完善村民参与机制、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科学编制规划、培育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孟津县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张永宁[7](2020)在《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农业的发展和稳定。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在1994年设立了“农发行”,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发行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目前L农发行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其支农效率的提升。因此,理性分析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如何、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是否规范、以及农发行应该怎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村的繁荣稳定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参考文献,系统回顾国外学者关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其次,对农发行的概念、行为特征和作用机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理论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全面分析了洛阳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现状、农业经济状况、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量和融资渠道现状,以及L农发行支农资金投入情况。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洛阳市农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对其进行了样本数据说明,通过DEA实证分析,揭示了L农发行支农存在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资金结构不尽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问题。最后,本文从完善和稳定L农发行信贷投入机制、调整和优化支农信贷结构和完善L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体制3方面,提出了促进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曾欢欢[8](2020)在《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生态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愈加重视,如何加强地方环境监管执法的效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下,能否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关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未来发展。本文以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概括其发展现状与内外部因素,具体分析了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郑州市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主要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环境监管执法机构进行了系列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的内外部发展因素明显。现阶段郑州市在环境监管执法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属地政府干预环境监管执法、跨区域与跨流域问题难以协调、执法能力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政策执行“一刀切”问题严重、“重污染小企业”屡禁不止等方面,对相关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后,论文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机制;丰富环境监管执法手段,实施环境执法绩效管理;扩大环保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合理借助媒体和公众监督力量等方面提出解决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工作。

刘雪[9](2020)在《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对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陇南市拥有数量可观、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陇南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陇南市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和旅游行为学等理论,依据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其变化,结合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条件分析,对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产品适宜性转化评价,进而梳理出其产品开发存在的“三大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本文提出了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并尝试构建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最后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市非遗在资源赋存在传统表演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看,表演类、节庆类和技艺类非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基于陇南非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这“三大价值”,本文认为,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此外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的培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以实现非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

王帅[10](2020)在《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水土资源错配及其利用不合理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水土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密不可分的,且农业生产活动的物资和能源投入主要集中于水土资源开发。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等的差异,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投入、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量不同,从而导致水土资源开发效率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开展碳排放约束下的水土资源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估水土资源管理的碳减排潜力,而且对于资源节约、提高水土资源开发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农业生产调研数据和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村庄、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基于农业投入产出原理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对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和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市县约束目标,求出各县域单元的的农业碳排放阈值,最后,基于碳排放最小化和粮食产量最大化的目标得到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优化开发模式。主要结论如下:(一)调研村庄和县域的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着,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即豫南、豫北调研村庄的碳排放强度高于豫中,且同一纬度村庄的农业碳排放强度相当。调研村庄农业碳排放强度主要分布在中等强度区和较高强度区,占调研村庄总量的63.08%。调研村庄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高值分布相对离散,但是也存在相对的高值区域,即豫北地区。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较大,同调研村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类似,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其中浚县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1664.67 kg/hm2,新县的最小,为350.31 kg/hm2,县域空间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为918.10 kg/hm2,土地投入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投入方式。(二)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悬殊,其高值主要聚集在豫南、豫北及豫中开封等地区,同时豫西县域的农业生产效率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主要集中于Ⅲ、Ⅳ类之间,占全省县域总体的77.2%。其中,淮滨县的农业生产效率最大,为1.7209,林州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最小,为0.1987。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的平均值是0.8419,小于平均值的县域有58个,大于县域平均值的有67个。(三)耕地灌溉水平、土地投入强度、耕地资源禀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影响,且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耕地灌溉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相对较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土地投入强度、耕地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负向的影响。(四)河南省“十三五”碳减排目标分解后各县域土地资源总碳排放强度为93052.67kg/hm2,各县域土地资源总碳排放强度阈值为91413.42 kg/hm2,总体上减少了1.76%,水资源总碳排放强度为157.43 kg/m3,各县域水资源总碳排放强度阈值为154.81 kg/m3,总体上减少了1.67%,阈值的设定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的碳减排目标。(五)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的优化方案不仅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直接和间接能源和物资消耗的碳排放强度,而且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河南省县域单元水土资源优化后粮食总产量增加,由原来的6238.48万t增加到6738.79万t,增加了500.31万t,达到了河南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6500万t的既定目标。农业碳排放也大幅减少,根据“十三五”规划约束所求的阈值碳排放为922.48万t,优化后农业碳排放为830.97万t,减少了91.51万t。同时土地资源投入如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也大幅减少,符合国家和农业发展需要,化肥由原来的的806.66万t减少到602.93万t,农膜由原来的156250.94t减小到145011.40t。(六)结合以上结果,对未来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农业政策法规,转变农户生产观念;(2)优化水土资源组合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规模化经营;(4)以农业水土资源潜能划分为基础开展农业精准管理。

二、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竞争力评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乡村旅游
        2.1.3 产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推拉理论
        2.2.4 体验经济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环境分析
    3.1 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3.1.1 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3.1.2 西安市乡村旅游“十三五”中期产业规模
        3.1.3 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分类
        3.1.4 西安市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3.2 市场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微观环境分析
第四章 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4.1 指标系统搭建与方法选择
        4.1.1 指标系统搭建
        4.1.2 评价指标说明
    4.2 方法选择
    4.3 样本选取
    4.4 评价过程
        4.4.1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4.2 .主成分分析
        4.4.3 确定权重
        4.4.4 计算综合评价值
    4.5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解析
    5.1 资源利用不合理加剧自然资源竞争力劣势
        5.1.1 要素资源利用不充分
        5.1.2 人文资源挖掘不足
        5.1.3 生态资源保护不够
    5.2 初级发展模式制约国内竞争力水平
        5.2.1 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认知不足
        5.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构单一
    5.3 企业主体作用不足影响市场竞争活力
        5.3.1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个体村民或外来创业者
        5.3.2 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
        5.3.3 以白鹿原民俗村为代表的个体民营企业
        5.3.4 以陕西四大国有旅游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
    5.4 政府支持与创新未能满足发展需要
        5.4.1 缺乏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
        5.4.2 缺乏有效的政策创新支持
        5.4.3 缺乏规范协作的管理服务支持
    5.5 整体性发展不足难以打破区域条件限制
        5.5.1 西安市人口和经济发展亟待突破
        5.5.2 县域经济缺乏整合规划
    5.6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市场化发展根基
    5.7 产品迭代创新不足制约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
        5.7.1 缺乏统一规划指导
        5.7.2 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5.7.3 本地特色的失真
    5.8 专业行业人才紧缺限制人力资源竞争力
        5.8.1 .没有依靠专业人才发展的意识
        5.8.2 乡村旅游人才供给不足
        5.8.3 没有解决好村民的参与问题
第六章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乡村旅游发展的国际成功经验
        6.1.1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6.1.2 法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6.1.3 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6.1.4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6.2 乡村旅游国际经验的启示
        6.2.1 开发要兼顾经济性与生态性
        6.2.2 政府投入要“软硬”结合
        6.2.3 创新“经营者+行业协会+政府”发展模式
        6.2.4 迎合市场需求趋势发挥优势资源价值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发展建议
        7.2.1 积极推动旅游资源整合
        7.2.2 优先发展和做大企业平台
        7.2.3 强化政府支撑的全面性
        7.2.4 多种途径实现产品业态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效率
        2.1.2 生产效率
        2.1.3 生态效率
        2.1.4 农业生态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河南省农业发展概况
    3.1 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3.1.1 自然资源优势
        3.1.2 农业生产经验
        3.1.3 科技支撑优势
    3.2 河南省农业生产投入情况
        3.2.1 自然资源投入情况
        3.2.2 社会经济资源
    3.3 河南省农业产出情况
        3.3.1 农业产出总值
        3.3.2 农业产出结构
    3.4 河南省农业发展污染情况
        3.4.1 化肥、农药、农膜使用强度
        3.4.2 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量
第四章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选取
    4.3 投入产出指标的核算
        4.3.1 投入指标
        4.3.2 期望产出指标
        4.3.3 非期望产出指标
    4.4 农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
        4.4.1 非期望产出-SBM模型
        4.4.2 Global-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五章 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评价
    5.1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的静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5.1.1 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时序变化
        5.1.2 区域及各地级市农业生态效率差异分析
    5.2 基于ML指数的动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5.2.1 省域ML指数分析
        5.2.2 区域及地市差异分析
        5.2.3 农业生态效率分解与改善方向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区域间差异显着
        6.1.2 ML指数始终大于1,区域农业生态效率发展速度不同
        6.1.3 要素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效率损失的主要
    6.2 对策建议
        6.2.1 积极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
        6.2.2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6.2.3 积极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旅融合概述
        一、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农旅融合
        三、农旅融合的必然性及意义
    第二节 农旅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农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农旅融合发展的效益
第三章 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第一节 孟津县农旅融合基础分析
        一、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基础条件
        二、孟津县农旅融合主要类型
    第二节 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形成带状发展格局,农旅园区不断集聚
        二、突出特色种养主导,农产品类型多样
        三、发展成效显着,经营模式多元
    第三节 孟津县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纵深服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吃、住、游、娱等旅游功能开发不完善
        三、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第四章 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实证评价
    第一节 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方法和步骤
        二、评价指标预选
        三、评价指标确定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一、构建比较矩阵
        二、确立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三、小结
    第三节 评价标准及模型建立
        一、指标量化
        二、确定得分标准
        三、评价对象选取
        四、评价结果
    第四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存在共性问题分析
        二、不同类型旅游点各有优势与不足
第五章 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第一节 孟津县会盟银滩景区
        一、基本概况
        二、运行模式及特点
        三、存在不足
    第二节 孟津县十里香草莓观光基地
        一、基本概况
        二、运行模式及特点
        三、存在不足
    第三节 孟津县洋丰果业生态园
        一、基本概况
        二、运行模式及特点
        三、存在不足
第六章 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资源融合路径
        二、功能融合路径
        三、市场融合路径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构架
        二、重视政策投入
        三、挖掘文化内涵
        四、打造知名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评价指标打分矩阵
附件二:调查问卷
致谢

(5)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农村养老服务
        (二)农村互助养老
        (三)农村幸福院
    二、理论依据
        (一)积极老龄化理论
        (二)社会嵌入理论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第三章 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现状分析
    一、发展数量与类型划分
    二、入住程序与日常管理
    三、资金筹集与服务方式
第四章 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分析
        (一)政策法规缺乏统筹规划,立法性不强
        (二)认知度与认同感较低,互助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资金筹集与利用有待完善,后续运行资金不足
        (四)“重建轻管”矛盾凸显,管理效率低下
    二、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效果不佳,尚未形成统一指导体系
        (二)宣传介绍不到位,缺乏互惠信任意识
        (三)筹资仅靠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实际考量
        (四)村委会参与管理意识淡薄,监管机制存在纰漏
第五章 优化农村幸福院的运行策略分析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相应法律与制度支撑
        (一)明确“能促型政府”职责范围,建立问责机制
        (二)促进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互助养老氛围,宣传与激励双措并举
        (一)加大“互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接受程度
        (二)建立互惠激励机制,激发自愿互助行为
    三、改善传统筹资模式,保证资金合理利用
        (一)深化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二)强化个人及家庭责任,确定合理缴费比例
        (三)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推动资金使用透明化
    四、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健全监督机制
        (一)明晰村委会职责,增强管理意识
        (二)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增进有效沟通
        (三)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互助养老服务品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村落
        (二)传统村落
        (三)政府行为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责任政府理论
第三章 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现状分析
    一、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一)村名的由来
        (二)卫坡村古民居
        (三)区位优势
        (四)文化底蕴
    二、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履行情况
        (一)宣传教育,保护固态
        (二)招商引资,发展业态
        (三)引领趋势,传承活态
    三、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履行成效
        (一)村落风貌得以恢复
        (二)村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三)村域环境得以改善
        (四)保护与开发机构得以建立
第四章 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保护与挖掘深度不够
        (二)动员民众参与力度不够
        (三)村落规划不科学
        (四)资金投入少
        (五)旅游服务供给不足
    二、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保护与开发理念滞后
        (二)村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三)财政资金匮乏
        (四)专业管理人才短缺
        (五)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第五章 优化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保护与挖掘理念
        (一)人本与新发展理念
        (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理念
        (三)创新传承文化形式理念
    二、建立完善村民参与机制
        (一)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二)建立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一)建立多元融资机制
        (二)引导地方产业发展
    四、科学编制规划
    五、培育专业人才
    六、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居民调查表
    附录二 关于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游客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关于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7)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发行概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发行概述
        一、农发行的概念
        二、农发行的行为特征
        三、农发行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二、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理论
        三、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洛阳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现状
        二、洛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节 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需求情况
        一、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量现状
        二、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渠道现状
    第三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L农发行对洛阳市农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二、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四章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
        一、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二、样本数据说明
    第二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DEA实证分析
        一、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
        二、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
        三、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
    第三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二、资金结构不尽合理
        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五章 促进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和稳定L农发行信贷投入机制
        一、构建合理的信贷投放机制
        二、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投入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L农发行信贷结构
        一、引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加强对农村居民家庭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完善L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体制
        一、加强信贷业务监管和创新
        二、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三、加强信贷队伍管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环境污染
        2.环境监管执法
    (二)理论基础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政府监管理论
三、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的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整体环境状况
        1.郑州市基本情况
        2.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3.主要环境质量形势严峻
    (二)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现状
        1.机构设置与职能
        2.监管执法人员
        3.取得的成绩
    (三)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2.劣势分析
        3.机遇分析
        4.挑战分析
四、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存在的问题
        1.属地政府干预环境监管执法
        2.跨区域与跨流域问题难以协调
        3.执法能力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政策执行“一刀切”问题严重
        5.“重污染小企业”屡禁不止
    (二)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双重领导下”环境监管执法缺乏独立性
        2.跨区域与跨流域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3.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保障缺失
        4.环境监管执法手段与程序不健全
        5.环保意识贯彻不够彻底
五、国内外环境监管执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环境监管执法的先进经验
        1.德国: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日本: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3.美国:市场化监管与公众参与
    (二)国内其他城市环境监管执法的经验
        1.上海市:推行“全市环境监察工作一盘棋”行动
        2.张家港市:环境应急管理与指挥系统
        3.洛阳市:“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
    (三)国内外环境监管执法经验的启示
        1.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2.环保部门独立性
        3.执法手段多元化
        4.提高社会环保重视程度
六、解决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监管执法的体制机制
        1.深化环保体制垂直管理改革
        2.建立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二)保障环境监管执法能力
        1.丰富环境监管执法手段
        2.实施环境执法绩效管理
    (三)扩大环保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1.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
        2.提高执法人员能力与素质
    (四)合理借助媒体和公众监督力量
        1.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2.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世界普遍重视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直为学界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1.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
        1.3.3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2.1.2 非遗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品开发昂普模式(RMP)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
        2.2.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性分析
    3.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1 陇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2 陇南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3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1 陇南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2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状况
        3.3.1 陇南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3.2 陇南市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3.4.1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对应关系
        3.4.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3.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5.1 定性分析评价
        3.5.2 定量分析评价
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M性分析
    4.1 陇南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4.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
        4.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P性分析
    5.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政策条件优越
        5.1.2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5.1.3 地域分布和组合特征良好
        5.1.4 区位交通条件便利
    5.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5.2.1 R-P共生模式
        5.2.2 R-P提升模式
        5.2.3 R-P伴生模式
    5.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非遗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
        5.3.2 非遗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效应不明显
        5.3.3 非遗产品开发控制性框架未构建完善
6 RMP模式下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1.1 “保护性”与“原真性”并重原则
        6.1.2 “资源依托+市场导向性”原则
    6.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6.2.1 发挥政府主导,开展普查
        6.2.2 合理借鉴他人,创新开发
        6.2.3 加强区域协作,联合发展
    6.3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3.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主枝”(分类)构建
        6.3.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细枝”(产品)设计
        6.3.3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
7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7.1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
        7.1.1 生活化恢复民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文化活动
        7.1.2 舞台化再造民间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旅游产品
        7.1.3 商品化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旅游商品
        7.1.4 情境化口头传统表现类非遗文化旅游氛围
    7.2 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
    7.3 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
        7.3.1 原生地静态开发基础型旅游产品
        7.3.2 原生地活态开发提高型旅游产品
    7.4 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
    7.5 完善旅游产品培育和保障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专家赋分表
附录二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需求问卷调查(李克特量表法)
附录三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低碳发展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2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1.1.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管理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农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1.3.2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研究进展
        1.3.3 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进展
        1.3.4 低碳农业优化方案探索研究
        1.3.5 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农业“水—土—碳”关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1.4.2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
        1.4.3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4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研究
    1.5 研究区概况
        1.5.1 河南省自然条件
        1.5.2 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概况
        1.5.3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条件概况
2 理论框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与机理分析
        2.1.1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分析
        2.1.2 面向低碳农业开发的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理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2.4.2 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2.4.3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2.4.4 县域农业碳排放强度阈值的计算方法
        2.4.5 基于线性规划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法
3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
    3.1 村庄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1 村庄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2 村庄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3 村庄单元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 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1 县域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2 县域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3 县域单元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4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河南省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4.2 基于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类型区划分
    4.3 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碳排放约束下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
    5.1 河南省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1.1 县域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1.2 县域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2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
        5.2.1 水土丰富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2 水多土少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3 水土缺乏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4 水少土多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6 面向低碳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的政策建议
    6.1 完善农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转变农户生产投入观念
    6.2 优化水土资源组合开发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规模化经营
    6.4 以农业水土资源潜能划分为基础开展农业精准管理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竞争力评价视角[D]. 曹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 陈增增.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4]孟津县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 谢广秋.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D]. 李燕鸽. 河南大学, 2020(02)
  • [6]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D]. 栾亦可. 河南大学, 2020(02)
  • [7]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张永宁.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郑州市环境监管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曾欢欢.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刘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D]. 王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洛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