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互动论文_《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课题组

导读:本文包含了族群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族群,互动,饶平,走廊,苗岭,民族,文化区。

族群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课题组[1](2019)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成果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吕燕平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民族问题研究"学科西部项目"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项目编号:12XMZ032),经过以安顺学院研究人员为主的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经按计划完成任务,并顺利结题。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屯堡人是保留在贵州典型的明代屯军后裔族群,目前已有不少学科介入研究。本课题研究,是通过在"苗岭走廊"背景下,整体考察屯堡人、喇叭苗、黔东南顾成苗汉后裔、隆里老汉人等作为明代屯军后裔的族群互动,丰富(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袁东升[2](2019)在《族群互动视域下文化空间共享与民间权力互嵌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地区怎雷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9期)

刘保全[3](2019)在《黔东南苗侗杂居地区族群互动与文化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族群互动和文化演变是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侗杂居的侗款——七百苗寨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再现了各村的迁徙史和历史上的族群互动,又以民族成分演变为着眼点,结合各寨关于瘟疫、兵灾的历史记忆和对村寨现状的观察,勾勒出七百苗寨苗、侗、汉叁种民族成分互相融合、消长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9年07期)

李章权[4](2019)在《对“佐米亚”概念的反思——户撒刀贸易与中缅边境族群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昌户撒刀产于中缅边境,这一区域正好属于近年来研究比较热的"佐米亚"东半部区域,自明清以来随着户撒刀热销于各民族地方,以及出口国外,使得户撒地方成为贸易的热点区域,户撒刀一度成为一些民族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户撒也自然而然成为和其他族群交融互动的活跃区域,从户撒刀贸易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对James Scott有关Zomia的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反思,Scott更多的重视"国家效用"在高地的形成影响,而低估了其作为中间贸易缓冲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大鸣[5](2018)在《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走廊从费孝通先生提出之后,经过后来研究者的充实扩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视角。西北走廊、藏彝走廊以及南岭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叁条走廊,每一个走廊中都展现了族群分化、整合以及重组的族群互动模式。南岭走廊地区的苗、瑶、畲、客家人的个案展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族群的分化历程;藏彝走廊中的白马藏族展现了独特的动态性族群认同与互动模式;而西北走廊地区的土族等几个较小族群则说明了族群互动的多元性与频繁性。以上叁个民族走廊地区的互动案例分别说明了几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族群互动模式,而这能够成为解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飞[6](2018)在《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多族化"是指美利坚民族内部形成了多个族类群体,并时常伴有族群中心主义或族群民族主义等族群性构建和复苏的现象。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族源多样性移民的空前增加和"聚众成族"现象的日益普遍,美国"多族化"现象空前扩展、"多族化"诉求日益高涨,造就了美国族群政治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萌芽、兴起的多元主义族群政治,初衷是为了回应日益增长的"多族化"权利诉求、调控"多族化"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却与美国的"多族化"交互结合,加剧了美国"多族化"现象的广泛化和固化,对美国的国族认同和国家整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和后果。基于美国"多族化"带来的种种困扰和隐忧,从理论和政策两个维度关注美国族群政治的得失和走向,有益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多族群发展中国家理性创建和正确选择符合"本土化"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有效调控和治理"多族化"问题,实现民族国家的国族整合。(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8年06期)

陈雪峰[7](2018)在《潮客族群融合和文化互动:基于饶平渔村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山客广泛生活于潮汕地区,为特殊的客家人分支,但对其研究成果仍十分不足,个案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半山客了解。通过对饶平县中部的渔村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发现渔村出现客家、潮汕和闽南文化的强烈互动,其深层因素是不同族群融合。渔村的族群融合和文化互动,是潮汕人和潮汕文化在潮、客交锋地带处于强势地位的反映,由客转潮是饶平中部族群关系的突出表现。(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祝立业[8](2018)在《高句丽族群形成与王国早期发展互动关系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沸流部"和朱蒙卒本夫余集团的整合,卒本夫余对古"句丽"的借壳,标志着新的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初步建立,其突出表现便是朱蒙桂娄部取代沸流部(涓奴部)为王族,朱蒙死后,新老王族以联姻形式构建新的统治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称为高句丽政权和族群共同体发展历程中的"双核"时代,桂娄部和涓奴部共同主导着高句丽王国、部众的命运。此后,琉璃明王通过迁都、立东明王庙及设立大辅、左右辅制度,建立起王国的行政官僚体系,确立了王权的超然地位,高句丽王国和族群共同体由"双核"逐渐过渡到以王室为中心的"单核"。始祖庙、国社的建立和定期祭祀,是此一时期高句丽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内容,推动了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进一步凝结。与中原王朝的接触,正史对高句丽的记叙,也进一步形塑出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特质。(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先清,李天静[9](2018)在《传说、仪式与族群互动:“九使公”海神信仰的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以多元移民群体组成的海洋社区,历史上移居闽东沙埕港的各个族群,因为共同的水上作业特点,都选择了原先依江海为生的一部分闽越族的集体神明"九使公"作为本族群的信仰对象,并通过创造本族群与"九使公"的传说故事及共同参与节日庆典仪式展演等活动,逐渐将"九使公"塑造成为一个社区神。这一海洋社区民间信仰体系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了海洋地带宗教发展的差异化特征,体现了宗教型社会组织在推动海洋社区建构与维系社区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郑维宽,高志[10](2018)在《族群交往与边疆建构——以清代广西龙胜厅汉、僮民的互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龙胜厅的设立是清王朝在边缘民族地区进行边疆建构的生动实践,军政控制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王朝制度在边疆的推行,而通过多族群的互动交往,打破原先较为封闭的单一族群共同体,构建基于多族群的新的地缘共同体,则成为清王朝在龙胜地方推行基层治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多族群互动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基层社会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共同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族群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群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课题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成果简介[J].安顺学院学报.2019

[2].袁东升.族群互动视域下文化空间共享与民间权力互嵌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地区怎雷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刘保全.黔东南苗侗杂居地区族群互动与文化演变[J].南方论刊.2019

[4].李章权.对“佐米亚”概念的反思——户撒刀贸易与中缅边境族群互动[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5].周大鸣.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J].国际观察.2018

[7].陈雪峰.潮客族群融合和文化互动:基于饶平渔村的田野调查[J].嘉应学院学报.2018

[8].祝立业.高句丽族群形成与王国早期发展互动关系考察[J].地域文化研究.2018

[9].张先清,李天静.传说、仪式与族群互动:“九使公”海神信仰的文化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郑维宽,高志.族群交往与边疆建构——以清代广西龙胜厅汉、僮民的互动为中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 族群关系与法律多元:该社区各民族所占比例示意图)叁省草苗共同集资修建的鼓楼15亲朋好友共同帮忙起新房绑腿鼓楼功德碑

标签:;  ;  ;  ;  ;  ;  ;  

族群互动论文_《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建构研究——以贵州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为例》课题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