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论文_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壤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壤,丘陵,旱地,樟树,细菌,土壤,水文学。

红壤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1](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0—10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与温度以及相应气象要素连续l年的观测,并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法计算蒸散量,研究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蒸散量变化和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观测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丰水期(3—6月)、耗水期(7—10月)和补水期(11月—次年2月);(2)土壤体积含水量由浅至深表现为增长型,稳定性增强,且垂向变化具有显着季节差异;(3)非降水日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耗水期(3.28 mm/d)>丰水期(1.83 mm/d)>补水期(1.0 mm/d),蒸散量日内变化呈现白天强、夜间弱的特征,日蒸散量与日均气温、VPD、太阳辐射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土壤水分干季比湿季对降水响应更强烈,湿季9 mm、干季3 mm的降水使最大下渗深度达10 cm,土壤水分开始接受补给。林地土壤水分受降水和蒸散发影响,具有显着时空分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廖凯涛,胡建民,宋月君,冯明军,郑海金[2](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水沙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濂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托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时间系列水沙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径流呈减少趋势,泥沙呈增加趋势。流域内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增加最显着的是经果林。景观水平上,斑块面积均方差(PSCV)、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与径流呈现正相关,蔓延度指数(CONTAG)与径流呈现负相关;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景观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指数(AWMSI)、香浓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呈现负相关。类型水平上,耕地的斑块面积(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与泥沙呈现正相关;有林地的形状指数(PSCV、AWMSI)与径流呈正相关,CA与泥沙呈现正相关,NP、PD与泥沙呈现负相关;灌木林的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经果林的所有的指数与径流均呈现正相关,与泥沙呈现负相关性;同时,草地的NP、PD与径流呈现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鹏飞,夏栋,许文年,丁瑜,程虎[3](2019)在《含水率及坡度对红壤丘陵区崩岗崩壁重力侵蚀影响规律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崩岗区崩壁的坍塌、崩落,主要是由于崩壁岩土体存在裂隙,在雨水作用下,由重力作用引发崩壁失去稳态而崩塌,含水率和坡度是影响崩壁重力侵蚀(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系统探索不同坡度的崩岗崩壁剖面在降雨或干旱环境下的稳定性情况,结合对湖北省通城县室内浸泡或风干不同时间的崩壁土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出的强度初始参数,选取8种分析坡度,采用Abaqus有限单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了不同坡度的崩壁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下,随着崩壁坡度的增大,坡度对临界滑动面位置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小,安全系数非线性降低;在同一坡度下,随着崩壁含水率的增大,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对临界滑动面的影响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且影响比较显着。通过数据描点发现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之间存在叁次函数关系,与坡度之间呈对数型函数分布,并建立了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和坡度之间的一般定量关系式。综合分析崩壁的破坏方式可知,当崩壁较缓时,崩壁滑动面呈圆弧滑移状,失稳类型属于滑移破坏型;当崩壁较陡(尤其>60°)时,滑动面近似直线状,失稳属于崩塌破坏型。坡度越大,张拉破坏区向土体内部延伸的深度越大,越易崩塌。通过查阅文献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对比,来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成果可为崩岗灾害的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朱丽琴,黄荣珍,李凤,张腾升,申思佳[4](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经果林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其大规模的经果林开发已成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江西赣县、进贤县和泰和县分别设立观测场进行定位观测和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定量研究经果林开发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州清溪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径流小区脐橙园建设第二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 043 t/(km~2·a),第叁年为4 984 t/(km~2·a),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幅度较小;进贤县油茶开发基地随开发年限的延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急剧下降,下降幅度为42.86%~75.00%;泰和县柑橘园开发后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小,由前叁年的2 850 t/(km~2·a)下降到第四年的1 043 t/(km~2·a)。(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5期)

童文彬,杨良觎,章明奎[5](2019)在《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着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着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国家[6](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作为指标,研究2008—2017年间兴国县各土地利用变化对此指标的影响,结合灰色综合关联度,研究了其他4项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主要是由林地面积减小引起的,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和政府政策鼓励等原因,园地面积不断增长,成为仅次于林地面积的影响因素。不同研究时期内,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占比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项经济指标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联度有所差异,其中,前3项指标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度关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差异逐渐减小,仅第一产业占比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其他3个指标均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杨杰,陈闻,侯海军,陈春兰,秦红灵[7](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时期进行的水分管理导致土壤水分和温度同时变化,继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二者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旱地农田作为对照,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时期细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特征,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阐明水分和温度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细菌受土壤水分状况的显着影响,淹水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且淹水期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着低于晒田期。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均受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显着影响,但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温度。而作为对照的旱地农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没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没有差异,仅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与土壤温度呈现相关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南方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比对土壤温度更敏感。(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孔朝晖[8](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的防治措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常见的侵蚀地貌,具有侵蚀剧烈、危害性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崩岗治理过程中,依据其规模、形态、稳定性及部位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该文从崩岗治理措施的选择、配置、设计施工及崩岗侵蚀的综合模式进行综述性探索,分析各种措施在崩岗侵蚀治理中的应用,旨在为崩岗的治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3期)

魏文学,谢小立,秦红灵,李凤娜,陈安磊[9](2019)在《促进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02期)

贾全全,黄丽莉,杨春霞,叶全裕,何伟飞[10](2019)在《白芷在红壤丘陵区栽培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白芷产量和品质两个方面考量,探索白芷在红壤丘陵区栽培的生长适应性,以期获得白芷在红壤丘陵区的最适品种及最佳播种和采收时间。方法:以目前4种主要流通的白芷品种川白芷、杭白芷、禹白芷和祁白芷为试验对象,对白芷的栽培品种、播种期和采收期进行田间试验,品质以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为标准。结果:4个品种在红壤丘陵区的产量差异显着,杭白芷和祁白芷的产量分别为6 511 kg/hm~2和6 038 kg/hm~2,显着高于禹白芷(4 212 kg/hm~2)和川白芷(3 316 kg/hm~2)。祁白芷根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36%和0.14%。播种期和采收期对杭白芷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品质的影响,9月下旬和10月初播种,杭白芷产量较高,且10月初播种的杭白芷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0.14%);7月下旬采收的杭白芷产量最高,8月末采收的杭白芷欧前胡素含量最高(0.28%)。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在红壤丘陵区最适宜的栽培品种为杭白芷,最佳播种期为10月初,最佳采收期为7月下旬。(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1期)

红壤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濂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托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时间系列水沙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径流呈减少趋势,泥沙呈增加趋势。流域内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增加最显着的是经果林。景观水平上,斑块面积均方差(PSCV)、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与径流呈现正相关,蔓延度指数(CONTAG)与径流呈现负相关;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景观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指数(AWMSI)、香浓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呈现负相关。类型水平上,耕地的斑块面积(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与泥沙呈现正相关;有林地的形状指数(PSCV、AWMSI)与径流呈正相关,CA与泥沙呈现正相关,NP、PD与泥沙呈现负相关;灌木林的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经果林的所有的指数与径流均呈现正相关,与泥沙呈现负相关性;同时,草地的NP、PD与径流呈现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壤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廖凯涛,胡建民,宋月君,冯明军,郑海金.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水沙响应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马鹏飞,夏栋,许文年,丁瑜,程虎.含水率及坡度对红壤丘陵区崩岗崩壁重力侵蚀影响规律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9

[4].朱丽琴,黄荣珍,李凤,张腾升,申思佳.南方红壤丘陵区经果林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9

[5].童文彬,杨良觎,章明奎.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9

[6].国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J].生态经济.2019

[7].杨杰,陈闻,侯海军,陈春兰,秦红灵.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差异[J].热带作物学报.2019

[8].孔朝晖.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的防治措施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19

[9].魏文学,谢小立,秦红灵,李凤娜,陈安磊.促进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10].贾全全,黄丽莉,杨春霞,叶全裕,何伟飞.白芷在红壤丘陵区栽培适应性研究[J].中药材.2019

论文知识图

一1湘中红壤丘陵区各综合治理区分...一1湘中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红壤丘陵区城市建设人为水土流失...红壤丘陵区秸秆综合利用情况1993~2003年红壤丘陵区不同作物...红壤丘陵区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标签:;  ;  ;  ;  ;  ;  ;  

红壤丘陵区论文_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