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型油菜论文_江建霞,李延莉,蒋美艳,张俊英,张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菜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菜,白菜,甘蓝,远缘,种皮,性状,雅安。

白菜型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江建霞,李延莉,蒋美艳,张俊英,张秋丽[1](2019)在《胚珠培养在白菜型油菜和芥蓝远缘杂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白菜型油菜材料为父本、3个芥蓝材料为母本,进行人工远缘杂交,探讨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人工合成与创新。结果表明:对授粉2周后的胚珠进行离体培养,获得远缘杂交的异源单倍体植株。对单倍体植株进行秋水仙素泡根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经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和植株田间表型观察,获得3个远缘杂交组合的4个异源单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杂交后代。芥蓝与白菜型油菜远缘杂交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杂交后代植株的许多性状介于亲本之间,营养生长旺盛,植株长势明显强于双亲,分枝增多,可为甘蓝型油菜育种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和种质资源。本研究对于利用白菜型油菜和芥蓝进行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创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会彦[2](2019)在《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机制差异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黄籽油菜与普通黑籽油菜相比,具有油质清澈、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高、皮壳率低、饼粕饲用价值高等优点,因此受到育种家的重视。目前,世界上广泛种植的芸薹属油料作物栽培种中,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中均存在天然的黄籽资源,但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蓝型油菜中却缺乏天然的黄籽资源,且甘蓝型油菜粒色成因复杂,调控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仍不明确,限制了黄籽这一优良性状在油菜产业中的应用。白菜型油菜作为甘蓝型油菜的二倍体亲本之一,与其在遗传进化上密切相关。相对于甘蓝型油菜,其粒色遗传规律较简单,且种植广泛,遗传资源丰富。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拟南芥、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家族成员的比较鉴定分析,粒色关键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的黄、黑(褐)籽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的表达特征分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转录组及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等方面,明确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的差异机制,为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十字花科物种类黄酮途径基因成员的全基因组鉴定本研究对拟南芥、芸薹属作物及十字花科其它已测序物种中TT同源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17种十字花科植物中,针对21个类黄酮途径基因共检测到649个基因拷贝,且这些基因拷贝在所有物种中均能被检测到,但不同物种间的类黄酮途径基因之间存在差异,包括染色体间的重组和部分基因家族成员拷贝数的增加或缺失等现象。对每个类黄酮途径基因在17个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17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类黄酮途径基因也可大致分为分别与芸薹属(Brassica)和拟南芥属(Arabidopsis)进化关系较近的两类,表明芸薹属作物与拟南芥相比,其类黄酮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同源比对发现,甘蓝型油菜中A和C亚基因组的基因分别与白菜和甘蓝中的同源基因更相似,而白菜和甘蓝两者之间的差异则较大;与两个二倍体亲本相比,一些重要的转录因子或结构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粒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分析大量研究已证实类黄酮途径基因在种子粒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本课题组前期对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定位中,筛选得到若干重要候选基因,为探究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调控模式的差异,本研究利用不同来源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对各类黄酮途径基因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候选基因在不同粒色、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的表达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的整体差异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黄籽材料中部分类黄酮途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低于对应的黑籽材料,但在甘蓝型油菜黄籽材料中,尽管其表达量显着低于黑籽材料,但仍有一定量的表达。白菜中筛选得到的若干粒色主效基因在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间均表现为显着差异,而甘蓝型油菜中的大部分粒色主效候选基因在白菜型油菜黄、黑籽材料中表达差异不显着,表明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与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有一定的差异,且在甘蓝型油菜中,其粒色主效基因对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同源基因应具有调控作用。对粒色相关基因的不同成员的表达分析显示,来自于An和Cn亚基因组的同源基因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表达模式也有相似之处,推测C基因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导入,对A基因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表达会产生影响。3.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子中代谢组分差异对比分析本研究利用不同来源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品种,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进行LC/MS及色素含量测定分析,确定其中主要类黄酮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分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形成物质之间的差异。在甘蓝型油菜各品种间,检测到更多的单独存在于一个或两个品种中的物质,表明甘蓝型油菜各品种间类黄酮途径的差异大于白菜型油菜各品种之间的差异,由此推测类黄酮途径在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分化更大,而白菜型油菜中的类黄酮代谢途径在品种间更稳定。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共鉴定得到类黄酮类或含芥子酰基类物质35种,包括9种表儿茶素单体(Epicatechin)或多聚体,8种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衍生物,3种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衍生物,6种山奈酚(Kaempferol)及其衍生物,9种芥酸及含芥子酰基的代谢物。对这些类黄酮类物质和部分未知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归类,表儿茶素及由表儿茶素缩合形成的不同聚合态的原花青素多聚体,是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油菜间差异最显着的一类化合物,而其它类黄酮途径中间产物在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的变化动态各异,可能是由于鉴定出的类黄酮类物质种类较少,也可能由于各品种间遗传背景各异、粒色调控基因不同导致的。4.不同发育时期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种子转录组和粒色主效基因差异对比分析为了探究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对类黄酮途径调控方式的差异,本研究利用一个白菜型油菜分离群体,对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对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间种子中基因整体转录水平的差异,对二者粒色主效基因对类黄酮途径的调控机制进行初步预测。通过对白菜型油菜粒色基因的精细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到11个与黄籽沙逊粒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对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归纳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多位于A9染色体末端,而白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位点多定位于A9染色体中段。对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转录组测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最显着富集的下调代谢途径与本研究一致,为苯丙烷途径和类黄酮代谢途径,但显着富集的上调代谢通路在两个物种中不同,表明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粒色主效基因的功能差异。通过比较粒色主效基因较明确的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粒色基因的表达,发现在甘蓝型油菜中起主效调控作用的基因,其在白菜型油菜中的直系同源基因对白菜型油菜粒色的形成,无明显调控作用,表明这些粒色主效基因是在甘蓝型油菜物种形成之后新产生的粒色调控基因,其可能通过直接调控一些已发现的重要粒色调控基因(如TT1,TT8,TTG1等)或通过与其相互作用,来控制类黄酮代谢途径,进一步证实类黄酮途径在芸苔属作物中不断发生进化。综上,TT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代谢组及转录组分析的结果均进一步证明类黄酮代谢途径与油菜粒色形成的重要关系,原花色素是影响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差异的重要色素物质。与白菜型油菜黄籽材料相比,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沉默后,其类黄酮途径仍未被完全抑制,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粒色性状主基因+微效多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关;另外,Cn亚基因组的导入后,不但使An亚基因组中TT基因的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新导入的TT基因也参与了类黄酮代谢途径的调控,这些都可能是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机制比白菜型油菜复杂的原因。甘蓝型油菜中新发现的粒色主效基因,它们的同源基因在白菜型油菜中并不参与类黄酮途径的调控,而在甘蓝型油菜中,其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已知的重要TT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的合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1)

毛润锋,武龙龙[3](2019)在《天油10号白菜型油菜引种推广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植物油料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油菜种植面积逐年也在扩大。泾川县每年油菜种植面积达2 000 hm2以上,形成了荔堡问城、飞云阎崖头两个超千亩的种植村。天油10号白菜型冬油菜具有抗寒、耐旱、适应性广、抗病性强、易栽培管理等特点,已发展成泾川县冬油菜区主栽品种。本文通过多年的引种推广生产,摸索出了白菜型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供农民在生产中参考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陈风梅[4](2019)在《白菜型油菜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白菜型油菜测土配方与农户习惯施肥对比试验表明:其产量比习惯施肥的产量增产14. 8%,比对照的产量增产59. 5%,每666. 7m2纯收入比习惯施肥增43元。(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01期)

张强,赵艳艳,谭亚飞,常晓轲,姚秋菊[5](2019)在《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拓宽油菜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芸薹属物种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把黄籽沙逊的黄籽性状同芥蓝的优良特性相结合,本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Brassica. campestris var. Yellow Sarson Pain, 2n=AA=20)与芥蓝(Brassica albograbra, 2n=CC=18)开展了芸薹属种间杂交研究,在MS+6-BA 1.0 mg/L+NAA 0.1 mg/L+7%蔗糖+活性炭1.0 mg/L的培养基上,通过胚珠培养从授粉7 d的140个胚珠中得到6个远缘杂交胚发育而成的植株,其中1个自然加倍成为双二倍体,随后应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双二倍体种间杂种植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杂种植株生长势较强,形态属于中间类型;根尖染色体压片观察显示杂种植株具有父母本的染色体数量之和;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杂种植株包含了双亲的遗传信息,由此证明了所获杂种的真实性,这为最后自交分离获得黄籽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1期)

赵彩霞,唐琳,袁玉婷,王晋雄,李施蒙[6](2018)在《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孙璇[7](2018)在《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本研究所用材料为自然突变产生的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BY,该材料主要特点是整个生育期叶色黄绿,能够直接观察分辨,通过观察分析该突变体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方法发掘其育种价值,并初步探究油菜黄绿特殊叶色形成原因,为白菜型油菜育种提供遗传种质资源。研究发现:BY生育期、株高显着小于对照CK,可为矮杆、早熟品种选育提供备选基因。BY根茎所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K,BY籽粒所含硫苷极显着低于CK,能为低硫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BY有效分枝位,有效分枝数,20角粒数,千粒重极显着小于CK。BY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极显着低于CK,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CK;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BY净光合速率极显着低于CK。BY的Fo、Fv/Fm、Fv'/Fm'、QP、QN、ΦPSⅡ和ETR显着低于CK。BY组成基粒的类囊体数较少但排列整齐。初步说明BY产量性状较CK降低与叶绿体结构改变、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赵会彦,曲存民,尹能文,黄小虎,林英烨[8](2018)在《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代谢组分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籽是油菜品质育种的重要指示性状,与普通黑籽油菜相比,黄籽油菜具有含油量和蛋白含量高,纤维素和色素含量低等优点。不同油菜粒色的差异在于种皮色素含量和种类的不同,种皮色素包括原花色素、花色素、黑色素、类胡萝卜素等,主要为类黄酮代谢途径的产物。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3WAF,4WAF,5WAF,6WAF,7WAF,8WAF,WAF:weeks after flowering)中类黄酮组分进行提取和LC-MS(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并对类黄酮途径关键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通过比对公共数据库和前人研究结果,在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共鉴定得到27种类黄酮类物质,其中25种为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共有的物质,包括不同的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槲皮素的衍生物及原花青素聚合物,其中4种在文献中尚未报道。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独有的类黄酮途径产物分别仅1种,表明2种油菜中类黄酮途径的主要代谢产物无明显差异,类黄酮途径代谢通路的差异较小。除若干重要类黄酮代谢组份外,不同品种间不同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存在差异,表明不同材料间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调控模式有差异。对重要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证实了在不同材料间,尤其是甘蓝型油菜中,部分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黄籽材料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籽材料,证实了类黄酮途径与油菜粒色形成的密切关系。但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黄、黑籽油菜间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表达差异显着性存在不同。在白菜型油菜中,大部分基因表现为极显着差异,但在甘蓝型油菜中差异显着性较低,可能是甘蓝型油菜粒色难以稳定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蒋俊,张锦芳,李浩杰,崔成,柴靓[9](2018)在《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雅安黄油菜种皮特性与种子含油率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安黄油菜(Brassic chinensis L.)具有含油率高、黄籽率高的特点,且群体内遗传变异丰富,是一个宝贵的白菜型油菜地方种质资源。通过目测法和CR-410型色彩色差计测定种皮颜色LAB值,对雅安黄油菜种皮颜色进行分类和分级;通过测定雅安黄油菜种皮厚度和种子含油率,并结合种皮颜色分级,分析种皮颜色、厚度与种子含油率的关系。研究表明:(1)可分为黄、褐籽两种类型,且黄、褐籽单株数均呈正态分布;根据种皮颜色深浅和明亮度差异,可分为10个等级,等级越高种皮颜色越深,遗传变异丰富。(2)种皮颜色的色度学特征值与目测颜色等级极显着负相关,其中L值和B值与种皮颜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7**和-0.756**;建立了雅安黄油菜种皮颜色分级的回归方程Y=26.722-0.364L+0.152A-0.149B。(3)黄籽平均含油率46.65%,褐籽为43.54%,差异极显着,遗传稳定。黄、褐籽群体含油率变幅大,遗传变异丰富;在含油率39%~49%间黄、褐籽交叉分布,黄籽株数明显多于褐籽,但褐籽高含油率株的存在,预示着含油率不仅仅受种皮颜色决定。(4)种皮颜色等级与种子含油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72*。(5)种皮颜色等级与种皮厚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906**。(6)种子含油率与种皮厚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种皮厚度分组结果显示,雅安黄油菜种皮厚度多分布在35~45μm范围,含油率与种皮厚度分组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95*。通过对雅安黄油菜种皮相关特性及种子含油率的研究,对高黄籽率和高含油率油菜品种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张腾国,李瑶,刁志宏,史中飞,王娟[10](2018)在《白菜型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陇油6号’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RbohC、RbohF基因在不同组织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油菜RbohC、RbohF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成功克隆得到2个全长分别为3 050bp和2 995bp的油菜RbohC (GenBank登录号:XM_009134386)和RbohF (GenBank登录号:XM_009114548)基因序列。(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2 733bp和2 847bp,编码910和948个氨基酸,推测二者的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103kDa和108kDa,理论等电点分别为9.47和9.21;油菜RbohC、Rboh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萝卜等多种植物相应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这些序列高度保守并含有NADPH氧化酶的典型保守结构域,包括2个可以与Ca2+结合的EF手性模体结构、6个跨膜结构域、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AD焦磷酸结合结构域和C末端区域中的NADP核糖保守结合位点。(3)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在根、茎、叶和下胚轴中均表达,无组织特异性,但RbohC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RbohF基因在下胚轴中表达量最高。(4)低温、干旱、盐、ABA、H2O2处理都能够诱导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的表达,但抗寒性强的‘陇油6号’的RbohC和RbohF基因对胁迫的响应更敏感,且RbohC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RbohF基因。(5)用H2O2清除剂DMTU、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和IMD、MAPKK抑制剂U0126处理后,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的表达均较对照下降,说明U0126和DMTU对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在油菜适应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两基因的表达均受MAPK激酶信号途径的调节,并受到H2O2的反馈调节,而且抗寒性强的‘陇油6号’品种中RbohC和RbohF基因对H2O2和MAPK激酶信号途径的响应更敏感。(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白菜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黄籽油菜与普通黑籽油菜相比,具有油质清澈、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高、皮壳率低、饼粕饲用价值高等优点,因此受到育种家的重视。目前,世界上广泛种植的芸薹属油料作物栽培种中,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中均存在天然的黄籽资源,但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蓝型油菜中却缺乏天然的黄籽资源,且甘蓝型油菜粒色成因复杂,调控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仍不明确,限制了黄籽这一优良性状在油菜产业中的应用。白菜型油菜作为甘蓝型油菜的二倍体亲本之一,与其在遗传进化上密切相关。相对于甘蓝型油菜,其粒色遗传规律较简单,且种植广泛,遗传资源丰富。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拟南芥、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家族成员的比较鉴定分析,粒色关键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的黄、黑(褐)籽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的表达特征分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转录组及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等方面,明确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的差异机制,为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十字花科物种类黄酮途径基因成员的全基因组鉴定本研究对拟南芥、芸薹属作物及十字花科其它已测序物种中TT同源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17种十字花科植物中,针对21个类黄酮途径基因共检测到649个基因拷贝,且这些基因拷贝在所有物种中均能被检测到,但不同物种间的类黄酮途径基因之间存在差异,包括染色体间的重组和部分基因家族成员拷贝数的增加或缺失等现象。对每个类黄酮途径基因在17个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17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类黄酮途径基因也可大致分为分别与芸薹属(Brassica)和拟南芥属(Arabidopsis)进化关系较近的两类,表明芸薹属作物与拟南芥相比,其类黄酮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同源比对发现,甘蓝型油菜中A和C亚基因组的基因分别与白菜和甘蓝中的同源基因更相似,而白菜和甘蓝两者之间的差异则较大;与两个二倍体亲本相比,一些重要的转录因子或结构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粒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分析大量研究已证实类黄酮途径基因在种子粒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本课题组前期对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定位中,筛选得到若干重要候选基因,为探究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调控模式的差异,本研究利用不同来源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对各类黄酮途径基因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候选基因在不同粒色、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的表达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类黄酮途径基因的整体差异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黄籽材料中部分类黄酮途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低于对应的黑籽材料,但在甘蓝型油菜黄籽材料中,尽管其表达量显着低于黑籽材料,但仍有一定量的表达。白菜中筛选得到的若干粒色主效基因在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间均表现为显着差异,而甘蓝型油菜中的大部分粒色主效候选基因在白菜型油菜黄、黑籽材料中表达差异不显着,表明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与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有一定的差异,且在甘蓝型油菜中,其粒色主效基因对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同源基因应具有调控作用。对粒色相关基因的不同成员的表达分析显示,来自于An和Cn亚基因组的同源基因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表达模式也有相似之处,推测C基因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导入,对A基因组类黄酮途径基因的表达会产生影响。3.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子中代谢组分差异对比分析本研究利用不同来源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品种,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进行LC/MS及色素含量测定分析,确定其中主要类黄酮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分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形成物质之间的差异。在甘蓝型油菜各品种间,检测到更多的单独存在于一个或两个品种中的物质,表明甘蓝型油菜各品种间类黄酮途径的差异大于白菜型油菜各品种之间的差异,由此推测类黄酮途径在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分化更大,而白菜型油菜中的类黄酮代谢途径在品种间更稳定。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共鉴定得到类黄酮类或含芥子酰基类物质35种,包括9种表儿茶素单体(Epicatechin)或多聚体,8种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衍生物,3种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衍生物,6种山奈酚(Kaempferol)及其衍生物,9种芥酸及含芥子酰基的代谢物。对这些类黄酮类物质和部分未知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归类,表儿茶素及由表儿茶素缩合形成的不同聚合态的原花青素多聚体,是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油菜间差异最显着的一类化合物,而其它类黄酮途径中间产物在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的变化动态各异,可能是由于鉴定出的类黄酮类物质种类较少,也可能由于各品种间遗传背景各异、粒色调控基因不同导致的。4.不同发育时期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种子转录组和粒色主效基因差异对比分析为了探究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对类黄酮途径调控方式的差异,本研究利用一个白菜型油菜分离群体,对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对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黄、黑籽材料间种子中基因整体转录水平的差异,对二者粒色主效基因对类黄酮途径的调控机制进行初步预测。通过对白菜型油菜粒色基因的精细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到11个与黄籽沙逊粒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对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的归纳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多位于A9染色体末端,而白菜中的粒色主效基因位点多定位于A9染色体中段。对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转录组测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最显着富集的下调代谢途径与本研究一致,为苯丙烷途径和类黄酮代谢途径,但显着富集的上调代谢通路在两个物种中不同,表明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粒色主效基因的功能差异。通过比较粒色主效基因较明确的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中粒色基因的表达,发现在甘蓝型油菜中起主效调控作用的基因,其在白菜型油菜中的直系同源基因对白菜型油菜粒色的形成,无明显调控作用,表明这些粒色主效基因是在甘蓝型油菜物种形成之后新产生的粒色调控基因,其可能通过直接调控一些已发现的重要粒色调控基因(如TT1,TT8,TTG1等)或通过与其相互作用,来控制类黄酮代谢途径,进一步证实类黄酮途径在芸苔属作物中不断发生进化。综上,TT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代谢组及转录组分析的结果均进一步证明类黄酮代谢途径与油菜粒色形成的重要关系,原花色素是影响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差异的重要色素物质。与白菜型油菜黄籽材料相比,甘蓝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沉默后,其类黄酮途径仍未被完全抑制,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粒色性状主基因+微效多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关;另外,Cn亚基因组的导入后,不但使An亚基因组中TT基因的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新导入的TT基因也参与了类黄酮代谢途径的调控,这些都可能是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机制比白菜型油菜复杂的原因。甘蓝型油菜中新发现的粒色主效基因,它们的同源基因在白菜型油菜中并不参与类黄酮途径的调控,而在甘蓝型油菜中,其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已知的重要TT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的合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菜型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江建霞,李延莉,蒋美艳,张俊英,张秋丽.胚珠培养在白菜型油菜和芥蓝远缘杂交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9

[2].赵会彦.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粒色调控机制差异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19

[3].毛润锋,武龙龙.天油10号白菜型油菜引种推广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4].陈风梅.白菜型油菜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J].青海农技推广.2019

[5].张强,赵艳艳,谭亚飞,常晓轲,姚秋菊.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9

[6].赵彩霞,唐琳,袁玉婷,王晋雄,李施蒙.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8

[7].孙璇.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8].赵会彦,曲存民,尹能文,黄小虎,林英烨.不同来源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类黄酮代谢组分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9].蒋俊,张锦芳,李浩杰,崔成,柴靓.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雅安黄油菜种皮特性与种子含油率关系的初步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10].张腾国,李瑶,刁志宏,史中飞,王娟.白菜型油菜RbohC和RbohF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白菜型油菜突变体P12和野生型P17...引物2在部分白菜型油菜中的扩增效...65份贵州白菜型油菜RAPD标记多...引物BA 2073在部分白菜型油菜中的...西藏白菜型油菜演化分支树系图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关系聚类图

标签:;  ;  ;  ;  ;  ;  ;  

白菜型油菜论文_江建霞,李延莉,蒋美艳,张俊英,张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