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张彩萍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积极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着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灌输”式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着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去学、专注去学、兴致勃勃去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享受到自由愉悦的学习乐趣。在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启动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桃子”一课时,可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森林里住着小猴一家,猴爸爸和他的两个儿子。猴爸爸可疼爱他的两个宝贝了,经常带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给猴宝宝。有一天,猴爸爸采了8个水淋淋的桃子回家,猴宝宝可高兴了,两兄弟一会儿就分完了,猴哥哥分得了5个,猴弟弟分得了3个,这时,猴弟弟可不高兴了。小朋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呀?

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似的,有的说:“是因为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到的桃子个数不一样多。”有的说:“是因为猴弟弟分到的桃子比猴哥哥少,弟弟吃亏了。”还有的说:“他们这样分不公平。”教师问:“怎样分这8个桃子才公平呢?”学生1:“猴哥哥应该让弟弟多吃一点。”学生2:“不。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得的桃子应该一样多。”学生3:“对。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才是最公平的。”学生4:“那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呢?”学生陷入沉思。教师说:“让我们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想办法分一分吧。”……这个情景的创设,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了学生既喜欢又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求知欲,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摆动圆片,探究分法,小组交流结果,一切活动尽在自主的氛围中进行着。在班内讨论时,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边演示操作,边描述解说,表现得有条有理。

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景中自由的思考、操作、理解、发现、创新,课堂成了学生自主活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添加了奇好的精神养料,同时又把知识的教学与故事的魅力结合起来,使课堂形成了强大的互动亲和力,有效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能够学。新知识在自由、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应运而生了。

二、巧妙设计精致的教学细节,诱导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式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在教学中,什么内容适合学生合作,怎样合作是首要考虑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诱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例如在教学了用画勾的方法统计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播放1分钟录像(繁华的某超市门口,人流、车流,川流不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用画勾的方法统计出1分钟内经过该超市门口的卡车、面包车、小轿车的辆数。

师:(播完一遍后)统计完了吗?

生:没有。老师,能再放一遍吗?

师:可以。(重播后)记下了吗?

生1:车子开得实在太快了,还是没记完。

生2:一边要看录像,一边要画勾,来都来不及。

师:那怎么办呢?能想想办法吗?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商量起解决办法来。

很显然,让学生在片刻观察的基础上迅速统计出各种车子的辆数,是学生个体力所不能及的,这一环节的巧妙设计,使学生自然产生了合作的内需,并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三名组员分别记录一种车辆,一名组员仔细观察、汇报,组长负责中间协调、汇总。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各就各位。

生:老师,麻烦您再放一遍。

师:(播完第三遍后)现在可以汇报了吗?

生:(铿锵有力地)可以。

在统计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身心经历、感悟、体验。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他们不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统计任务,而且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本课中,细节的精心设计,有目的的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充足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基础上,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三、精心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学习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首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然后问: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充分地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地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小朋友交流,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有的发现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的特点,有的发现长针和短针是照顺时针方向走的,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然后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接着让学生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设置第二个问题: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小红和小明两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出示生活情景图)观察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红什么时候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认识,在这里教师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在教学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时。可以用屏幕出示两张图后,要学生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这使学生产生疑问:“怎么两个都一样?里面又有什么秘密?”他们同桌讨论后发现: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10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大约几时时,(出示课件后)问:两个钟面的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时间吗?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认读的方法,认识大约几时。教师适时小结,7时不到一点,7时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练习后总结: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大约几时。

本课中,教师精心设置了三大有效的教学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极大兴趣,启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进行新探究,与此同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小小的探究活动。在每个活动中,学生又完整地经历了进入问题情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努力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学生“学”的探究力度,激发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

标签:;  ;  ;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