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试析罗尔斯顿的“生命之流”论文

徐亮:试析罗尔斯顿的“生命之流”论文

试析罗尔斯顿的“生命之流”

徐 亮

(广州大学 松田学院,广州 增城 511370)

摘 要:罗尔斯顿的名著《哲学走向荒野》中的第四章论述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生命之流综合有机自然与无机自然,深刻地阐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把时间上的实在与潜在和空间上的人类与自然视为完整的一体。罗尔斯顿从群体中看待个体,将整个自然体系视为一个生命之流。

关键词: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生命之流;个体;整体

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所阐述的生态哲学核心观点有两点:一是所有的自然物皆有其内在价值,这种价值脱离人类的主体利益和情感关怀而自为地存在着;二是人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在总体上是一个生命的长河,“在自然力量的推动下永恒地流动”[1]95。第一点肯定了自然的价值,是其生态哲学立论根基;而第二点则从整体上看待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系统的发展状态,用诗一般的词汇来形容,形象鲜明,这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极其深刻的地方,有着极大的独创性。本文试就此进行论述。

一、生命之流的意涵

生命之流,是说所有的生命在非生命的环境中交织在一起,在自然力量的推动下永无止息地向前流动,如同河流那样。这种对自然系统的形象阐述格外清晰明了,而“流”这一比喻意象,既具连续性,又具包容性。连续性在于其“永无止息地向前流动”[1]95,而包容性在于其“诸多难以处理的、相互矛盾的观点可以全部容纳到其中”[1]96。如生物学与伦理学,自然与文化,主体与对象,过去、现在与未来,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等等,都可以借助这一生命之流的比喻,在认知上形成完美的统一。这不仅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在空间上的统一性和不可分性,还使我们觉醒到人与生态系统发展历史的绵延性,进而将视觉提升到宏观的总体的角度。

这样引入的生命之流,便打破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界限。生命不仅指向个体人类生命,因而应给予道德关怀,而且可以用来形容集体人类生命,因而同样应给予道德关怀。“流”的概念整合了个体与集体的区分,是集合性的概念,遵从集体主义观点,矫正了个人主义的伦理学短视的缺陷。“流”不是与个性相对的共性的东西。共性是通过每一个个体而存在,而在“流”这里,每一个个体都与其它个体连成一串,结成时间和空间绵延不断的整体,整体性地向前流动,“流”就是整体,就是对整体的一种描述性语言。

系统功能设计需要考虑影响建设项目的各种因素,建立评估因素体系库,通过叠加和集成整合与空间规划有关的专题地理空间数据、经济社会数据,以及涉及空间位置的各类专项规划数据,对模型库中的评估因子进行科学分析评价。针对不同项目采用相应的因子评估体系,在满足多规合一的限制条件下,生成候选地块图斑对比方案,并分析和评估建设项目拟占地范围内及周边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制约或者有利因素。通过输出建设项目合理合规性分析报告和项目选址方案对比报告共享各规划部门进行预审,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冲突,促进项目的快速落地,为建设项目最终落地提供科学、合理、智能化的保障。具体的流程如图2。

二、生命之流的时间

罗尔斯顿是从实在与潜在、现在的与历史的、是与应该等三方面关系来论述生命之流的时间性特性的。“流”是一种绵延,一种连续不断,一端是历史上的无数年,已过去,一端是未来的无数年,尚未到来,从过去不断地流向未来。

罗尔斯顿提出实在与潜在这一对概念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人类遥远的未来是难以设想的,因而对这种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很难负起什么责任,道德义务的延伸往往仅限于两三代之间,在当代和未来之间进行道德选择时会发生“模糊不清”的问题。而当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流”,这些模糊性就消失了。在“流”中,一切未来都在“现在”中处于潜在状态,现在是未来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就是未来,未来就是现在,两者统一于“流”中。在这里,遥远的未来就不再是虚无缥缈而难以捉摸的,而是清晰可把握的。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当下的实在时,也是在面对和处理潜在。罗尔斯顿在定义作为实在的个体生命上面,区分了利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伦理学。“一个自我,就是在一段时间上持续地存在,经历由生到死的整个过程。”[1]97-98这是利己主义的观点。而在集体主义伦理学看来,每一个生命时点都是这个“流”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生命“淹没在整个生命的脉动之中”[1]98,“我们和子孙后代享有一个共同的生命”[1]98。生命流过这一代,繁衍后代,传递文化,保持“流”的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种“流”的运动是靠内在的意动力而生发的,“透过我们”而又“流向未来”,实在与潜在就是这样统一起来的。

生命之流在空间上彼此交织,融合不分,罗尔斯顿是从自我与他人、人类与自然这两方面关系来论述生命之流的空间性特性的。

治水兴水政策有效落实。各级财政部门每季度按土地出让净收益10%的比例计提资金,2013年前10个月全省共计提18.7亿元。以省政府令颁布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细则,全省每年可筹集水利建设基金30亿元。共安排省预算内水利基础建设投资计划1.98亿元,落实省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及水利规费资金25亿元。

在“自我与他人”这一节里,罗尔斯顿批判了利己主义者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罗尔斯顿认为,“我”与“他”或“她”并非“总是存在竞争与冲突”[1]100,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往往是一体的,利他主义者将自我延伸至亲近之人,“道德的成熟”就在于认识到大家利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充溢着“亲近感觉”,“自我就沉浸在一种共同生活之中了”[1]100。自我意识到自我是整体中的自我,这有利于“繁衍的需要”。但目前由于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影响力在空间上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并且在时间上伸展到无数代之后,这样,伦理学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依靠伦理学,我们进一步扩展所关怀的范围,提高道德关怀能力。罗尔斯顿还对利己主义观点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集体主义的利己主义”[1]101概念,反驳把集体看作是虚幻的,因为个人的成功和满足需要在集体中才能取得,脱离集体的“自我更接近于虚幻”[1]101。“自我是生命之‘流’有机的一部分,但又是暂时地体现着这个‘流’。”[1]102真正的爱的情感使我们自身投射于后代,并关心生命终结之后的世界。

三、生命之流的空间

在“现在的与历史的”一节里,罗尔斯顿认为,如果用时间来计量生命之河,我们获得的只是“线性算法”,显示出“自然长度”,而过滤掉了生命长河丰富的“信息之流”,忽略了生命之河越往下“越汹涌”的事实,即文化的增长和留存。现在的一切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沉淀了过去无数的记忆,由过去孕育而来。所以现在的我们,既要珍视所拥有的一切,又要有责任将一切传承下去。罗尔斯顿运用交响乐这一比喻,每一段旋律的意义在于其能被当下欣赏和引出下一段旋律,说明生命之流每一个环节的意义。又运用戏剧来说明结果的不确定性。然而,生命之流未来会如何,作为“演员”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表演出来”[1]108,“这种责任不仅不会破坏我们当下的完整性,相反,我们当下的完整性正是以这种责任来确立的”[1]108。因此,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三个东西,只是一个“流”,“将过去属性经过现在而传递至未来”[1]109。任何一个现在都承接着过去,并且走向未来。而认为过去已死去、未来还不存在的,其实也失去了现在,真正在现在中迷失了自我,不能真正明白当下的意义。一个民族若有这种远见,就会知道生态的真正意义,并且做出最明智的政策选择。

在“是与应该”这一节里,罗尔斯顿讨论了生命的实然性与应然性。虽然现在的一切并非全部合理,但我们应“忠于我们的上游与我们下游的事物”[1]110。努力保存,负责任地引导,以使人类“安全地走下去”[1]110。罗尔斯顿在这里批判了印度佛教徒和近来的虚无主义者对生命的悲剧性认识。罗尔斯顿认为,生命虽有痛苦,但痛苦不是生命的全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痛苦让生命得以走向成熟,让生命具有意义。“大多数都把现世的生命看作是一种恩赐。”[1]111,“真正的悲剧和最大的荒谬不是我们的存在,而是我们有可能失去了传递生命的机会。”[1]111但在荒野中,每一个生命体生存需要采取竞争的方式,那么整体生命之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竞争求生存,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但不能断定其是道德的,只是对于生命的继续有其必要性。同时,现在应由我们的自由意志对自我利益加以控制和制约,“保证早已开始的生命进程的连续性”[1]112。但我们要使这种伦理充分发挥,就必须足够压制自我利益的过度膨胀。

在“人类的与自然的”一节,罗尔斯顿认为:人与土地、空气、水、森林、草地、海洋、植物和动物是融汇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这一整体内各部分相互依赖,不断循环运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生命之河会将人与自然的界限冲刷得模糊起来”[1]103。生命形式需要与环境之间保持自动平衡,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在自动平衡中实现持续进化和发展,未来人类也应该使平衡的自然过程持续下去。基因的载体是种群性的,每一个单个的基因都是公共基因库的一个体现。“自然选择是通过对这样的基因世系的加工和整理,使整个基因库更适合于生存。”[1]105生命之流构建和繁衍出有条不紊的有机结构,将这种构建的密码信息传递下去,并且越来越具有智慧,越来越复杂,最终产生了文化的遗传机制。文化这一全新的遗传机制出现,意义重大,表明这种遗传信息流开始具有智性。

再次,把握分寸,宽严有度。我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他谈心,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鼓励帮助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真是喜欢他的。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

四、余论

综上所述,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观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整体的、宏观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系统,将人与自然连为一体,在自然中考察人类,谈论个体时不离整体,述及部分时必定涉及全局。其生态理论对传统的哲学观有着极大的革新,许多观点都是创见,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An Analysis of Rolston’s “Stream of Life”

XU Liang

(Sontan College, Guangzhou University, Zengcheng 511370, Guangdong)

Abstract: Chapter IV of Rolston’s masterpiece Philosophy Towards the Wilderness deals with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ife. It integrates organic nature and inorganic nature with the flow of life, profound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organic matter and organic matter in time and space, and considers the reality and potential of time and the human and nature of space as a whole. Rolston sees individuals in groups and the whole natural system as a stream of life.

Key words: Rolston; ecological philosophy; flow of life; individual; whole

收稿日期:2018-11-21

作者简介:徐亮(1984- ),男,湖北大悟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思想史、物理学史、物理哲学。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1.22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9)01-0120-03

标签:;  ;  ;  ;  ;  ;  ;  ;  ;  ;  ;  ;  

徐亮:试析罗尔斯顿的“生命之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