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圈定殖论文_李友国,周俊初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圈定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瘤菌,水稻,紫云英,中华,菌根,基因,标记。

根圈定殖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国,周俊初[1](2004)在《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根圈定殖与结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盆栽系统中 ,研究了大豆种子的表面初始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 3个接种量对应的早期根圈定殖动态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但随着宿主植物根系的生长其差异逐渐减小 ,整个定殖动态曲线的变化和定殖密度趋向一致 ,并且发现 3个不同的初始接种量对HN0 1DL在大豆黑农 33根系上的结瘤数量和占瘤率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胡小加,刘胜毅,Daniel,Roberts[2](2002)在《产碱假单胞菌在油菜根圈定殖的动态和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acZ基因标记技术和常规方法跟踪产碱假单胞菌A9(LacZ)在缩影系统油菜根圈的定殖情况。A9(LacZ)在油菜不同根段部位的定殖密度,表现从上到下逐渐递减的现象,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根段8cm以外的根区几乎检测不到接种菌。在油菜播种后3d,定殖密度可达最高水平(7.6×105个/g),然后急速下降,30d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1.1×102个/g)。(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张晓霞,王平,胡正嘉,冯新梅[3](2001)在《对水稻有促生作用的紫云英根瘤菌的筛选及其根圈定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无菌砂管培养法,从230株紫云英根瘤菌中筛选出9株对水稻“汕优63”有一定促生作用的菌株,其编号分别为JS3A18-3、JX1Al0-1、ZJ11A6-2、HN6A4-1、JS7A5-1、HN10A8-1、S14、S23、S4。采用上述菌株及本室先期分离的高效固氮紫云英根瘤菌JS5A16在无菌土杯栽条件下接种水稻,除S4、S23、(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期刊2001-08-01)

张为[4](2001)在《紫云英根瘤菌JS5A16L及AM真菌Glomus mosseae在紫云英—水稻轮作过程中根圈定殖动态和促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了的紫云英根瘤菌JS5A16L接种到曾有多年紫云英和水稻轮作历史的稻田中,在紫云英和水稻轮作条件下,研究其在紫云英和水稻根部的存活能力及定殖密度的变化。通过检测JS5A16L在根内、根表及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密度发现:在整个紫云英生长期内,JS5A16L在紫云英根际、根表的定殖都较为稳定,分别维持在10~4、10~5cfu/g数量级;在紫云英翻耕后,在稻田淹水期间,JS5A16L在田间生长的水稻根部的定殖密度则只有10~2cfu/g。当水稻生长到60天左右时,已能在水稻根内检测到JS5A16L。比较未接种和接种了JS5A16L的水稻的生长情况,接种了的没有显着生长优势。此外,在紫云英翻耕前,紫云英根圈对JS5A16L、芽胞杆菌、放线菌、霉菌、好气性细菌、假单胞菌均表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水稻分蘖期和结实期,水稻根圈则对JS5A16L、放线菌、霉菌、好气性细菌等均表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芽胞菌杆菌作用不明显,对假单胞菌则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设置单接种JS5A16L和丛枝状菌根真菌Gl.mosseae及其双接种和不接种对照四个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JS5A16L和菌根真菌Gl.mosseae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及二者在紫云英和水稻根部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双接种能明显促进JS5A16L在紫云英上的结瘤和Gl.mosseae对紫云英的感染、提高JS5A16L和Gl.mosseae在水稻根际土壤中、根表和根内的定殖;而且,能在不同的显着水平上促进紫云英和水稻的株高、鲜重,但对水稻分蘖数和产量的促进效果不显着。 在旱育和淹水两种盆栽条件下,通过水稻幼苗根部接种孢子,比较Gl.mosseae对水稻根系的感染能力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在旱育条件下,水稻生长到20天时,接种处理的水稻根系菌根感染率达30%,其时,丛枝正在根内细胞中形成,并能观察到少量菌丝顶端正在膨大形成泡囊;40天左右时,感染率已达到50%,40天后基本稳定在45%左右。在淹水盆栽中,Gl.mosseae的孢子不能感染水稻根系。在水稻生长20~40天内,接种Gl.mosseae处理的旱育秧在株高、叶色、茎的粗细程度上均优于其它处理的;但在40天后,淹水对照处理中的水稻生长情况优于旱育接种Gl.mosseae处理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1-05-01)

李友国,周俊初[5](2000)在《导入额外拷贝nifA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NL根圈定殖与竞争结瘤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导入额外拷贝的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nifA基因对受体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HN0 1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和竞争结瘤的影响。将HN0 1分别与带有标记基因luxAB的参照菌株HN0 1L和带有nifA基因和标记基因luxAB的重组菌株HN0 1NL按照 1∶1等量比例接种于大豆黑龙 3 3种子表面 ,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研究其定殖动态。每一供试菌株在根圈中的比例依次于播种后第 3天、第 7天、第 1 0天、第 1 2天、第 1 4天、第 1 6天、第 2 1天和第 3 6天进行测定 ,占瘤率在播种后第 4 0天进行比较测定。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导入了额外拷贝nifA基因的重组菌HN0 1NL与受体菌HN0 1和参照菌HN0 1L相比较 ,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均表现出显着增强的大豆根圈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王平,胡正嘉,李阜棣[6](2000)在《土壤因子对发光酶基因标记的荧光假单胞菌X16L2在小麦根圈定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发光酶基因 (luxAB)标记检测技术研究了根盒土壤微宇宙 (microcosm)中土壤灭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类型对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nmonasfluorescens,简称Pf)Xl6L2在小麦根圈定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灭菌土壤中Pf·Xl6L2在小麦根圈的定殖水平较不灭菌土壤中的高。土壤类型对Pf·Xl6L2的定殖水平有较大影响 ,在黄棕壤中的定殖水平显着高于灰潮土中的。土壤含水量对定殖情况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 ,当土壤含水量为 50 %田间持水量 (Fieldcontents,简称FC)时 ,在黄棕壤中 ,Pf·Xl6L2主要定殖在种子下方 4cm以内的根段上 ,但仍可散布至 8cm处 ,而在灰潮土中 ,Pf·Xl6L2只能散布至种子下方 4cm以内 ;在黄棕壤中 ,土壤含水量为 60 %FC和 75%FC时 ,Pf·Xl6L2的定殖水平显着高于在 50 %FC条件下的 ,不但能散布至种子下方 8cm处 ,而且定殖水平可达 3 0× 1 0 2 cfu·g- 1 根 ,在灰潮土中 ,不同土壤含水量之间Pf·Xl6L2的定殖水平差异不大 ,但Pf·Xl6L2的散布范围不一 ,在 60 %FC和75%FC条件下 ,Pf·Xl6L2可散布至种子下方 8cm处 ,而在 50 %FC下则不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李友国[7](2000)在《高效固氮重组大豆根瘤菌株的构建及其根圈定殖微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来自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经pIJ2925克隆到广宿主、稳定性质粒载体pTR102上,获得诱导型表达的重组质粒pHN202。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基因(luxAB)作分子标记,以pTR102为基础构建成带有dctABD和luxAB的重组质粒pHN205。再以pLAFR3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207,其上携带有dctABD基因、来自pTR102的parCBA/DE基因和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将来自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共生固氮正调节基因nifA克隆到载体pTR102上构建成带有标记基因luxAB的重组质粒pHN306。进一步将dctABD基因和nifA基因同时克隆于一个稳定性质粒载体pTR102上,构建成带有发光酶基因标记的重组质粒pHN307。 再将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HN205、pHN207、pHN306和pHN307经二亲本或叁亲本接合转移分别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N01、GR3和YC4及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TA11和CB1809,获得一系列转基因重组大豆根瘤菌。在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转基因重组根瘤菌与出发菌和参照菌的结瘤与共生固氮效率。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重组根瘤菌HN01(pHN205)和GR3(pHN205)分别在大豆宁镇一号和川早一号上能显着提高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和总氮量,YC4(pHN205)在大豆黑龙33上能同时显着提高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总氮量和根瘤鲜重。(2)重组质粒pHN207的导入可显着提高TA11和CB1809在大豆黑龙33、宁镇一号和渝豆一号上的共生固氮能力,使结瘤植物的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和总氮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提高。(3)HN01(pHN306)和GR3(pHN306)分别在大豆渝豆一号和黑龙33上能显着提高瘤数、瘤重、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和总氮量。YC4(pHN306)在大豆渝豆一号上能显着提高瘤数、瘤重和总氮量,对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也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TA11(pHN306)与大豆黑龙33共生时也能显着提高其结瘤植株地上部分干重和总氮量。(4)重组质粒pHN307导入受体大豆根瘤菌后,对于重组根瘤菌的结瘤和固氮效应的促进作用表现不一。(5)导入dctABD基因的重组根瘤菌在小区田间试验条件下,与宁镇一号或黑龙33共生时其小区产量显着高于出发菌和施氮肥对照组。 盆栽研究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dctABD的导入可显着提高受体菌的固氮效率,nifA的导入主要影响重组根瘤菌的结瘤能力,导入额外拷贝dctABD、nifA或同时导入dctABD和nifA对结瘤和共生固氮效率的促进作用与受体根瘤菌和大豆品种等因素有关。 以luxAB为报告基因进行了转移接合子中外源重组质粒稳定性的探究,结果表明:pHN205、pHN207、pHN306和pHN307可在供试大豆根瘤菌中稳定遗传。同时还发现parCBA/DE基因的引入明显提高pLAFR3在TA11和CB1809中的稳定性。 两株代表性重组大豆根瘤菌HN01DL和TA113QD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发现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缩影中供试根瘤菌的存活动态之间有显着差异,说明了在未灭菌土中存在来自生物因素的干扰并影响了引入根瘤菌的生长、繁殖和存活。华中农业大学20加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供试菌株在根盒一土壤缩影中的定殖动态和结瘤研究结果表明:HN0lDL所形成的发光根瘤主要集中在种子下方A区段(O一4cm)范围内,并与在此根段部位定殖的根瘤菌群体密度一直很高密切相关,初步说明根瘤菌的根圈定殖动态和定殖水平对其结瘤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发现在此区段的主根瘤发光比例高达9叽以上,显着大于此区根段的侧根瘤发光比例,从而说明种子表面的接种根瘤菌主要是沿着主根的伸长而向下扩散定殖。 两个供试重组根瘤菌恻OIDL和TAll3QD在非灭菌土壤盆栽缩影中的根圈定殖动态显然不同于在灭菌土盆栽缩影中,表现为“先降后升”趋势,但二者之间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基本相同。初步观察到根瘤菌的生长速度与其在根圈的定殖动态和水平相关。 无论在灭菌土或在非灭菌土盆栽缩影中,两个供试重组根瘤菌HN01DL和TAI 13QD在四种供试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宿主植物上的结瘤和共生效应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尽管这种差异并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但本实验结果支持根瘤菌在植物根圈的群体定殖水平和动态特征与其结瘤数量和竞争能力直接正相关。 在灭菌土盆栽缩影中,叁种不同的初始接种量对HNO IDL的结瘤数量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在非灭菌土盆栽缩影中,叁种不同的初始接种量对刚OIDL在宿主植物根上的结瘤数量和占瘤率也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宿主植物似乎表现出对其根圈中根瘤菌定殖密度有较大的自主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导入额外拷贝的n州能够显着提高受体根瘤菌HN01在根圈定殖竞争的适应性和占瘤率,HNO INL在根圈中的群体定殖水平高于出发菌和参比菌。并且观察到根圈定殖的动态与水平和其占瘤率呈正向关系,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接种的重组根瘤菌能否成功地在根部定殖及其动态是竞争结瘤的重要基础。根瘤菌的根圈定殖密度与占瘤率表现出一种正向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消除了共生质粒的费氏中华根瘤菌(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0-05-20)

王平,王勤,冯新梅[8](1999)在《华癸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根圈定殖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报道了华癸根瘤菌在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4种非豆科作物根圈的定殖能力。分别通过盆栽试验并采用外源标记基因(luxAB和gusA)特异性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华癸根瘤菌不但可以在这4种非豆科植物根圈定殖,而且还能进入根内,其数量可达103个/g以上。接种华癸根瘤菌对油菜和棉花根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并能显着促进水稻的生长,为扩大华癸根瘤菌的应用范围展示了诱人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根圈定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LacZ基因标记技术和常规方法跟踪产碱假单胞菌A9(LacZ)在缩影系统油菜根圈的定殖情况。A9(LacZ)在油菜不同根段部位的定殖密度,表现从上到下逐渐递减的现象,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根段8cm以外的根区几乎检测不到接种菌。在油菜播种后3d,定殖密度可达最高水平(7.6×105个/g),然后急速下降,30d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1.1×102个/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圈定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友国,周俊初.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根圈定殖与结瘤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

[2].胡小加,刘胜毅,Daniel,Roberts.产碱假单胞菌在油菜根圈定殖的动态和分布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

[3].张晓霞,王平,胡正嘉,冯新梅.对水稻有促生作用的紫云英根瘤菌的筛选及其根圈定殖研究[C].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1

[4].张为.紫云英根瘤菌JS5A16L及AM真菌Glomusmosseae在紫云英—水稻轮作过程中根圈定殖动态和促生作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5].李友国,周俊初.导入额外拷贝nifA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NL根圈定殖与竞争结瘤的影响(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

[6].王平,胡正嘉,李阜棣.土壤因子对发光酶基因标记的荧光假单胞菌X16L2在小麦根圈定殖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0

[7].李友国.高效固氮重组大豆根瘤菌株的构建及其根圈定殖微生态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

[8].王平,王勤,冯新梅.华癸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根圈定殖能力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HN 01和HN 01L等量混合接种供试菌定殖...等量混合接种时供试菌的定殖动态标记根瘤菌HN01创在回收平板上菌株JS5A16G在水稻生长初期根圈定转移接合子HN01印HNZOS)第8次小麦各生长期地上部分含氮量及干重

标签:;  ;  ;  ;  ;  ;  ;  

根圈定殖论文_李友国,周俊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