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华
(上海新华医院监护室上海崇明20215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黄疸180例,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实施间歇蓝光照射,对照组实施持续蓝光照射,在此基础上均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能获得显著疗效,但间歇性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蓝光照射。
【关键词】新生儿光疗;不良反应;间隙;持续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及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肝脏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排泄胆汁不足,胆红素肠肝循环重吸收多所致的一过性血胆红素增高。也可能是某种病理因素,如感染,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新生儿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梗阻、地中海贫血及RBC形态异常等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达80%;足月儿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0.5%,早产儿为25.3%[1]。对较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如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我科采用不同时间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进行比较,间歇光疗取得满意疗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黄疸180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面目和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入院血清总胆红素均大于255mol/L,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1~40d,平均(8.9±3.2)d;其中ABO溶血8例。对照组患儿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为1~40d,平均(8.5±2.9)d;足月儿66例,早产儿20例,过期产儿4例;其中ABO溶血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应用茵栀黄口服,给予双歧杆菌口服,补液及纠正酸中毒,ABO溶血贫血严重的根据情况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输血,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实施间隙蓝光照射,对照组患儿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两组患儿入院时黄疸高峰期首次首先检查血间接胆红素,而后在48h后复查总胆红素和血清间接胆红素。观察组间隙照射:照射8h,停4h;对照组持续蓝光照射:照射12h,停6h。两组患儿疗程为3~7d。治疗过程中每天采用胆红素测定仪检查胆红素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染情况、腹泻、皮疹等情况,做好记录。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2]。患儿面目和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消退、其他伴随症状小、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为痊愈;患儿面目和全身黄染部分消退,伴随其他症状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但没有降低到正常水平为有效;患儿黄染没有消退,伴随症状存在,胆红素没有明显下降为无效。
2结果
2.1两组患儿蓝光照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光疗的机制是使胆红素吸收特定波段光,使未结合胆红素在蓝光的作用下成为水溶性异构体,迅速通过胆汁至肠道及尿排出体外,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光疗效果好,安全,方法简便,基本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极少数可出现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如发热、皮疹、腹泻、紫外线灼伤、核黄素缺乏、氧化应激反应、青铜症及低血钙等,由于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方便、见效快、疗效好等特点,目前已普遍作为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首选方法。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能获得显著疗效,但间歇性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蓝光照射。
作者简介:
周利华,女(1974.5),本科,主管护师,上海新华医院(崇明)。
参考文献
[1]金汉珍,罗得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
[2]马加宏,陈凯.临床新生儿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