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本权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权能,人格权,环境,公权力,审判权,义务,权利。
基本权能论文文献综述
林秉贤,吕静淑[1](2015)在《华人社会文化脉络对不孕症妇女之影响及其因应行为——建构社会工作处置增强权能取向之基本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婚姻的主要功能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继承家业。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虽经西方个人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的洗礼,带来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婚姻家庭观的变迁,然而生子仍是现代社会中对已婚妇女的一个普遍期待。在华人社会的文化脉络中,不孕不只是一个医疗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家庭问题,涉及女性个人取向的自我、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社会取向自我所产生的个人内在冲突与人际冲突。在华人文化下的不孕妇女的调适历程,伴随无形文化脉络而来的压力、社会标签,以及个人面对不孕症的因应历程,交互建构而习得的无助感。存在于丧失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扮演认同的危机。本文采取增强权能取向此一早期美国针对黑人妇女缺权以及习得无助感而发展出来的社会工作处置观点,置于华人社会脉络对于不孕症妇女所产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文化脉络的问题检视框架建构之必要性,并以增权观点取代医疗病理观点,提出个人增权与社会增权的基本处置方针。(本文来源于《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期刊2015年Z1期)
付淑娥[2](2015)在《环境人格权基本权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人格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其基本权能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文章通过对权能基本内涵的界定,人格权基本权能不同观点的梳理,认为环境人格权应当具有享用权能、处分权能和请求权能。文章还认为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规定人格权请求权,这是环境人格权的主要救济方式,它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恢复原状。(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21期)
何锦前[3](2012)在《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权能范畴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研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人们对其权能范畴的认识更是不足。在总结人权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可以划分为文化选择权、文化创造权、文化参与权、文化收益权和文化共享权等权能要素。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相关分析,可以根据权能范畴理论进行更好地修正和调整。(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2年04期)
韩成军[4](2011)在《民行检察权能配置的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民行检察权能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科学把握民行检察权能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行检察权属于司法监督权,不属于权力分立和制衡的范畴,其基本内容是监督审判机关或审判人员全面落实当事人的公平审判权。民行检察权能应当以实现和保障当事人的公平审判权为根据,科学配置民行检察基本权能和拓展权能。(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菅从进[5](2008)在《论基本权利的受益权能及其主要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基本权利的受益权能,随着国家对社会积极保障的增加而凸显。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社会权、政治参与权等以受益权能为主的权利之确认,不仅应课与国家公权主体以这些权利作为客观法所要求的积极保护义务,更应课与国家以这些权利作为真正的权利所要求的积极给付义务。这要求,在基本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宪法确认以受益权能为主的基本权利的条款,应尽量明确具体,在课以国家立法机关积极保护义务的同时,也尽量课以明确的积极给付义务。惟有如此,公民权利针对国家公权主体的受益权能才能得到根本的确认和保障。(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10期)
菅从进[6](2008)在《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能及其主要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利的防御权能是指权利主体应享有的一种要求其他人承担不得侵害其权利的不作为义务的能力。它是权利的基础性权能之一。唯物史观的国家学说,更深刻昭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防御权能应主要指向国家公权力的立宪主义精神。我国传统宪法理论否定基本权利应主要防御国家公权力,是典型的理论误区。(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覃远春[7](2006)在《债权基本权能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债权正常态势下依本旨实现时的实行权能、在存在危险和不能全面实现时的保全和救济权能及将债权作整体考虑时的处分权能,是最能体现债权性质的基本权能。债权会出现权能扩张、限制和缺省,基此债权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别,债法体系应在权能统一基础上构建。实行权能含请求、受领和保有权能,保有在探索所有权来源上是债的权能,否认受领是债权权能的区分模式使债权无法实现利益转化,财产流转秩序将不再依据债权法权形式转而倚重物权行为。保全权能体现为撤销或代位权能,在围绕债务人财产存在一定比例关系下得实施保全,实施救济权能时请求权由原生性转化为救济性,实现与债权依本旨实现带来的利益不同的交换价值需借助处分权能。(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06年05期)
吴国舫[8](2002)在《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是国际国内矛盾冲突和孙中山本人文化素养相结合的产物 ,是为解决本国政治权威危机 ,创建驾驭欧美之上的新型良善政制而创造出来的。该学理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与基石 ,其基本内涵包括 :权能分治、人民有权、政府万能、以权驭能和九权平衡四项原则 ,全方位体现了中西政治文化共同尊崇的宪法基本精神———和谐。(本文来源于《荆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杜群[9](2002)在《论环境权益及其基本权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权益理论是环境法基本理论之一,发展该理论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环境权益,其客体包括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与环境相关的物、行为和活动,环境(景观)舒适性和精神美感性;环境权益的分类,按主体不同分为人类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和公民环境权;环境权益具有叁项基本环境权能,即环境的资源权、环境的人格权和环境的精神美感权。(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期刊2002年05期)
孙鑫[10](1991)在《我国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兼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探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首先对我国土地所有制必须有明确的认识。这是因为: 1、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度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对土地所有制认识上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探讨无异于“求小同而存大异”,难以深入下去;(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1991年02期)
基本权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人格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其基本权能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文章通过对权能基本内涵的界定,人格权基本权能不同观点的梳理,认为环境人格权应当具有享用权能、处分权能和请求权能。文章还认为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规定人格权请求权,这是环境人格权的主要救济方式,它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恢复原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本权能论文参考文献
[1].林秉贤,吕静淑.华人社会文化脉络对不孕症妇女之影响及其因应行为——建构社会工作处置增强权能取向之基本策略[J].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2015
[2].付淑娥.环境人格权基本权能研究[J].人民论坛.2015
[3].何锦前.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权能范畴解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
[4].韩成军.民行检察权能配置的基本问题[J].法学杂志.2011
[5].菅从进.论基本权利的受益权能及其主要指向[J].广西社会科学.2008
[6].菅从进.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能及其主要指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覃远春.债权基本权能略论[J].河北法学.2006
[8].吴国舫.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初探[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9].杜群.论环境权益及其基本权能[J].环境保护.2002
[10].孙鑫.我国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兼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J].青海社会科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