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
荒漠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金月,崔利剑,王刚,范冰,武海明[1](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典型荒漠区和极旱荒漠区中14个优势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依据显着性分析将植物群落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柽柳群落和合头藜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3.62 g/kg),Ⅱ级为盐爪爪群落、黄沙蒿群落和星毛短舌菊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2.38 g/kg),Ⅲ级为珍珠群落和绵刺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1.66g/kg),Ⅳ级为白沙蒿群落、泡泡刺群落、梭梭群落、红砂群落、白刺群落、膜果麻黄群落和刺旋花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1.00 g/kg);在垂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层深度间呈曲线形相关或直线形相关,且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萌萌[2](2019)在《微藻-生物炭联合固沙及其对荒漠土壤的改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今全世界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km~2,有100多个国家受荒漠化问题困扰,10亿人口受荒漠化直接威胁。为应对荒漠化问题,全世界提出了许多固沙、改沙的技术与方法,由工程固沙、化学固沙、生物固沙向联合多种方法固沙转变,从单纯固定沙漠的诉求转变为改善荒漠生态环境的愿景。本研究在荒漠微藻结皮固沙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了生物炭作为荒漠土壤肥料和保水材料。首先对实验藻种—具鞘微鞘藻进行恢复、扩大培养,其次分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确定两种实验生物炭—400℃,6 h谷壳生物炭和400℃,6 h锯末生物炭。本研究共设置1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2个平行样。以400 g荒漠沙土为基底,14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处理、仅施入谷壳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仅施入锯末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仅施入50 mL叶绿素a含量为20 mg/L微藻溶液的处理、微藻联合谷壳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微藻联合锯末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通过沙盘模拟对微藻联合生物炭混施荒漠土壤进行90 d的实验室培养。培养结束后,对受试荒漠土壤的粒径范围、保水率、有效磷含量、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pH值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生物炭能有效提高荒漠土壤肥力。在仅施入生物炭的6个处理中,荒漠土壤的有效磷、全氮、有机碳含量均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表现最好的是施入了8%谷壳生物炭的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是空白处理4.6倍、全氮含量较空白增长2.1倍、有机碳含量也提高了2.4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长显着。(2)过量施入生物炭会阻碍微藻结皮。施入质量比为8%生物炭后,荒漠土壤pH值上升,呈碱性,对微藻生长造成胁迫。实验显示微藻的生长速度与施入生物炭质量成反比,适量的生物炭对微藻结皮没有影响,在施入2%、4%的谷壳生物炭和2%锯末生物炭的荒漠土壤中,微藻仍能形成结皮。并且在微藻结皮与生物炭的共同作用下,受试土壤pH值降至弱碱性范围。(3)生物炭在沙土中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其中微藻联合8%谷壳生物炭在荒漠土壤中持水效果最好,10 d后保水率仍有68%,较空白处理高出21%。保水率实验30 d内,0-10 d沙土中水分含量迅速下降,呈线性关系;10 d后下降速度减缓,变化较小。(4)微藻-生物炭联合较单施生物炭改良荒漠土壤的效果更好。其中微藻联合谷壳生物炭的组合效果最优,施入8%谷壳生物炭时有效磷含量达33.74 mg·kg~(-1),较单施生物炭增长9%;施入2%谷壳生物炭时全氮含量达3.43%,是单施2%谷壳生物炭的17倍。因此综合实验效果、经济成本来看,微藻联合4%谷壳生物炭的组合在固沙及改良荒漠土壤方面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萌萌,唐东山,张晓文,邓钦文,李景心[3](2019)在《生物炭对荒漠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土壤具有肥力较低、保水性能差的特点,而生物炭孔隙疏松、比表面积大、稳定性高难分解,常被作为改良农田土壤的材料,可能对荒漠土壤同样具有改良效果。本文选用400℃的谷壳生物炭和锯末生物炭,设置不同的生物炭施用量,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研究60 d后不同处理下的荒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实验证明,添加两种生物炭的荒漠土壤肥力均有提升。其中,添加谷壳生物炭的荒漠土壤pH值随施用量的增加降低,而添加锯末生物炭的荒漠土壤pH值随施用量的增加升高;添加两种生物炭荒漠土壤的有机碳、有效P含量均呈正相关变化,其中8%谷壳生物炭表现最好,分别为4.508%、30.74 mg·kg~(-1);保水率随生物炭施入量增加而增加。因此认为,生物炭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许华,何明珠,孙岩[4](2018)在《不同降水控制对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碳、氮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遮雨棚和滴灌措施研究极端干旱、干旱、降水增加等条件对荒漠土壤环境中可溶性碳(DC)、可溶性氮(DN)组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降水控制条件、季节以及土壤深度等因素对荒漠土壤可溶性无机碳(DIC)、可溶性有机碳(DOC)、DC、DN和土壤DOC/DN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荒漠区,土壤DN对于降水调控的响应高于DC组分, DIC、DOC、DC、DN和DOC/DN分别为6.59×10~(-6)~9.19×10~(-5)、1.52×10~(-5)~1.04×10-4、5.50×10~(-5)~1.80×10-4、9.60×10-7~2.05×10~(-5)和2.10~41.49.不同降水控制条件对土壤DC的影响不显着,对土壤DN和DOC/DN影响显着,在极端干旱(减少降水50%)条件DN显着增加, DOC/DN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DIC、DOC、DC、DN以及DOC/DN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土壤DC、DN组分呈夏、秋季高于春、冬季趋势,土壤DOC/DN的季节变化为春<夏<秋<冬; DIC、DC和DOC/DN随着深度增加呈显着降低的趋势,而DOC、DN在不同土壤深度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赵从志,曾令霜,孙宗玖[5](2018)在《温度变化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未来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采用模拟控温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10℃/20℃,20℃/30℃)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物种组成、幼苗株高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增加后围栏内外土壤种子库及总体可萌发种子数量呈现降低,低温下物种丰富度高于高温,且增温对围栏内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高于围栏外。增温抑制伊犁绢蒿、涩芥、新疆落芒草、鹤虱、角果毛茛、针茅的萌发数量,促进小画眉草、灰藜的萌发。温度升高抑制了伊犁绢蒿、涩芥株高的生长,降低了萌发幼苗的总体生物量及其群落高度,促进小画眉草株高的增加。总之,温度升高不利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中种子的萌发及其萌发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8期)
李阳,刘新路,彭杰,李祥,吴家林[6](2018)在《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南疆荒漠土壤有机质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依据,快速监测南疆大面积分布的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为后备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数字依据。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光谱及有机质含量测定,获取了240个荒漠土样的有机质含量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有机质含量土样的光谱特征、有机质与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并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式构建了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样在反射率和曲线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在400~842 nm波段与反射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值-0.32位于588 nm波段,反射率经连续统去除处理后相关性得到了明显提升,达极显着相关水平波段数量明显增加,尤其在797~1330 nm、1852~1872 nm、2155~2338 nm波段的改善效果显着,连续统去除的最大相关系数0.55位于86 4 nm波段。不同建模方法的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PLSR)具有最高的建模精度,在7种不同数据处理方式的PLSR模型中,以SG平滑+峰值归一化+正交信号校正(SGS+MAN+OSC)处理模式下的建模集的决定系数(R~2)最高、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分别为0.81和0.98;该模型预测集的R~2、RMSE、残余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76、0.99和2.01,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推荐为南疆荒漠土壤有机质的光谱定量反演模型。(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海峰,张智韬,Arnon,Karnieli,陈俊英,韩文霆[7](2018)在《基于灰度关联-岭回归的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高光谱技术对荒漠土壤有机质的估测效果,该文采集了以色列Seder Boker地区的荒漠土壤,经预处理、理化分析后将土样分为砂质土和黏壤土2类,再通过光谱采集、处理得到6种光谱指标:反射率(reflectivity,REF)、倒数之对数变换(inverse-log reflectance,LR)、去包络线处理(continuum removal,CR)、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reflectance,SNV)、一阶微分变换(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FDR)和二阶微分变换(second order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SDR)。通过灰度关联(gray correlation,GC)法确定SNV、FDR、SDR为敏感光谱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法和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RR)法,构建基于敏感光谱指标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反演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砂质土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效果要优于黏壤土;基于SNV指标建立的模型决定系数R~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均为最高、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所以SNV是土壤有机质的最佳光谱反演指标;对SNV-PLSR模型和SNV-RR模型综合比较得出,SNV-RR模型仅用全谱4%左右的波段建模,实现了更为理想的反演效果:其中,对砂质土有机质的预测能力极强(R_p~2为0.866,RMSE为0.610 g/kg、RPD为2.72),对黏壤土有机质的预测能力很好(Rp2为0.863,RMSE为0.898 g/kg、RPD为2.37)。荒漠土壤有机质GC-SNV-RR反演模型的建立为高光谱模型的优化、土壤有机质的快速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陈悦,吕光辉,曹靖,龚雪伟,侯凤兰[8](2018)在《荒漠土壤水、盐、有机质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旱区土壤中水、盐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通过对艾比湖流域典型干旱荒漠区30块样地进行土壤(0~15、15~30、30~50 cm)样品采集和室内试验,分析土壤水、盐及有机质(S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回归方程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含量介于8.54%~10.40%,盐含量介于4.30~5.64 g/kg(属重盐土),SOM含量介于2.24~6.33 g/kg(较贫瘠);剖面土壤水分"底聚",盐分与SOM"表聚";各层土壤水、盐及SOM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SOM变异强度较大;除0~15 cm SOM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其余因素在所有土层均符合高斯模型,模型拟合度(R~2)均大于0.5;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各土壤因子均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盐分主要通过水分影响SOM。本研究为更好地了解荒漠区土壤水、盐、有机质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孙宗玖,李琦,李培英,江沙沙[9](2018)在《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封育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活性的适应机制,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封育0,3及11a伊犁绢蒿荒漠0—5,5—10,10—20cm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随封育年限增加,0—5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且封育11a较对照显着提高14.2%。土壤微生物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0—5cm土层细菌、真菌数量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放线菌数量呈增加趋势,至封育11a细菌、真菌较对照依次显着降低(47.3%,25.5%),而放线菌则显着增加(15.5%);5—20cm土层细菌数量变化不显着,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多呈增加趋势。封育对伊犁绢蒿荒漠0—20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着,而0—10cm土层脲酶活性随封育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10—20cm土层则呈降低趋势。[结论]长期封育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表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郑曼迪,熊黑钢,乔娟峰,刘靖朝[10](2018)在《基于高光谱的不同人类干扰程度下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同一背景下不同人类干扰程度的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模型,以天山北麓阜康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人干扰区、人为干扰区全样本和剔除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于2%的样点的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6种光谱变换,分析不同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以相关系数通过P=0.01和0.05水平上显着性检验的敏感波段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分别建立了无人干扰区、人为干扰区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的预测模型,并选择精度最高的为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无人干扰区与人为干扰区的原始光谱所有波段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都没有通过0.01水平的显着性检验。将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于2%的样点剔除后,有机质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的相关系数都大于全样本且有部分波段通过了0.01水平的显着性检验。(2)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建立的全样本无人干扰区和人为干扰区的预测有机质模型的RPD均小于1.4,不具有预测有机质含量的能力。其中全样本无人干扰区一阶微分、人为干扰区倒数一阶微分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是其所有模型中,建模精度最高的,R~2分别为0.652、0.512,但是其RPD仅分别是0.662、0.655,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很差。(3)剔除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于2%的样点之后,预测效果最好的是无人干扰区一阶微分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达到0.776,RMSE为1.408,RPD为2.136;而人为干扰区的二阶微分模型预测效果最优,R~2为0.542,RMSE为2.261,RPD为2.087。(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荒漠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今全世界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km~2,有100多个国家受荒漠化问题困扰,10亿人口受荒漠化直接威胁。为应对荒漠化问题,全世界提出了许多固沙、改沙的技术与方法,由工程固沙、化学固沙、生物固沙向联合多种方法固沙转变,从单纯固定沙漠的诉求转变为改善荒漠生态环境的愿景。本研究在荒漠微藻结皮固沙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了生物炭作为荒漠土壤肥料和保水材料。首先对实验藻种—具鞘微鞘藻进行恢复、扩大培养,其次分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确定两种实验生物炭—400℃,6 h谷壳生物炭和400℃,6 h锯末生物炭。本研究共设置1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2个平行样。以400 g荒漠沙土为基底,14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处理、仅施入谷壳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仅施入锯末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仅施入50 mL叶绿素a含量为20 mg/L微藻溶液的处理、微藻联合谷壳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微藻联合锯末生物炭的3个处理(质量比为2%、4%、8%)。通过沙盘模拟对微藻联合生物炭混施荒漠土壤进行90 d的实验室培养。培养结束后,对受试荒漠土壤的粒径范围、保水率、有效磷含量、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pH值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生物炭能有效提高荒漠土壤肥力。在仅施入生物炭的6个处理中,荒漠土壤的有效磷、全氮、有机碳含量均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表现最好的是施入了8%谷壳生物炭的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是空白处理4.6倍、全氮含量较空白增长2.1倍、有机碳含量也提高了2.4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长显着。(2)过量施入生物炭会阻碍微藻结皮。施入质量比为8%生物炭后,荒漠土壤pH值上升,呈碱性,对微藻生长造成胁迫。实验显示微藻的生长速度与施入生物炭质量成反比,适量的生物炭对微藻结皮没有影响,在施入2%、4%的谷壳生物炭和2%锯末生物炭的荒漠土壤中,微藻仍能形成结皮。并且在微藻结皮与生物炭的共同作用下,受试土壤pH值降至弱碱性范围。(3)生物炭在沙土中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其中微藻联合8%谷壳生物炭在荒漠土壤中持水效果最好,10 d后保水率仍有68%,较空白处理高出21%。保水率实验30 d内,0-10 d沙土中水分含量迅速下降,呈线性关系;10 d后下降速度减缓,变化较小。(4)微藻-生物炭联合较单施生物炭改良荒漠土壤的效果更好。其中微藻联合谷壳生物炭的组合效果最优,施入8%谷壳生物炭时有效磷含量达33.74 mg·kg~(-1),较单施生物炭增长9%;施入2%谷壳生物炭时全氮含量达3.43%,是单施2%谷壳生物炭的17倍。因此综合实验效果、经济成本来看,微藻联合4%谷壳生物炭的组合在固沙及改良荒漠土壤方面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金月,崔利剑,王刚,范冰,武海明.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J].北方农业学报.2019
[2].陈萌萌.微藻-生物炭联合固沙及其对荒漠土壤的改良作用[D].南华大学.2019
[3].陈萌萌,唐东山,张晓文,邓钦文,李景心.生物炭对荒漠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J].山东化工.2019
[4].许华,何明珠,孙岩.不同降水控制对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碳、氮组分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赵从志,曾令霜,孙宗玖.温度变化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6].李阳,刘新路,彭杰,李祥,吴家林.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南疆荒漠土壤有机质反演研究[J].土壤通报.2018
[7].王海峰,张智韬,Arnon,Karnieli,陈俊英,韩文霆.基于灰度关联-岭回归的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陈悦,吕光辉,曹靖,龚雪伟,侯凤兰.荒漠土壤水、盐、有机质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孙宗玖,李琦,李培英,江沙沙.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8
[10].郑曼迪,熊黑钢,乔娟峰,刘靖朝.基于高光谱的不同人类干扰程度下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J].干旱区地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