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扎染艺术
王晓伟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2
摘要:扎染工艺的简约性,实现个人艺术创意非常便捷,并有利于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传统的扎染制品又使我们倍感亲切、温馨。使人们联想到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民族文化思潮回归的今天,这一质朴自然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更是得到人们的青睐,扎染艺术已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令人们重新发现其夺目的魅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扎染;生命力
第一章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本元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根,是母体的艺术,属本元文化。她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特色来显示,越是地方性的东西便越具有世界性。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母体与根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藏着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传递和培育着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民间染织美术制品的制作过程饱含了制作者的向往和思念、追求和寄托,寄情于物,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的感情含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载体。
第二章针线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
在社会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民间染织美术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补充,成为民族文化的回归。工业化社会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高度工业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人性的沉沦,以及人与自然生态的不平衡。生态保护是人类觉醒的体现,包括对本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原始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都是我们现代设计应该认真研究的。
当代都市人日趋疏离与冷漠。面对一个多姿多彩用针线编制扎染的艺术天地,一个充满清新、洋溢母爱亲情的感情世界,一个用自己双手来表达内心淳朴真情的空间中开始追寻人性的回归,重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美。针线间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使生活更丰富美好。
第三章民间印染
3.1扎染的渊源
扎染,古代称为扎缬、绞缬。缬音“协”,系古代对防染手工印花织物的统称。其“缬”字本义,是专门指扎染这种工艺。《韵会》称“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义》也如此解释:“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缬”。元代胡三省《通鉴注》说的更明白:“缬,撮丝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彩斑谓之缬。”可以看出缬最初的本义即为扎缬、绞缬。以后缬发展为扎缬、蜡缬、夹缬等防染印花织物的总称。
3.2扎染的技法和材料用具
1.坯布准备:坯布是指准备在上面扎结花纹的面料,一般以选择纯棉布为好,丝绸、麻布、人造棉亦可,此处以白府绸为例。面料的薄厚对花纹效果有一定影响,图案细腻选择薄面料,图案粗犷则选择厚面料。首先要退去坯布的浆,需在清水中浸泡至少半小时。退浆的坯布经晾干后进行平整,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画图、上花型。
单件扎染设计可用水溶笔在面料上画出图案。扎染图案不宜太复杂,纹样不要过多重叠,注意平面构成效果。复杂的图案要便于分解为几个基本形。要发挥扎染在缝扎和染色中所产生的色晕变化,它可使简单的纹样产生丰富的效果。
2.材料用具:缝扎时需要使用针、线。针最好是稍长而细的棉线针。可根据面料选择针的型号,面料细而薄则用细小的针;面料粗而厚(麻绒类)用粗长的针。扎缝线宜选择结实、牢固、光洁的线为好。一般采用全棉线,防染且便于拆线。另外还需准备塑料袋、橡皮筋、筷子、纸等,用于不同的扎染方式。
3.扎染花形的形成,靠扎、缝、缀、缚固定面料并形成皱褶后相互覆盖,染色时产生防染作用出现花纹。由于扎缝的宽窄、松紧不同,皱痕、折叠的变化,加之染色过程中染液渗透、浸润的时间长短,最后产生花形具有深浅各异、万千变化的效果,因此扎缝工艺在扎染制作中是重要的一环。
扎染工艺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四大类:缝绞法、捆扎法、打结法、包扎法。其中缴缝类又分为单线串缝法、折线串缝法、折叠串缝法;打结法是最简单的扎染方法,不需针、线,只需将织物浸水后进行折叠并打结即成,靠织物自身防染。
4.染色工艺:染色是扎染制作的重要工艺过程,织物扎缝后通过染色方能显现花纹。民间扎染主要用植物染料染色。由于化工颜料的出现,基本取代了植物染料。
首先,将结扎好的织物在染色之前都必须浸泡20分钟以上,结扎紧密且织物厚实的浸泡30分钟左右。这一步很关键,但易被忽视,若不浸泡,直接把扎结织物放入染液,则扎结部分因未经清水浸泡,染液会大量渗入扎结处,使需要防染产生花纹的地方无花纹;另外,未扎结的面料未经浸泡染色会不均匀。
其次,拧干待染织物投入染料中浸泡染色,染色时间根据织物大小、需染色深浅决定,一般30分钟左右,期间要用木、竹类染棍来回轻轻翻动被染织物,使之均匀地与染液接触。
再次,染色后从染液中取出扎染织物,脱水、氧化、冲洗。
最后,固色(30分钟),冰醋酸、固色剂用水稀释浸泡织物,固色后用清水冲洗,直至不脱色。将漂洗、脱水后的扎染物放在通风处,不宜直接晒太阳,阴干为宜。将阴干后的扎染制品拆线,图形便显现出来。
3.3民间扎染流传的几种程式化纹样
1.蝴蝶花又叫“蛾蛾花”、“蛾子花”、“狗足爪花”,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花型。因此,有些地区称扎染为“捏蛾蛾花”。将面料对折成双层,再一正一反折成三折叠的三角形,顶角成60度;将顶角向前方折下;然后在倒下的顶角处缝成“V”形,抽紧打结,染成后即成蝴蝶花。、
2.小圆菊在面料上画一圆形,通过圆心处将面料对折为双层。采用平缝串扎,注意针距相等。抽紧打结,染成后即小圆菊。
3.葫芦花采用对折串缝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弧,染成后为葫芦状花纹,是白族民间流行的纹样。
4.方胜将面料折叠为四层,即先对折后再对折,在顶端用线扎紧染色即成。
5.四合十字花十字用对折串缝成弧线,四合纹为平缝串扎。图案为方圆结合组成。
第四章扎染的生命力
中国扎染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无比辉煌,也曾中断而被冷落、淡忘,但她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近年来,人们回归意识的增强,对生态文化的保护,对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的渴望,扎染艺术已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被人们普遍喜爱。
民间扎染艺术之所以被人们普遍的喜爱,除了它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现代都市环境,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日用品等,大多是出自冰冷的机器,是一些缺少情感的模式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从而使得那些长期生活在繁杂大都市,这种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第二自然”中的人们,常常怀念质朴的第一自然,渴望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将民间扎染艺术,装饰于室内外的环境中,可营造一种既温馨,又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使人们从钢筋水泥的包围和由冷漠的机器成批生产的产品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情味。而且,也能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钟茂兰编著.民间染织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2]吴淑生、田自秉著.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张道一等著.汉声·夹缬.台湾汉声杂志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