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合浦水库工程管理局广西北海合浦536125
摘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填筑及其压实是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全面分析拟建工程项目所在的地域环境和工况条件。本文现对建筑工程土方填筑施工重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压实和影响因素,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方施工;填筑压实;研究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中一些地基持力层通常要进行填土和压实,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拟建工程结构、施工现场条件等。无论是土方填筑还是压实,如果无法确保其施工质量,则压实填土就不能作为建筑底基层。实践中可以看到,建筑地基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施工现场应当加强土方填筑以及压实技术要点控制,这是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建筑工程土方填筑施工技术要点
土方填筑与工程施工之间关系密切,土方施工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需通过不断加强土方填筑施工质量管控来确保施工质量。
1、工况概述
以某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其施工方案中包含土方工程以及混凝土工程等,其中土方施工过程中采用挖掘机进行施工操作。本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中采用C20混凝土。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土方填筑施工技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需施工人员加强对该技术的运用,从而为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2、土方填筑施工原则
第一,就近取土原则。实践中,为了能够使本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计划顺利完工,需在土方填筑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原则,即就近取土原则。结合当前国内中小型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可知,施工建设过程中若想达到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施工难度相对较大,主要应用于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的工况。基于此,应当综合考虑本工程项目的建设概况,结合原料进行就近取用,从成本预算以及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施工方案要求等,增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质量。同时,还应当结合工程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料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原料运输距离,以此来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建设成本,从而为土方填筑打好基础。
第二,挖填结合原则。根据设计图纸标准,施工前应当充分考虑土方平衡以及整体规划,对土方、施工质量以及填筑总量和空间布局进行严格控制,多方面综合权衡,以便于施工填筑。坚持挖填结合的原则,确保开挖料的有效利用,减少二次倒运费用,以免出现浪费现象。对填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通过工程土料的利用,优化整体布局,确保施工进度和减少工程施工建设成本。对基础以及相邻建筑物进行土方开挖时,应当立即实施土方回填,对施工现场各部位用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来提高现场资源有效利用率。
第三,均匀施工原则。因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量非常的大,需在土方填筑时严格遵循均匀施工原则,对施工质量进行优化管控。同时,还要根据自卸运输车辆特点,科学合理的运用进占倒退铺土法,增强土方填筑效果;在土方填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减少倒运次数,并且将工程量控制在科学范围之内,让原料运输车辆在铺设完成的路面上装卸施工原料;在推土机与施工人员配合下,不断提高土料填筑强度,在优化抗压性能基础上增强各结构稳固性。土方填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全过程管控,加强问题处理,以此来促使该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质量达标。
3、土方填筑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测量放线。土方填筑过程中测量放线是重点,对土方填筑的实际效果有所体现。以坐标控制点作为基准,对导线、复测水准点以及中线进行布设,并且用白线将中线、边线和水准控制点明确的标示出来;以间隔距离30cm为标准打边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进行加密,而且施工断面利用白灰将填方边界撒出来。
第二,土方施工过程中的基底平整及其压实。基底表面杂物需及时彻底清理,利用专业机械设备进行操作,然后反复的进行压实,并对基底抗压性能综合评估。土方填筑施工过程中,对基底质量要求非常的严格。工程监理人员应当对土方填筑时加强基底平整压实度检查,并且及时消除后续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第三,土料摊铺和平整。通过深入分析翼墙和站身侧面结构特性,进行严格的回填土作业,并且按照合理顺序进行摊铺,从而增强顺坡铺填效果。土料摊铺平整时,施工人员应当加强对施工建材质量的检查,明确砂料指标和增强砂料透水性,以确保回填施工质量达到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在不同施工区域铺料施工时,应当及时清理杂质,对土料摊铺及其平整质量进行优化控制。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经休整边缘仍无法达到压实要求,则应当及时进行模拟试验,并且对摊铺厚度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充分发挥建筑工程项目土方填筑施工技术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每层松铺厚度以0.2~0.3m为宜,结合土料分层摊铺模式,为土方填筑提供保障。
(图1:土方填筑施工全过程示意图)
碾压作为建筑土方填筑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中需利用碾压机械设备进行平行线式样的碾压行走,这有利于减少漏压或者欠压现象。在碾压作业时,需分段作业,并对其碾压长度范围内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管控。
二、建筑工程土方压实及其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1、土方压实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控过程中,各项技术均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标准严格要求,并且积极发挥技术优势,从而满足整体施工建设要求,具体压实技术控制要点如下。
第一,碾压技术要点。在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碾压技术应用非常的广泛。碾压技术应用实践中,结合机械设备控制要求进行碾压作业。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碾压密度,可大面积采用这一技术手段。碾压法主要是利用机械滚轮压力对土壤进行压实,从而达到预设密实度。对于松土而言,其压实过程中可先采用轻碾方式将其压实,然后再重碾压实,施工效果非常的好。采用碾压机械设备压实施工时,机械行驶速度不宜太快。碾压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气胎碾压法,另一种是光面碾压法。根据不同的工况特点和施工要求,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合理流程进行施工操作。在利用碾压技术进行碾压时,针对土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碾压方式,比如粘性土质碾压时采用羊足碾,这有利于及时调整碾压过程,确保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在具体施工时,可利用人工辅助机械方式进行施工作业,采取合理的、经济性较好的压实技术手段,利用碾压机械设备反复压实,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在碾压技术应用时,应当注重作业速度的有效控制,以免因操作太快而影响施工质量。
第二,夯实技术要点。碾压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夯实法,即主要是基于夯锤的自由下落对土壤碾压,夯实技术包括两种,一种是机械碾压方式,另一种是人工夯实方式。在后续阶段,应当严格按比例和要求设定。一般而言,基槽、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内的基坑采用机械碾压法,充分利用起重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操作。基于对实用性技术形式属性变化的考虑,在利用时从不同视角着手,一台打夯机由两人共用,一人扶把操作,另一人控制方向和速度,以免发生触电事故。通过夯实,可使建筑工程基础得以坚实,有利于后续施工作业。
第三,振动压实技术要点。土方压实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振动压实机对土壤进行压实,通过机械设备的高速运转来实现土方压实之目的。在振动压实过程中,土层颗粒受到振动力作用会变得紧密;该种施工技术方法,在非粘土压实过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优势。对于振动压实技术而言,其施工效率非常的高,而且施工速度非常的快,振动时土方压实质量得以提高。
2、填土压实影响因素
第一,压实作用影响。当土层含水量一定时,对其进行压实时土层的密度急剧增加,接近其最大密度时,虽然压实作用力增大,但是土层密实度没有任何的变化。在填土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松土压实时,通常先用轻碾进行压实,然后再用重碾进行碾压,这有利于提高压实效果。
第二,土层含水量。在压实作用力相同时,土层含水量对压实质量影响较大,而且填土压实质量很大程度上由土料干密度体现。对于相对比较干燥的土层,因土颗粒摩阻力相对较大,所以不易压实,土料干密度非常的小;当含水量超过极限值时,土粒间的孔隙由水填充而成,并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压实作用力的一部分被水承受,因此土层不易被压实,而且土料的干密度非常的小。笔者认为,只有土具有一定的含水量时,水自身的润滑作用就会体现出来,土粒间摩阻力也会减小,此时土层容易被压实。
第三,铺土厚度。在压实机械设备作用下,铺土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而且压实作用也随之土层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超过一定的深度,虽然经压实机械设备反复碾压,但是土层的密实度增加依然非常的小,有时可以会不发生变化。压实机械设备的压实深度、土料性质以及含水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回填方各层铺土厚度应当基于土质、压实密度以及压实作用力而定,就填方工程而言,其达到一定的密实度以后仍需进行压实遍数以及铺土厚度控制,必要时还要进行现场试压。
第四,填土压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于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要求,填方施工作业时应当对排水措施、含水量以及填筑厚度和压实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填筑厚度、压实遍数而言,应当结合土质以及压实系数而定。填土过程中,应当从最低位置开始施工作业,自下而上整宽度铺填碾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土方填筑与压实时,应当结合具体工况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综合权衡和技术要点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太文.建筑施工中土方填筑与压实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
[2]李和平.建筑工程土方回填压实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6(04).
[3]侯少杰,王彦霞.综述建筑工程土方填筑及压实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28).
[4]潘胜男.建筑施工中土方填筑与压实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8).
[5]孙吴.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土方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6]王军.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基础土方开挖安全防护施工措施[J].民营科技,2015(10).
[7]石进刚.浅谈建筑基础土方开挖施工质量有效控制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