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烯酸金属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金属,油罐车,底色,醋酸,纤维素。
丙烯酸金属盐论文文献综述
孙会,朱健[1](2019)在《无机金属盐/聚丙烯酸树脂复合抗菌涂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人们的抵抗能力也随之降低,但细菌和病毒经过多次进化和自我改造,其感染能力和致病性正逐年提升。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以聚阴离子型丙烯酸树脂的水性涂料为基本载体,分别研究了不同无机阳离子金属盐/聚丙烯酸树脂复合抗菌涂料的抗菌性、生物相容性及其实际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涂层与防护》期刊2019年09期)
汪玉添,乔永洛,申亮[2](2016)在《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了成膜物质、颜料体积浓度、防锈颜料、抗闪锈助剂等对水性金属防腐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为30 o C,用量占防腐底漆的40%;颜料体积浓度(PVC)为40%;防锈颜料选用改性磷酸锌且占底漆的20%;抗闪锈助剂选用RAYBO 60,占防腐底漆的0.3%;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性能达到最优。该金属防腐底漆具有耐酸碱、耐盐水、附着力佳等性能。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高的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文婷[3](2016)在《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b-PAA)与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复合胶束及胶束形态的调控。首先利用热裂解法来制备无机纳米粒子,其中包括兼具近红外效应和磁性的哑铃型Au-Fe3O4纳米粒子以及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并详细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片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其次研究了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进行巯基功能化修饰,并探讨功能化前后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在稀溶液内自组装产物形态的变化。最后研究了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与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复合胶束,形成复合胶束的方法主要有原位法和离位法两种。原位法主要研究的是五羰基铁在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1,4二乙基苯稀溶液中热裂解直接形成复合胶束;离位法主要研究的是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与Au-Fe3O4纳米粒子通过加不良溶剂形成复合胶束。(1)研究了热裂解法制备纳米粒子。本文在油胺体系内利用热分解一步法大规模制备TiO2纳米片材料。反应体系中钛酸异丙酯(TTIP)用作前躯体,油胺(OM)作为一种易去除,环保且低成本的配体,并且可以通过调节体系中TTIP和OM的摩尔比来实现TiO2纳米粒子的形貌的精细控制。氮气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可高达378 m2/g,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纳米片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高效地催化亚甲基蓝染料的降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热裂解法成功地合成了哑铃型金-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和量子尺寸的球形Au-FeFe2O4纳米粒子,有望应用于药物传输、光电传感及防晒化妆品等领域。(2)选用对羟基苯硫酚(HTP)与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大分子链上的羧基进行部分酯化反应,形成侧链悬挂巯基(-SH)的功能化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大分子链(PS-b-PAA-g-HTP),并研究改性前后的大分子链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PS-b-PAA嵌段共聚物的PAA段含有很多羧基,能与HTP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使聚合物带上部分巯基,羧基数目也相应减少,从而调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物理状态,这种修饰方法是对聚丙烯酸嵌段进行修饰而不是简单的端基修饰,能够自组装形成新型功能化材料。在研究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行为时,将PS-b-PAA-g-HTP溶解在叁氯甲烷和二甲基亚砜组成的混合溶剂的稀溶液中,并通过挥发叁氯甲烷改变溶剂组成使聚苯乙烯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发生微相分离,从而形成聚苯乙烯为核、聚丙烯酸为壳的蠕虫状胶束结构,纯PS-b-PAA则形成球形胶束。PS-b-PAA-g-HTP和PS-b-PAA均溶于1,4-二氧六环,在溶液中滴加超纯水并透析,前者形成多孔性的球形胶束,后者形成普通球形胶束。(3)研究了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与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复合胶束。五羰基铁加入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1,4二乙基苯稀溶液中,在空气或氮气条件下升温使五羰基铁裂解,然后在空气中氧化形成PS-b-PAA包覆铁的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复合胶束。用同样的方法在氮气条件下裂解,生成的单质铁进一步与氯金酸中的金元素发生置换反应,则形成PS-b-PAA包覆金纳米粒子与铁的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复合胶束。用离位法PS-b-PAA和PS-b-PAA-g-HTP与Au-Fe3O4NPs自组装形成复合胶束。(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奚祥[4](2014)在《水性阳离子丙烯酸金属防锈底漆的开发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水性阳离子丙烯酸乳液的形成机理,国内外当前其在涂料中的应用情况。着重阐述了水性阳离子丙烯酸乳液在水性金属防锈底漆方面应用,对其配方中的乳液、颜填料、分散剂、润湿剂、成膜助剂的选择和用量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涂料》期刊2014年11期)
刘广,夏士千,王斌,谭天伟[5](2013)在《MCM-41负载金属盐催化乳酸甲酯脱水制备丙烯酸及催化剂表面酸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CM-41介孔分子筛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K2HPO4-Al2(SO4)3/MCM-41乳酸甲酯脱水催化剂,并进一步考察了金属盐负载顺序,总负载量及两种盐比例、反应温度等条件对乳酸甲酯转化率及生成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选择性的影响;在催化剂的研究方面,主要采用XRD、NH3-TPD、孔结构分析及红外光谱实验等进行表征。研究发现,K2HPO4与Al2(SO4)3总负载量为60%,重量比为3:2的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优的乳酸甲酯脱水性能,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乳酸甲酯转化率为99%,丙烯酸及其酯的选择性为72%。磷酸盐和硫酸盐的加入对催化剂比表面及孔结构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催化剂的结构影响较小;催化剂表面酸性强度及酸碱比是影响催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3)
陈洪涛,刘宪文,夏克龙,霍春会[6](2012)在《油罐车用丙烯酸金属闪光底色漆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择合适的丙烯酸树脂、助剂、醋酸纤维素、铝银浆等,再配以合适的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施工便利,在湿碰湿工艺下做罩光清漆不重溶的油罐车用金属闪光底色漆。(本文来源于《现代涂料与涂装》期刊2012年08期)
陈洪涛,刘宪文,夏克龙,霍春会[7](2012)在《油罐车用丙烯酸金属闪光底色漆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择合适的丙烯酸树脂、助剂、醋酸纤维素、铝银浆等,再配以合适的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施工便利,在湿碰湿工艺下做罩光清漆不重溶的用于油罐车金属闪光底色漆。(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涂料与涂装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商用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5-28)
张春艳[8](2012)在《3-氧乙酸基苯丙烯酸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活性、光学特性、磁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在磁性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微孔材料的研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课题选用3-氧乙酸基苯丙烯酸为配体与多种金属中心反应,采用水热法总共得到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有15个:首先,利用单晶衍射仪将晶体的结构进行初步的确认,然后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对这些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进一步表征,研究了特定配合物的荧光、热稳定性等性质。初步总结了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组装方法及其空间结构调控规律,探讨了部分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和规律。(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5)
宋瑾,倪健,蒋必彪,陈建海,翟光群[9](2011)在《过渡金属盐催化甲基丙烯酸2-(N,N-二乙氨基)乙酯的自引发自由基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CuX2/L、FeX3/L,X=Cl或Br;L=2,2'-联吡啶、N,N'-四甲基乙二胺、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叁胺;CuSO4)催化甲基丙烯酸2-(N,N-二乙氨基)乙酯(DEAEMA)的自引发氧化聚合,利用气相色谱跟踪单体转化率、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和多角激光光散射跟踪聚合物分子量在聚合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加入任何引发剂,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可在30~60℃范围内催化DEAEMA的自引发氧化聚合,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大而缓慢上升,且分子量呈现宽分布.多角激光光散射的结果则显示即使低转化率时所得PDEAEMA的绝对分子量也已呈现少见的多峰分布,并且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随聚合的进行逐渐减少.通过与CuSO4催化小分子叔胺氧化还原引发能力的比较可知,DEAEMA在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的催化下起到自身还原性引发型单体的作用,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通过氧化还原将DEAEMA的二乙基氨基α位C—H键氧化成Cα.自由基,引发DEAEMA的普通自由基聚合,形成线型PDEAEMA初级链.随后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与PDEAEMA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DEAEMA聚合,最终得到具有一定数量侧链的高分子量支化PDEAEMA.以上结果表明,自身还原性引发型单体可通过"一锅煮"式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长链支化聚合物.(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周瑶[10](2011)在《不饱和羧酸金属盐自聚合的研究及原位法制备甲基丙烯酸钐/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作为反应性填料的不饱和羧酸金属盐的自聚合能力;第二部分采用原位法制备甲基丙烯酸钐/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对其反应过程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成果如下:(1)首先研究了常用的甲基丙烯酸钠、镁、锌、钐的结构特征,重点是采用热分析方法并结合红外测试手段分析了四种甲基丙烯酸盐的热稳定性,实验表明这四种盐均具有晶体结构,自身的双键结构在290℃以上开始裂解形成自由基,发生聚合放热反应。(2)采用直接混合得到了甲基丙烯酸盐/2,5-二叔丁基过氧化-2,5-甲基己烷(英文缩写:D2,5)体系和喷雾混合方式制得了甲基丙烯酸盐/过氧化二异丙苯(英文缩写:DCP),通过考察这两种混合体系的热稳定性信息及其热扫描之后样品的红外谱图,发现加入过氧化物之后,甲基丙烯酸盐的聚合效应提前到175℃附近,即D2,5和DCP分解生成自由基最快的温度范围内。(3)此外考察了以丙烯酸钐为代表的丙烯酸盐类及其混合体系的热稳定性,发现丙烯酸钐自身双键在270℃断裂,稳定性比甲基丙烯酸钐的差,因此在聚合反应中丙烯酸钐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第二部分主要成果如下:采用原位反应方式制备了甲基丙烯酸钐/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广角X射线衍射、热分析、电镜、X射线机等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如下:(1)甲基丙烯酸钐在硫化过程中,受到过氧化物自由基的作用,发生了原位聚合反应生成了平均粒径为20-30nm的纳米粒子。(2)考察了复合材料的交联键类型,发现甲基丙烯酸钐在硫化过程中与橡胶基体以离子交联键形式实现键合。(3)与无原位聚合效应的硫黄硫化体系相比,原位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屏蔽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06-09)
丙烯酸金属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了成膜物质、颜料体积浓度、防锈颜料、抗闪锈助剂等对水性金属防腐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为30 o C,用量占防腐底漆的40%;颜料体积浓度(PVC)为40%;防锈颜料选用改性磷酸锌且占底漆的20%;抗闪锈助剂选用RAYBO 60,占防腐底漆的0.3%;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性能达到最优。该金属防腐底漆具有耐酸碱、耐盐水、附着力佳等性能。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高的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烯酸金属盐论文参考文献
[1].孙会,朱健.无机金属盐/聚丙烯酸树脂复合抗菌涂层的研究[J].涂层与防护.2019
[2].汪玉添,乔永洛,申亮.水性自交联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的制备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
[3].李文婷.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自组装[D].济南大学.2016
[4].奚祥.水性阳离子丙烯酸金属防锈底漆的开发与探讨[J].中国涂料.2014
[5].刘广,夏士千,王斌,谭天伟.MCM-41负载金属盐催化乳酸甲酯脱水制备丙烯酸及催化剂表面酸碱性研究[C].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6].陈洪涛,刘宪文,夏克龙,霍春会.油罐车用丙烯酸金属闪光底色漆的制备[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2
[7].陈洪涛,刘宪文,夏克龙,霍春会.油罐车用丙烯酸金属闪光底色漆的制备[C].第十五届全国涂料与涂装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商用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8].张春艳.3-氧乙酸基苯丙烯酸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9].宋瑾,倪健,蒋必彪,陈建海,翟光群.过渡金属盐催化甲基丙烯酸2-(N,N-二乙氨基)乙酯的自引发自由基聚合[J].高分子学报.2011
[10].周瑶.不饱和羧酸金属盐自聚合的研究及原位法制备甲基丙烯酸钐/丁腈橡胶复合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