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珠(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
摘要:砼工程裂缝已成为建设工程的一大病害,近年来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随着住房的商品化,裂缝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对钢筋砼的裂缝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就砖混结构现浇楼板常见裂缝的形成及处理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砖混结构现浇楼板裂缝控制
0引言
现浇楼板应用的普及无疑给住宅工程增大了保险系数,抗震强度提高,住户安全感增加,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带来一片怨声,尤其是房屋产权转移给个人后,裂缝确实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完善及美观,用户与房产商矛盾纠纷增加。研究、设计和施工人员都从各个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力图克服乃至消除这一通病。因此,提出设计一种施工缝:首先,保证通过施工能达到现浇板结构计算力学假定,确保结构安全;其次,方便施工。现浇楼板施工缝的设置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认真处理。如果其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就会改变原设计的受力假设,从而引起质量事故,轻则开裂渗漏,影响建筑物的寿命;重则存在结构隐患,危及结构安全,直接影响使用。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关键是施工过程。过程控制是保证,只要抓住这一点,裂缝是可以控制、避免的。
1现浇板产生细裂缝原因分析
现浇板产生细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因此楼板裂缝产生的种类也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①温度变化;②地基不均匀沉降。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其形态呈“八”字或“X”形,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个~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在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当房屋越高,温差越大时变形越大,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建于软弱土质上,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即使上部结构均匀,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强度较低,变形较大,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立面变化过大,引起不均匀沉降。
2砖混结构现浇楼板细裂缝的控制与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现浇板产生细裂缝的具体情况,做好以下控制与预防措施。
2.1材料选用得当水泥,应根据季节、温度、湿度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型号水泥,避免一年到头一成不变选用同种水泥;砂、石地方材料因素,由于未考虑级配层次要求,未能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材料,从而由于存在杂质异物等因素而产生裂缝;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锈蚀,造成顺钢筋布置方向裂缝;拌制浇捣工作疏忽、马虎,由于材料搅拌不匀、不充分,在振捣过程中失控,过多或过少振捣产生密实度不一致,泌水处水分集中而产生裂缝;养护期失控,终凝尚未完成,载荷使用措施不力,未按要求到位,贪图简单省力从而引发温差裂缝等。
2.2考虑设计因素如住宅平面布置宜规则,尽量避免形状突变,在凹面处周边应增强配筋,来弥补和平衡;控制板厚,一般最薄处不小于120mm,厨厕间不小于90mm;长度超过40m,应设置后浇带,其两边应设加强筋。提高后浇混凝土与钢筋咬合力;在现浇屋面和建筑物两端单元中(不小于6000mm范围内)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直径不宜小于8mm;外墙转角处设置放射筋,一般应不小于7φ10,长度应为板跨的1/3,不能小于1500mm;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水泥强度等级不应大于42.5R。
2.3考虑施工过程控制除了设计措施配合外,控制重点还在施工环节这一关。我们对现场控制措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严格控制、严格把关、全过程监督。如大面积的楼层现浇板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施工技术和劳动力组织上的原因,或者是分段考虑流水施工,不能连续地将每层楼上的现浇板整体浇筑完成,当间歇时间预计超过规定的时间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对预埋管线走向应用宽度500mmφ6@150钢筋网片底部加固,线管粗细控制小于板厚的1/3,采用线盒布线,从而控制由于布线造成的直裂缝产生;尽量不留施工缝,如若非留不可则应按规范设置。在应力较小处留置后浇带,保护好后浇带中钢筋,按设计要求时间浇筑后浇带;如设计无要求时,则最少保留28d,应清除后浇带两侧松散混凝土体,采用微膨胀水泥,填筑混凝土比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保持15d以上养护期。拌制用砂尽量采用洁净中粗砂,避免细砂,禁用含泥量大的细砂。严格控制板厚,在固定处做出统一标高,对板厚随时校核,保证保护层厚度达到设计要求;按前、后、左、右各约300mm间距设置支撑马凳,保证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冬季施工采用减水剂时,尽量采用分散性较好、减水率较高而收缩率相对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低于0.08。整体浇捣完成后,在终凝前采用倒退法分两次抹平、压实;整体浇捣好后,在强度未达1.2MPa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得上人和载荷,待强度达到10MPa时,才可陆续堆放物体,应分散、分次加载,尽量避免集中堆放,形成集中荷载,同时控制堆载时吊车卸物冲击;整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尚未干燥前应覆盖,洒水养护时间大于7d,如属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时则养护时间延长2倍为14d;对各层浇筑混凝土方量进行计算,尽量配备足够钢模,以利周转。同时应按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考虑配备附属用配件,尽量避免由于提前拆模和支撑原因,产生板缝。对拌和用水量严格控制,根据设计和级配单,视气温高低,适时调整用水量,避免由于水灰比过大而产生裂缝;当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应按检验批要求做坍落度测试,其坍落度控制应不大于150mm,高层时应控制在不大于180mm范围内。
经过以上各方配合,尤其是严格控制施工关,只要做到事先对细裂缝原因有分析,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落实施工过程中不马虎,不走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有人管,事事有落实,裂缝确实可控制,乃至杜绝。
由于现浇板产生细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由于现浇板产生的细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楼板裂缝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由于现浇板产生细裂缝、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加强由于现浇板产生细裂缝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郭剑飞.浅析现浇板裂缝的若干设计因素.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4).
[2]周向东.浅析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6).
[3]茅罗云.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质量控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