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表,裂缝,数值,矿体,力场,工作面,岩层。
地表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19)在《基于FLAC~(3D)的采煤地表移动对村庄房屋破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华北区的山西煤炭储量高达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且多储藏于山区,矿山大规模开采后的开采沉降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根据“叁下”采煤规程对矿区内的建筑物群留设保护煤柱可以防止其发生破坏,但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矿山大规模开采后对地表的影响和变形范围比较难以掌握,当存在不良的工程地质等因素与之共同作用时,仅用“叁下”采煤规程中传统的理论方法计算保护煤柱不能适宜所有矿区对周边建筑物的保护。因此,为了能够减轻和避免矿山大规模开采后的开采沉陷对村庄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加强对山区开采沉降规律和对周围建筑物破坏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成庄煤矿和其矿区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成庄煤矿根据“叁下”采煤规程对矿区内的村庄预留设了保护煤柱,但当开采到村庄附近时,村庄内的房屋仍发生了大面积的破坏。为了查明建筑物群破坏的原因,本文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查明村庄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建筑物群的破坏特征,分析其破坏规律及力学机理,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分析了矿山大规模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和村庄处的移动变形情况,进而分析建筑物的结构、村庄的岩土工程条件和矿山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迭加后对村庄房屋破坏的影响。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和实地调查发现,村庄坐落在存在软弱结构面且发育有叁级阶地的山坡上,第一级阶地上的房屋破坏远较第二、第叁级阶地严重,第一级阶地上的房屋整体表现为由北向南方向的挤压破坏,村东部的房屋主要表现为东西方向的拉裂破坏。通过分析FLAC~(3D)数值模拟结果,村庄位于开采形成的移动变形盆地影响范围内,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表移动和变形,靠近采空区的村东地表沉降位移是0.054m,水平位移是0.032m,在村东部的垂直节理处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同时发生了水平移动,使其上部的房屋出现拉裂成因的裂缝;靠近采空区的村南水平移动是0.018m,远离采空区的村北水平移动是0.028m,村南产生了向采空区运动的水平位移,且村南的水平移动小于村北,诱使二叁级阶地的地层沿软弱结构面发生蠕动,挤压一级阶地的地层,一级阶地松散层上的房屋受到了来自东西方向的挤压,在墙面和地面上出现性质为挤压的破坏特征。村东和村南的建筑物为砖木、转土木和砖混结构,稳定性和抵抗变形能力不强,煤层开采造成村庄地表发生沉降和水平移动,与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相互作用,诱使村庄沿不稳定的岩层软弱结构面向采空区方向蠕动,房屋发生规律性破坏。村庄的房屋破坏与采煤引起的开采沉陷有高度的相关性,仅根据“叁下”采煤规程预留的保护煤柱不能完全保证村庄房屋的安全,还需结合建筑物群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吕进国,韩阳,南存全,白润才[2](2019)在《黑岱沟露天矿端帮压煤井工开采覆岩与地表变形破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黑岱沟露天煤矿首采区西端帮压煤能够安全回采,分析了该采区端帮下煤层的赋存条件、顶板条件、地质构造与上覆岩层结构特征。研究了端帮下压煤层井工开采的上覆岩层与地表变形破坏规律;构建了露天与井下采场的叁维地质模型,分析了针对首采区西帮与南帮下压煤层开采后的巷道煤柱稳定性、地表变形范围与采场边坡对工业场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矿坑边界侧的浅部与矿权界侧深部的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形成的"叁带"存在明显差异;缺失原坚固地层并回填松散排土的边坡下采煤工作面顶板关键层仍能起到保护作用;井巷工程的叁角形保护煤柱应力集中区与塑性区分布小,大部分区域处于安全状态;西帮与南帮地下开采所引起的潜在滑坡危险区与地表移动变形范围对井口工业场地影响较小,不会对井口造成安全威胁。(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浩[3](2019)在《河北隆尧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表变形破坏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隆尧地裂缝的发育及活动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且其活动强度和灾害影响程度仍在逐年加剧,因此有必要对其发育特征及地表破坏形式予以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以便指导地裂缝发育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探槽开挖的基础上,结合钻探工程、地表形变监测等工作成果,对隆尧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几何运动特征和其对建筑物的形变破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法二维数值模型,分析断层基岩错动下引发的上覆不同类型土层的变形与破裂特征。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位于山西断隆和华北断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部的宁晋断凸南部与南和断凸北部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内包括隆尧断裂在内的活动断层达十数条,而地震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区内的断裂现代构造活动强烈;研究区属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区,岩性以卵砾石、中砂为主,透水性良好。而正是在此水文地质条件下,伴随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强,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进而引起地面沉降,加速了地裂缝的发育。2、野外实地调查表明,隆尧地裂缝累积长度约35km,根据地裂缝的展布特征和出露情况可分为叁段:1)地裂缝西段,由周村沿近EW向延伸至虎中,长12.7km,地表出露连续。该段地裂缝具有正断兼左旋走滑运动特征,野外最大垂直错动量为30cm,最大张开量为20cm,最大走滑位移为10cm;2)中段地裂缝,由尧家庄近EW向延伸至东店马后,再折向NE60°延伸至开河村南,长10.6km,地表出露相对连续。该段地裂缝在东店马以西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在东店马以东具有右旋走滑特征。该地裂缝段野外最大垂直错动量20cm,最大水平张开量15cm,最大走滑位移量8cm;3)东段地裂缝,由任村起NE60°延伸至毛儿寨村东,长约11.5km,地表出露不明显;且多以塌陷坑形式呈串珠状沿地裂缝带展布;地裂缝地表目前尚没有确定其具体位移运动量。3、探槽工程揭露及钻探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在剖面上可以显示出如下基本特征:地裂缝活动具有同沉积特征,裂缝剖面南倾,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断距亦随之增加,同时上盘地层厚度较下盘有明显增加,证明隆尧地裂缝是由深部断裂持续活动向上扩展形成的;定量计算典型地层走滑位移量发现,西店子探槽近地表左旋走滑位移量8cm,东店马探槽近地表地层的右旋走滑位移量7.5cm;东段地裂缝地面之下10m以内范围,裂缝面两侧地层错动不明显,表明近期活动强度弱,10m以下裂缝面两侧地层断距有两次明显的突变特征,表明该段地裂缝活动具有不均一性,与发震断层的粘滑特征极为相似。4、对地表建筑物破坏特征的调查发现:研究区内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方式、破坏类型与地裂缝发育位置及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正向弯剪破坏模式、上下盘错动模式、悬空破坏模式、水平走滑剪切破坏模式。5、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浅部地层以水平拉应力为主,而深部地层以在垂直压应力为主;断裂深部地层在压应力的环境中会发生正断倾滑运动,在浅部土体的拉张变形的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裂缝的发育;2)正断作用下,上覆粘土层与砂土层的破裂扩展过程与形式不同:其中,正断错动过程中,引发上覆粘土的变形可以分为裂缝向上扩展、地表土体开裂、反倾裂缝形成和裂缝贯通四个阶段;而正断错动过程中,引发引发上覆砂土的变形可以分为裂缝向上扩展、反倾向裂缝的扩展、直立裂缝的扩展和裂缝的扩张四个阶段。(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冀宇鑫,张阿鹏,宋高峰[4](2019)在《不同充填率条件下倾斜矿体覆岩破坏规律及地表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某铁矿为工程背景,采用PHASE 2D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充填率影响下倾斜矿体覆岩破坏特征及地表变形规律,拟合了地表下沉量与充填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充填率是围岩稳定性及地表变形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充填率的增大,地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都显着减小。(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赵华[5](2019)在《哈密红海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及土地破坏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海矿区11031工作面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其设置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实地观测得到数据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求得了各种角量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动态参数(起动距、超前影响角、超前影响距等)、预计参数(下沉系数q、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拐点移动距S、开采影响传播角θ)。结合岩移参数,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了地表沉陷预计,得到了动态预计参数和下沉盆地预计的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其主要造成了塌陷地和地表裂缝等土地破坏现象。为采空区下降区地表恢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01期)
王俊良[6](2018)在《青龙寺矿首采面工作面地表建筑破坏预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青龙寺煤矿520101工作面开采对地表冯家山建筑的影响,采用对应的预计函数和参数,计算得到5-20101工作面开采后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结合预计得到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对地表建筑物受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19期)
王正忠,孔祥柯,毕玉成,谢玉祥,徐乃忠[7](2018)在《依兰矿区古近系软岩地层地表沉陷与覆岩破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兰矿区为古近系软岩地层、采深较大、近距离煤层多煤层开采,为研究该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并为后续"叁下"采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对矿区内钻孔岩心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测试,结合补勘钻孔的相关资料,计算得出覆岩综合评价系数,求得地表沉陷预计参数;其次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模拟研究了依兰矿区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多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研究结果为:依兰矿区地表下沉系数0.815,水平移动系数0.23,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为2.4,开采影响传播角θ0=79.12°,拐点偏移距S为30 m。(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杨柳[8](2018)在《老张沟煤矿采煤覆岩破坏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老张沟煤矿特定的地质条件和采矿方法,对其采煤覆岩层破坏和地表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量化。运用理论经验公式、数值模拟及现场勘测对老张沟矿煤层开采导致的上覆岩层破坏和地表变形规律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为:(1)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老张沟煤矿的覆岩破坏和地表变形主要影响因素权重值,确定出煤层深厚和覆岩岩性为两组主控因素。并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得出:煤层埋深大小与地表变大小形成反比,开采煤层厚度与地表变形大小成正比,煤层埋藏深度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最大;煤层上覆岩层岩性越硬,地表变形越小,煤层顶板越硬,地表变形越小。(2)老张沟煤矿地表变形盆地与工作面布置大体相同,最大沉降处在采空区中心处,在变形盆地四周和内部出现多条拉张裂缝,未出现塌陷坑。初采时,主应力图由呈马鞍型变为“W”型再到波浪形。复采时,主应力形状呈中间低,两边高的马鞍型。随着开挖长度的增加5-1煤层上覆破坏高度和4-3煤层覆岩破坏高度都在增大,煤层拉张破坏集中于两层煤层的采空中心处,而剪切破坏多出现在煤壁和煤柱留设处,岩层破坏整体呈两边凸起,中间凹下的马鞍型。5-1煤层采空区上的破坏高度贯穿了两层煤层间的覆岩,且以拉张破坏为主。(3)模拟初采4-3煤层的采空区地表最大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分别为568mm和183mm,低于理论经验法计算的660mm和198mm。模拟5-1煤层的采空区地表最大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分别为2660mm和740mm,低于理论经验法计算的2970mm和891mm。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计算得,初采和复采地表下沉系数分别为0.47、0.59,均小于理论经验值0.55、0.66。得出:煤柱的留设抑制了覆岩破坏高度的发育,缓减了采空区上的地表变形,覆岩破坏高度和地表变形理论计算值均偏大,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接近。长壁间隔式采煤法下煤层重复开采的覆岩破坏和地表变形程度明显强于常规条采下的重复采动,但是弱于全垮落顶板管理方式下的重复采动。(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郭俊廷,李全生[9](2018)在《浅埋高强度开采地表破坏特征:以神东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神东矿区地表非连续变形及地表移动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阐释了高强度开采的内涵,并提出以地表最大下沉速度、采动损害程度及工作面来压强度作为判断指标。总结了神东矿区基岩全厚切落式和基岩部分破坏式2种岩层移动类型。分析总结了神东矿区地表移动以伴随非连续变形为主要特征的高强度开采规律:地表最大下沉速度达700mm/d,非连续变形以裂缝与台阶为主;采动裂缝以裂缝带形式发育,主裂缝间距与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基本一致,最前裂缝带内主裂缝滞后角约79.8°,地表最宽裂缝滞后角58.2°;裂缝发育条数及宽度与表土性质密切相关,风积沙区裂缝宽度一般小于30mm,黏性表土区一般大于50mm,裂缝宽深近似线性相关。本文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采动损害控制、地表环境治理、开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8年04期)
刘芠升,杨光[10](2018)在《破坏地表条件下草原的产流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不同坡度及不同放牧制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草原的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以格根塔拉草原4种放牧强度(封育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荒漠草原原状土为对象,开展5°、10°两种坡度3种雨强(20、40、60 mm/h)条件下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其产流过程与产流量。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和坡度一定的条件下,四种放牧程度小区的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变化大致相同,放牧程度增大,初始产流时间相对减小;在放牧条件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加,初始产流时间逐渐减少,但是降雨条件比坡度对初始产流时间影响更大。在相同坡度不同雨强同一放牧条件下随着雨强的逐渐增加产流量也不断增加,并且产流历时和累计产流量呈现"下凹型"4种放牧条件条件下累计径流量为轻度放牧(LG)<封育不放牧(CK)<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地表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保证黑岱沟露天煤矿首采区西端帮压煤能够安全回采,分析了该采区端帮下煤层的赋存条件、顶板条件、地质构造与上覆岩层结构特征。研究了端帮下压煤层井工开采的上覆岩层与地表变形破坏规律;构建了露天与井下采场的叁维地质模型,分析了针对首采区西帮与南帮下压煤层开采后的巷道煤柱稳定性、地表变形范围与采场边坡对工业场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矿坑边界侧的浅部与矿权界侧深部的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形成的"叁带"存在明显差异;缺失原坚固地层并回填松散排土的边坡下采煤工作面顶板关键层仍能起到保护作用;井巷工程的叁角形保护煤柱应力集中区与塑性区分布小,大部分区域处于安全状态;西帮与南帮地下开采所引起的潜在滑坡危险区与地表移动变形范围对井口工业场地影响较小,不会对井口造成安全威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宁.基于FLAC~(3D)的采煤地表移动对村庄房屋破坏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吕进国,韩阳,南存全,白润才.黑岱沟露天矿端帮压煤井工开采覆岩与地表变形破坏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3].王志浩.河北隆尧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表变形破坏形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冀宇鑫,张阿鹏,宋高峰.不同充填率条件下倾斜矿体覆岩破坏规律及地表变形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
[5].赵华.哈密红海矿区地表移动规律及土地破坏状况研究[J].现代矿业.2019
[6].王俊良.青龙寺矿首采面工作面地表建筑破坏预计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7].王正忠,孔祥柯,毕玉成,谢玉祥,徐乃忠.依兰矿区古近系软岩地层地表沉陷与覆岩破坏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
[8].杨柳.老张沟煤矿采煤覆岩破坏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9].郭俊廷,李全生.浅埋高强度开采地表破坏特征:以神东矿区为例[J].中国矿业.2018
[10].刘芠升,杨光.破坏地表条件下草原的产流过程模拟研究[J].建设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