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论文_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方式,土壤,玉米,产量,根系,养分,小麦。

耕作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1](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主要特性的早期影响,在2016-2017年设免耕(No tillage(NT))、浅翻(Shallow tillage (ST))、深翻(Deep tillage (DT)) 3种耕作措施,分别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化肥处理(CK)、施用有机肥(Manure (M))和秸秆还田(Straw (S)),调查玉米出苗率、土壤温度,分析了玉米拔节期土壤有关特性。结果显示:从3种耕作措施来看,玉米苗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显着提高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DT将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6%,在25 cm层次无明显差异。NT处理的出苗率仅为40%,ST和DT达到了70%左右。玉米拔节期,无论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均能明显提高DT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DTM和DTS分别提高了30. 3%~40. 9%,58. 9%~86. 1%,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措施对于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不明显,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显着提高了土壤中0~20 cm、20~40 cm土层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含量。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但是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影响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介于-3. 9%~288. 6%和-30. 3%~124. 4%,其中20~40 cm土层提升效果优于0~20cm土层。不同处理显着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和游离体态轻组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游离态轻组、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效果显着,这些敏感指标受到有机物料与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曹传莉,仲延龙,宋贺,董召荣,朱江[2](2019)在《耕作方式对小麦抗氧化酶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叶片抗氧化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耕翻+镇压(HS)、旋耕+镇压(RS)和旋耕(R)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孕穗期和花后10 d HS处理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2个耕作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和花后5dHS处理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着高于RS和R处理;在越冬期、孕穗期至花后5 d,HS处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着高于RS和R处理;除拔节期和孕穗期,HS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低于RS和R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和叶片CAT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性(R=0.930,P<0.01),与叶片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774,P<0.05)。HS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产量分别比RS和R处理高出5%和8%。综上表明,耕翻+镇压可提高小麦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延长小麦灌浆期实现小麦高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鹏翀,沈莹,许姣姣,韩惠芳,宁堂原[3](2019)在《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长期定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以及根系呼吸的影响,研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基于设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的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包括常规秸秆还田(PC)、免耕秸秆还田(PZ)、深松秸秆还田(PS)和旋耕秸秆还田(PR)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和分析麦田土壤呼吸及水热因子,并利用根去除法研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根系呼吸与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呼吸与根系呼吸速率均呈"低-高-低"的趋势。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着,与PC相比,PZ、PS、PR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37.2%、17.0%、15.4%,PC、PZ、PR的根系呼吸速率较PS相比分别下降了9.4%、24.3%、22.4%。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呈双峰型,比例波动为21.7%~82.0%,均值为49.1%,总体表现为PZ>PS>PR>PC。土壤呼吸与10 cm土层地温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湿度未达到显着相关。研究表明,与PC相比,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中PZ和PS可以降低麦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减少麦田土壤的碳排放,并且可以提高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其中PS的根系呼吸速率最高,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4](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耕作方式是影响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明确其对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为选择适宜该区域的高效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设免耕(NT)、旋耕(RT)、深松(DL)和深翻(DT)四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有利于小麦植株根重密度(DRWD)的增加,旋耕(RT)的小麦根重密度最小,两地区(德州和泰安)小麦免耕(NT)和旋耕(RT)处理的根重密度分别相差25.7%和21.7%,差异达显着水平;免耕(NT)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值(SPAD)最高,有助于灌浆后期叶片捕捉更多光能供光合作用所用,从而增加小麦产量;深松(DL)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5.4),相反旋耕(RT)处理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小为3.6,两者相差33.3%,差异显着;两地区各耕作方式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表现为:NT﹥DL﹥RT、DT和NT、DL﹥DT﹥RT;泰安地区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免耕(NT)处理为22 673.6 kg/hm~2,旋耕(RT)处理为18 930.3 kg/hm~2,总体表现为NT﹥DL﹥DT﹥RT;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免耕(NT)和深松(DL)处理更有利于小麦栽培高效轻简方式的形成和产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5](2019)在《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由于土地单一种植一种作物,以及普遍采用单一栽培模式,导致土壤某些养分片面消耗、土壤耕层逐年变浅阻碍根系下扎、水分供应能力减弱,进而使作物的产量也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尤其近10年来,土壤有机质大约每年减少0.01%,由此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使作物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轮作有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均衡利用土壤养分;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率,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增加玉米产量。但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究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研究适合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作物高产的合理耕作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云山农场试验基地,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轮作旋耕(XL)、隔行深松(GS)、深松(SL)、深翻(SF)和玉米连作下深翻(CK),各处理均在秋季进行整地作业,以玉米连作深翻处理为对照,供试玉米品种为绑玉353。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干物质累计。在玉米大口期测量玉米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期GS处理0~20 cm平均含水率最高,达到34.79%,高于CK处理5.72%,但20~30cm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着;土壤容重表现为,SF较其他处理相比容重最高,达到1.32 g·cm~(-3),其中GS显着低于各个处理,与SF相比降低了4.7%土壤容重;苗期SL处理干物质累计量最大,达到0.29g·株,与CK相比提高了40%干物质量。SL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为各处理间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79.22%、117.29%。【结论】GS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苗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容重;SL处理能够提高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并增加干物质累计,能够建立良好的群里结构,最终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童文杰,刘棋,马二登,李军营,邓小鹏[6](2019)在《耕作方式对山地烟田耕层质量和烤烟根系、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山地烟田是我国烟叶生产的主体,2018年我国山地烟移栽面积6.0?105 hm2,占全国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移栽面积的66.5%。山地烟田不适于大型机械作业,田间土壤耕作主要以小动力拖拉机浅旋耕为主。长期单一的土壤耕作模式导致山地烟田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犁底层增厚上移、土壤孔隙度变小等问题凸显,影响烤烟根系生长发育和垂直下扎,阻碍烤烟根系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材料与方法】为构建西南山地烟田合理耕层,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以烤烟‘K326’为研究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旋耕20 cm(RT 20,对照)、深耕30 cm(DT 30)、深松30 cm(ST30)和深松40 cm(ST 40)4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烟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库容、水氮空间分布及烤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旋耕(RT 20)相比,深耕、深松措施显着提高烤烟产量产值,其中产量增幅为12.2%~16.0%,产值增幅为10.5%~21.8%。深耕、深松措施明显改善土壤亚表层(20~40 cm)物理结构,其中DT30、ST30、ST40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低6.1%、5.3%和8.0%,毛管孔隙度分别比对照高11.3%、13.1%和21.6%,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高6.3%、5.3%和7.9%。深耕、深松措施显着提高山地烟田耕层厚度、耕层土壤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其中DT 30、ST 30和ST 40处理耕层厚度分别比对照增加50.5%、40.8%、93.2%,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7%、26.1%、34.9%。深耕、深松措施增加烤烟根系鲜重绝对量,促进烤烟根系纵向下扎生长,缓解上层根系的拥挤度,其中0~50cm土层DT30、ST30和ST40处理根深指数分别比对照高5.32%、8.26%和16.20%,亚表层20~40 cm土层DT 30、ST 30和ST 40处理根长密度比对照分别增加36.2%、39.1%和59.6%,根表面积分别比对照高73.0%、103.6%和86.9%,根体积分别比对照高75.6%、54.4%和86.2%。0~50 cm土层DT 30、ST 30和ST 40处理土壤氮素分别较对照RT 20降低7.7%、9.7%和11.1%。【结论】研究发现:深耕、深松措施可有效改善山地烟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状,同时有效扩增山地烟田耕层厚度,显着增加耕层土壤有效养分库容,促进烤烟根系生长发育,优化根系空间分布构型,协同优化烤烟根系、土壤水分、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对优化植烟土壤环境、增加烤烟干物质、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及上等烟比例有较好的现实生产意义。下一步应注意农机农艺融合,研发小型深耕深松机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继卫,杨克军,王玉凤,张翼飞[7](2019)在《耕作方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形成过程就是灌浆过程。前人从播期、密度等不同角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在耕作方式上的报道较少。耕作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合的耕作方式对保护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关于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虽然很多,但多为耕作对单个物理指标的影响,土壤物理指标间是共同作用于农田作物的。本试验通过探讨耕作方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高产的耕作方式。【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平作、旋耕垄作和免耕叁种耕作方式。于吐丝期进行挂牌,吐丝14天后,每隔7天进行取样,每个处理取3穗,取中部籽粒100粒烘干测其干重。于成熟期每个小区中间选取2行(长5 m),收获全部果穗,用PM8818水分测定仪测其含水量折算出实际产量,并随机抽取10穗进行考种。主要对植株果穗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分析】玉米籽粒干重于吐丝14天后呈快慢的变化趋势,于吐丝后42天籽粒干重趋于稳定。玉米籽粒最终干重表现为:旋耕平作>免耕>旋耕垄作。玉米的籽粒灌浆过程呈单峰变化,灌浆速率峰值表现为:旋耕平作>免耕>旋耕垄作,其中旋耕平作和免耕处理下,玉米灌浆速率峰值分别比旋耕垄作高5.13%和2.56%,耕作方式对玉米灌浆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影响。旋耕平作和免耕处理下,玉米灌浆速率峰值出现吐丝后21天,旋耕垄作则出现在吐丝28天。在玉米的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间表现为:旋耕平作>旋耕垄作>免耕,旋耕平作处理下玉米的产量为14609.12kg/hm~2,比旋耕垄作高3.15%,比免耕高2.03%。玉米的百粒重在不同耕作方式间表现为:旋耕平作>免耕>旋耕垄作,旋耕垄作分别比旋耕平作和免耕低7.04%和0.58%。玉米的穗粒数表现为:免耕>旋耕平作>旋耕垄作,玉米的有效穗数表现为:旋耕平作>旋耕垄作>免耕,这可能是由于免耕增加了玉米的机械阻力,玉米出苗困难,降低了玉米的出苗率,进而影响玉米的有效穗数。【结论】旋耕平作和免耕虽然较旋耕垄作可以增加玉米的最终籽粒干重,提高玉米灌浆速率峰值,缩短玉米灌浆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利于玉米粒重的增加,但免耕处理下玉米的有效穗数较小,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旋耕平作在松嫩平原半干旱区更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姜佰文,许欣桐,张迪,李威,梁世鹏[8](2019)在《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大区试验,以种植在草甸黑土玉米鑫鑫1号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秸秆还田基础上,设置深翻(D)和旋耕(S)两种耕作方式,以常规施肥量F为对照,设置减量20%的减肥处理(F1),在减量施肥基础上设两个生物炭添加水平2 500 kg·hm~(-2)(B1)和5 000 kg·hm~(-2)(B2),共8个处理,研究减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减肥条件下玉米稳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减肥条件下玉米氮素积累和产量因耕作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不同存在差异,深翻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产量,较旋耕分别增加6.23%~8.02%,0.16%~6.61%;减肥条件下配施生物炭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产量,深翻和旋耕条件下分别较减量施肥处理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6.24%和7.41%、6.10%和7.31%,提高产量8.95%和9.30%、10.21%和15.88%,且在深翻和旋耕条件下,B2较B1分别增产3.50%和5.14%。综上,在本试验减肥20%条件下,深翻和旋耕两种耕作方式配施高量生物炭(5 000 kg·hm~(-2))有利于提高草甸黑土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黛静,宗洁静,马建辉,杨雪倩,胡晓[9](2019)在《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土壤有机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对农业可持续性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借助从2010年开始的大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小麦深耕+玉米免耕(DT)、小麦浅耕+玉米免耕(ST)、小麦免耕+玉米免耕(NT)、小麦深耕有机肥+玉米免耕(DTF)、小麦浅耕有机肥+玉米免耕(STF)和小麦免耕有机肥+玉米免耕(NTF)6个处理,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夏玉米(Zea mays L.)周年不同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有机碳库、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0—20cm土层,成熟期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NTF>STF>DTF;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在STF处理表现较高,分别为14.23 g·kg~(-1)和4.04 g·kg~(-1),颗粒有机碳在DTF下表现较高,为3.50 g·kg~(-1);40—60 cm土层,STF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在成熟期表现较高,分别为8.99 g·kg~(-1)和0.89 g·kg~(-1);产量在DTF处理达到最高,为12 170 kg·hm~(-2);DTF处理增加了玉米土壤N_2O、CH_4和CO_2的排放,分别比DT处理增加了69.58%、83%和26.1%,NT与NTF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NTF处理综合增温潜势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比DTF处理降低63.29%和57.22%。综合考虑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玉米有机碳库、产量和温室气体的影响,短期监测来看,采用小麦免耕增施有机肥+玉米免耕的一年两熟制能够在保持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固定土壤碳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马阳,吴敏,王艳群,周加森,张世卿[10](2019)在《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夏玉米生长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肥(T1)、深松全层施肥(T2)、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3种耕作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T1比,2种深松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68%,13.97%,夏玉米平均增产17.20%;深松耕作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较T1平均分别增加14.74%和59.95%,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抬升14.15个百分点;0—40 cm土壤容重降低8.54%。深松耕作方式下,与T2比,T3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41%,6.28%,夏玉米平均增产9.70%,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8.59%和32.32%,氮肥表观利用率抬升14.10个百分点。与T1比,2种深松施肥方式T2和T3均显着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夏玉米产量,促进氮肥利用。控释氮肥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是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生产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新型耕作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耕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叶片抗氧化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耕翻+镇压(HS)、旋耕+镇压(RS)和旋耕(R)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孕穗期和花后10 d HS处理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2个耕作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和花后5dHS处理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着高于RS和R处理;在越冬期、孕穗期至花后5 d,HS处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着高于RS和R处理;除拔节期和孕穗期,HS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低于RS和R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和叶片CAT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性(R=0.930,P<0.01),与叶片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774,P<0.05)。HS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产量分别比RS和R处理高出5%和8%。综上表明,耕翻+镇压可提高小麦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延长小麦灌浆期实现小麦高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作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2].曹传莉,仲延龙,宋贺,董召荣,朱江.耕作方式对小麦抗氧化酶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周鹏翀,沈莹,许姣姣,韩惠芳,宁堂原.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4].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5].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童文杰,刘棋,马二登,李军营,邓小鹏.耕作方式对山地烟田耕层质量和烤烟根系、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张继卫,杨克军,王玉凤,张翼飞.耕作方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姜佰文,许欣桐,张迪,李威,梁世鹏.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9].张黛静,宗洁静,马建辉,杨雪倩,胡晓.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土壤有机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10].马阳,吴敏,王艳群,周加森,张世卿.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独龙族的砍刀造迹生物营双向(反向)发...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光...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标签:;  ;  ;  ;  ;  ;  ;  

耕作方式论文_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