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农业论文_陆海明,张丽,王妞,邹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径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农业,洱海,水文,湿地,流域,黄河流域。

径流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陆海明,张丽,王妞,邹鹰[1](2019)在《降雨径流对江淮丘陵区农业流域磷素输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城西水库上游的花山流域作为代表性流域,研究江淮丘陵区降雨径流对流域磷素输出的影响。2013—2015叁个水文年高频次水量水质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流域出口断面径流总磷浓度和输出负荷与降雨、径流变化基本同步。研究期间49%和24%的水样总磷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和Ⅴ类标准,水样超标主要发生在汛期雨洪过程。花山流域单位面积年总磷输出负荷分别为0.72、0.91 kg·hm~(-2)·a~(-1)和3.86 kg·hm~(-2)·a~(-1)。汛期和夏季总磷输出负荷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94%和80%。梅雨期间或台风雨期间单日磷素输出负荷最大值可达全年负荷的12%~18%。2013年和2015年梅雨时期总磷输出负荷占全年输出负荷约60%;2014年梅雨期总磷负荷输出比例仅占全年负荷的11%,受台风"麦德姆"影响,一次台风雨过程磷素输出负荷占全年负荷的22%。花山流域全年10%的时间内发生的5~10次雨洪过程中,约30%的直接径流输出的总磷负荷约占全年总负荷的50%。流域出口断面TP输出负荷主要受流量影响,建立了基于日平均流量的TP输出负荷预测模型。梅雨和台风雨形成的暴雨径流是江淮丘陵区花山流域磷素负荷输出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浩[2](2019)在《辽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分析了辽河流域径流状况,分别运用辽宁省2012-2013年、2014-2015年监测断面日观测数据作为模型参数校验与适应性验证数据,其中模型敏感性参数调试主要包括土壤有效含水量、沟道曼宁系数以及曲线数CN值。研究表明:河流域地表径流月尺度模拟偏差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均在±12%以内,并且相关系数与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径流模拟效果各评价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在辽河流域径流模拟中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理想的模拟效果;研究期间产流系数最小的为乔木林,径流深处于67.2-725.0mm范围。本研究可为关键性非点源区识别以及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希丽,于政达,王森,李悦,孔范龙[3](2019)在《利用人工湿地去除农业径流中农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湿地对农业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显着,已成为控制农业径流污染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介绍了当前水体农药污染的现状;从物理、化学及生物角度阐述了人工湿地对农药的去除机理和关键过程;归纳总结了人工湿地对农药的去除效率,指出人工湿地对农药的去除效率随农药类型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农药的平均去除率,按农药用途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按农药化学结构分为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叁唑类>酰胺类>叁嗪类>脲类;综合考虑,潜流人工湿地在农药去除方面的效果优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药理化性质、人工湿地工艺类型及运行参数、进水中农药浓度、湿地植物等因素对农药在人工湿地中去除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华贞,张强,顾西辉,史培军[4](2018)在《降水与农业种植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了解其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趋势性分析、广义可加模型(GAMLSS)等方法,采用黄河流域近60 a来流量、降水、主要农业种植面积及大型水库资料等数据,通过细化农业小麦生长期与玉米和大豆生长期以及假定不同降水情景,在季节尺度上深入分析了1960—2005年黄河流域气候、农业种植面积等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5个水文站点小麦生长期与玉米和大豆生长期径流变异点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且除花园口站小麦生长期间径流有少部分呈上升趋势外,黄河流域径流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唐乃亥、兰州的小麦生长期、玉米和大豆生长期及龙门、花园口的玉米和大豆生长期趋势均达到了0.05的显着性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2)对比两种降水假设状态,暴雨年的径流始终高于小雨年的径流,因此,降水仍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农业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不仅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还与流量分位数的大小有关,对于唐乃亥站小麦生长期的暴雨年时期,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在低流量分位数时可以增加径流,而在高于0.75分位数时会减小径流,小雨年时期规律相反。该研究结果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华贞,张强,顾西辉,史培军[5](2018)在《黄河流域气候与农业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黄河流域1960—2005年5个水文站逐日流量、77个气象站1959—2013年逐日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内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大型水库资料,全面探讨气候与农业面积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所有流量分位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于1980s中后期到1990s中期发生突变.降水变化是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考虑不同流量分位数情况下,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不同分位数径流变化的影响也有差异性.花园口站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量量级和可变性均有显着影响;其余4站各项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种植指标参数较大,虽均未达到10%的显着性水平,但仍会对径流的量级变化产生影响.对唐乃亥站,农作物耕作面积的下降减少了灌溉用水,在0.5流量分位数时有高达60%增加径流量的间接作用.对于头道拐站,农作物耕作面积的增加使得流域总蒸发量增加,灌溉用水增加,在0.3流量分位数时有高达40%减少径流量的间接作用.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俊朋[6](2018)在《表面流湿地去除农业径流污染物的性能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洱海缓冲带内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缓冲带内生态结构缺失等问题,基于对洱海农业面源的调查,选取洱海流域白鹤溪到梅溪之间构建洱海西区典型缓冲带,区内农田为主要用地方式,通过研究表面流湿地的净化作用来控制入湖农业径流,研究洱海缓冲湿地的结构参数和湿地的微生物响应,研究结论如下:(1)径流管采样调查发现,农业径流中氮污染负荷较重,且集中于村落处和菜地,尤以初期暴雨径流浓度最高,总氮、氨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5.11、2.42、0.48mg/L,属劣Ⅴ类水质,不可直接排入洱海。(2)表面流湿地研究结果表明:(1)各湿地系统内氮的浓度沿程逐渐降低,在12月-翌年2月期间各系统内氮浓度会高于其他月份,各植物湿地系统COD浓度沿程呈上升趋势,黑藻湿地植物湿地系统在夏季沿程磷浓度逐渐升高。(2)有植物的湿地系统对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好于空白系统,荇菜湿地系统对于氮的去除最为稳定,全年总氮、氨氮、硝氮平均去除率83.1%、79.29%和78.57%;芦苇次之,全年总氮、氨氮、硝氮平均去除率73.9%、77.97%和68.85%;黑藻湿地系统在夏季和秋季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各植物湿地系统出水氨氮浓度差异不显着。芦苇湿地系统去除磷的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为47.71%;荇菜湿地系统在9月至翌年4月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为46.4%,各湿地系统COD浓度沿程浓度不断上升。(3)对各系统去除率与沿程宽度进行模拟,发现植物湿地系统可以满足洱海入湖水要求,空白湿地系统不满足要求,荇菜、黑藻、空白、芦苇湿地系统最佳宽度分别为7.04m、8.64m、11.65m、6.92m。(4)荇菜、黑藻、芦苇生物量增量分别为3591.75g、1477.55g、9054.55g。荇菜含氮量在9.22-17.72g/kg之间,含磷量为1.32-2.59g/kg之间。黑藻含氮量在6.52-24.79g/kg之间,含磷量为1.65-2.69g/kg之间。芦苇含氮量在10.42-20.50g/kg之间,含磷量为1.33-2.23g/kg之间。芦苇对于氮磷去除贡献率最大,氮磷总贡献率分别为28.26%和21.12%,黑藻和荇菜对于氮磷去除总贡献率5.88%和11.36%、3.23%和5.81%,荇菜、黑藻、芦苇湿地系统脱氮量是空白湿地系统的1.3、1.14、1.14倍。(5)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微生物的总数目与水质氮磷负相关。氮的去除与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状菌门、疣微菌门和厚壁菌门微生物数目有关。植物能够显着增加湿地内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夏季微生物对水质的影响强于冬季。(3)根据洱海西部缓冲带西高东低的特征,将预处理池与处理系统分开,利用势能提供动力,改造区域内现有水塘、鱼塘等,分片区处理农业径流,逐渐降低洱海入湖水负荷。设计湿地1总容积为3275m~3,湿地2总容积4750m~3。日处理量分别为为162.5m~3和250m~3。湿地植物选择芦苇,填料选择脱磷填料为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吴鑫[7](2018)在《生态碎石床净化洱海农业径流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五”以来,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已进入综合治理阶段。介于此背景,本研究着力于量多、分散的农业径流为对象。先经环湖调查,明确污染负荷分布;选择污染负荷较高且可连续监测的农业径流沟渠——白马黑泥沟为代表,定期监测其水质水量变化,并识别污染特点;然后根据《云南大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以确保入湖水质达到Ⅲ类为目标,采用生态碎石床中试装置对其模拟水进行净化;最后根据中试研究参数设计了适用于该区的农业径流净化工艺。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环湖沟渠调查表明,TN浓度在1~10mg/L、TP在0.2~1mg/L 范围的沟渠分别为152条和130条,且多分布于上关镇和大理镇。其中,白马黑泥沟位于上关地区,水质接近大部分入湖沟渠水质浓度,且可长期采到水样,故择其为农业径流治理的研究对象。对白马黑泥沟水质监测表明,其旱季污染浓度高于雨季,综合指数分别为9.346和8.245,而雨季入湖负荷高于旱季,TN、氨氮、TP和CODCr的平均入湖量分别为58.3、41.2、5.72和279.0kg/d;综合评价表明,其水质为劣V类。因此,据《云南大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应于雨季对其加以截留和净化。2、生态碎石床净化白马黑泥沟来水研究表明:(1)2.5cm/d是植物床出水水质达标的水力负荷;(2)该负荷下生态碎石床对比研究表明:①污染物沿程变化表现为距进水端越近,去除率越高;宽度模拟显示,水葱床效果最好(5.24m),香蒲床次之(5.41m),芦苇床稍差(6.67m),但均优于空白床。②沿程微生物检测表明,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均度表现为植物床内沿程递减;植物床间为水葱床>芦苇床>香蒲床;而植物床与空白床间为水葱床>芦苇床>空白床,香蒲床在1m处较空白床丰富,4m处反之。且各床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门类,占比超过总数的80%。③沿程主因素及回归分析表明,植物床的TN、TP去除率与温度、溶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据沿程温度和溶氧变化,可在工艺设计时于进水端设置保温和增氧措施。④雨季植物床的净化效果稳定,以水葱床和香蒲床最佳。(3)植物、微生物和碎石的氮磷贡献研究表明:①植物的贡献率为芦苇>水葱>香蒲>浮萍/棒头草;②微生物的氮贡献为空白床(52.90%)<芦苇床(54.99%)<香蒲床(59.48%)<水葱床(60.91%),均大于50%,表明其为脱氮的主要贡献者。③碎石的吸磷贡献为空白床(-14.12%)<芦苇床(18.65%)<香蒲床(25.37%)<水葱床(55.36%),各床间差异巨大,有植物可提高碎石的磷吸附效应。综上认为,种植物可显着提高工艺的净化效果,本研究中水葱床效果最好,香蒲次之,芦苇稍差。故后期工艺设计可据需要选用。3、根据下关暴雨径流公式及《室外排水设计手册》计算得在暴雨强度为157.31L/s.hm2条件下,试验区连续汇水1h的汇流量为2718.37m3,因此,结合中试系列研究,其工艺预处理单元、进水单元和净化单元有效容积分别按3000m3、100m3和600m3设计;其中,预处理单元和进水单元均以植物浮床覆盖,既保温又防长藻;进水方式采用间歇运行(光伏电池供电自动控制),频次为3d,流量为50m3/d;复氧方式采用漏斗形曝气管自然复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串串,章青青,冯倩,高瑞梅[8](2018)在《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灞河流域径流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市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开展径流模拟应用研究。基于马渡王省级监测断面日观测数据,以2002—2003年数据校验模型参数,分别对曲线数(CN值)、沟道曼宁系数、土壤有效含水量等敏感性参数进行调试,采用2004—2005年数据验证模型适应性。结果表明:(1)年、月尺度径流模拟的相对误差(Re)在±12%以内,相关系数(R2)、效率系数(Ens)均大于0.80,AnnAGNPS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灞河流域产流规律;(2)研究区年径流深介于66.9~727.6mm,其中乔木林的产流系数最小,耕地的产流系数是乔木林的1.5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系数及其等级划分为后续非点源关键源区识别提供定量参考,对地方政府开展水质目标管理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4期)

章熙锋,申东,唐家良,王芮,薛菲[9](2018)在《紫色土农业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流失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径流过程和氮素流失过程中迁移转化机制,同步监测了该区域内苏蓉(3.01hm~2)、截流(35hm~2)、大兴(480hm~2)、万安(1 236hm~2)4个梯级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素迁移特征,分析了不同雨型条件下典型农业小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与尺度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面积越小洪峰对降雨响应越快,随着面积增大,洪峰在流域中有明显的滞后和坦化现象;全氮(TN)、硝态氮(NOx-N)浓度在降雨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段式特征,降雨产流初期及径流峰前期波动较大,退水期浓度缓慢上升。相较人为影响较强的源头小流域(苏蓉)而言,尺度较大小流域的TN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削减,但NOx-N仍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根据NCL-NCF曲线可知,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更容易产生"初始冲刷效应",梯级流域对AN负荷有明显消减作用。携带大量NOx-N的壤中流和地下水控制退水过程线,并不断补充水体中氮素负荷,表现出一定的"末期冲刷效应"。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TN流失总量与流域面积之间的经验公式,可为区域内小流域氮流失通量估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吴鹏,付永胜,彭勃,王鸿斌[10](2018)在《植被过滤带阻控农业径流污染特性与机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过滤带作为一种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在截留泥沙侵蚀、保护河道水质等方面效果显着。该文主要综述分析了国外中试实验(小区实验)研究过滤带截留农业径流污染物(沉积物、N、P营养物、农药等)的效能与机制及其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污染物在过滤带中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探讨分析了小区实验与实际田间过滤带的差异;概述了国内过滤带的研究情况。结合目前过滤带的研究不足点以及国内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径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分析了辽河流域径流状况,分别运用辽宁省2012-2013年、2014-2015年监测断面日观测数据作为模型参数校验与适应性验证数据,其中模型敏感性参数调试主要包括土壤有效含水量、沟道曼宁系数以及曲线数CN值。研究表明:河流域地表径流月尺度模拟偏差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均在±12%以内,并且相关系数与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径流模拟效果各评价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在辽河流域径流模拟中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理想的模拟效果;研究期间产流系数最小的为乔木林,径流深处于67.2-725.0mm范围。本研究可为关键性非点源区识别以及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径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陆海明,张丽,王妞,邹鹰.降雨径流对江淮丘陵区农业流域磷素输出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马浩.辽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径流模拟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3].张希丽,于政达,王森,李悦,孔范龙.利用人工湿地去除农业径流中农药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李华贞,张强,顾西辉,史培军.降水与农业种植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影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

[5].李华贞,张强,顾西辉,史培军.黄河流域气候与农业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8

[6].张俊朋.表面流湿地去除农业径流污染物的性能研究及应用[D].云南大学.2018

[7].吴鑫.生态碎石床净化洱海农业径流的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8

[8].赵串串,章青青,冯倩,高瑞梅.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灞河流域径流模拟与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9].章熙锋,申东,唐家良,王芮,薛菲.紫色土农业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流失尺度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8

[10].吴鹏,付永胜,彭勃,王鸿斌.植被过滤带阻控农业径流污染特性与机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小区水体环境综合利用图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单位:mm)1环淀山湖区域各镇方位示意图Fig.1...农业绿洲NDVI累积与径流差线形相关分...沟渠径流水样采集站点分布示意1982—2003年灌溉期石羊河流域径流和...

标签:;  ;  ;  ;  ;  ;  ;  

径流农业论文_陆海明,张丽,王妞,邹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