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冲淤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河,河床,洞庭湖,沙河,钦州,海水,河口。
冲淤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留柱,杨莉玲,潘洪州,刘超群,喻丰华[1](2019)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钦州湾近期滩槽冲淤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80年代以来水下地形数据和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钦州湾近期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滩槽平面变化和冲淤演变特征,从动力地貌角度对演变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内湾茅尾海近期整体淤积, 2m等深线以浅的高滩淤积强度显着大于其他水域,局部槽道由于人工采砂和潮流动力增强而出现冲刷。外湾整体以淤积为主,但强度小于内湾,滩和槽的冲淤特征差异显着,西航道、中水道和边滩淤积,中滩和东航道冲刷。高强度人类活动前后钦州湾涨、落潮量分别减少约4.59%和4.04%,潮流动力减弱,导致茅尾海不断淤积;外湾中部岸线向海大幅推进,使得中滩涨落潮流流势集中,潮流速普遍增加0.1~0.2m·s–1,是中滩大范围冲刷的主要原因;东航道浚深后,中槽涨落潮流向东航道产生归槽,导致潮流动力减弱,中槽萎缩。水平Kelvin数变化表明,人类活动对外湾东航道和中水道的影响最大,东航道稳定性增强,中水道持续萎缩;西航道受到影响较小,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程慧,陈沈良,徐丛亮,姬泓宇,凡姚申[2](2019)在《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了解近40年来孤东近岸的演变过程,以研究区剖面水深地形、Landsat影像和利津站水沙数据为数据源,采用遥感技术及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区域岸线及面积变化进行监测计算,并分析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2002—2014年4个不同阶段的冲淤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孤东近岸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4个阶段。孤东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且在2002—2014年间侵蚀最为严重,大部分近岸海域蚀深达到6~8 m,侵蚀最大深度超过8 m;(2)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且近岸5 m水深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敏感;(3)研究区近岸侵蚀,离岸淤积,剖面冲淤平衡位置由CS19剖面的11 m水深变化到CS21剖面的5m水深;(4)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河口人工改汊、孤东大堤建设和海洋动力作用都对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产生影响,维持研究区冲淤平衡的年均来沙阈值为3.78亿t/a。通过此来进一步探究孤东近岸演变进程,为孤东近岸防护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匡翠萍,赵钒,顾杰,汤俐[3](2019)在《狭长小型河口冲淤特征与演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ike21软件建立狭长小型河口——风河河口的二维潮流、波浪和泥沙输运数学模型,并运用验证合理的模型研究风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沙动力特征,探讨50年一遇风暴浪作用下狭长小型河口冲淤演变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纯潮流作用下,河道总体呈现"上淤下冲"的演变态势,潮不对称输沙是风河河口地貌演变的主要原因;河口冲淤在正常天气下受潮流控制,在极端天气下受风暴浪控制;常浪与潮流耦合作用下,河道内冲淤分布与纯潮流相似;50年一遇波浪耦合潮流作用下掀沙能力显着增强,其中SE向和E向波浪影响最大,近岸海域主要呈冲刷态势,河口河道呈淤积态势,并且淤积厚度比纯潮流作用下高一个量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刘晓群,易放辉,栾震宇,王大宇[4](2019)在《东洞庭湖近期冲淤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洞庭湖洲滩水域存在较明显的动态变化,在长江与洞庭湖关系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洞庭湖出口七里山站的年水沙总量呈不断衰减趋势,叁峡工程运用后,东洞庭湖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基本水文特征出现了明显下降或减小的变化。自1973年荆江裁弯完成后的45年,多年平均汛期4-8月径流量在年内占比61.2%~66.4%、输沙量占比56.4%~56.7%之间,变幅不大,相对稳定。根据地形冲淤与输水输沙量分析,2003年以来东洞庭湖呈冲刷状态。计算分析表明,叁峡工程运用后,磊石山的水体年平均含沙量介于0.035~0.048 kg/m~3之间,东洞庭湖计算冲刷量与实际冲刷量的误差在50%以上,因地形变化较大,在东、南洞庭湖交界的磊石山进行水沙监测已有必要。(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伊锋,李雪艳,战超,王庆[5](2019)在《基于冲淤面积法的莱州湾东岸典型岸段地貌冲淤演变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地貌冲淤演变较为典型的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为研究对象,在海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基础上,利用Arcgis提取6条岸线,采用冲淤面积法对不同时期的地貌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以蚀退为主,伴有部分淤进。蚀退面积为13.2×10~5m~2,时间集中在1959—1969年、1984—1998年,其中界河口附近蚀退尤为严重;淤进面积为9.5×10~5m~2,时间集中在在1959—1969年、1998—2006年,其中石虎嘴岬角附近淤进最为剧烈。进一步分析表明,10年尺度上,界河口—石虎嘴在海岸工程、水库拦沙和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5次岸线蚀退和淤进的交替。(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航飞,曾维特,吴多誉,张东强,王晓林[6](2019)在《海口湾人工填海前后冲淤演变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近年南海明珠项目、葫芦岛、秀英港扩建工程等人工填海工程对海口湾冲淤变化的影响,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对研究区人工填海前后潮流场、波浪场及冲淤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人工填海后,综合各条件下的冲淤情况,海口湾受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大部分区域处于淤积状态,年淤积量预测值为0.1~1.0 m;白沙角等局部区域处于侵蚀状态,年冲刷量预测值为0.1~0.3 m;受海口湾人工填海工程的影响,秀英港航道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对通航条件改善有利,需加强航道的水深监测和定时的清淤工作;在南海明珠人工岛南侧波影区泥沙堆积会形成向海的舌状的突出体,其两侧海岸形成侵蚀后退带,需人工补沙等措施以保证岸线稳定。(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栾华龙,丁平兴,刘同宦,柴朝晖[7](2019)在《长江口口内河段冲淤演变特征及控制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8-2015年间多个年份实测地形资料,定量分析了长江口口内河段的冲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河段经历了剧烈的河势调整,深槽冲刷、浅滩淤积为主要特征,其中20世纪80年代尤为显着,之后整体河势趋于相对稳定。冲淤量从净淤积向净冲刷转换,与河流来沙量的变化趋势一致,5~15 m水深范围内对来沙量的变化最敏感。洪水事件和特枯水文年对河槽冲淤量的影响同样显着,包括20世纪90年代的连续洪水年、2010年大洪水及2006年特枯水年。(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程慧[8](2019)在《近40年来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6年黄河由刁口河改道现行清水沟流路以来,受流域水沙变化、人为干预和海洋动力作用的影响,黄河叁角洲现行河口北侧的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格局不断发生改变,近岸侵蚀形势严峻。本文结合研究区水深地形资料、利津站入海水沙数据和孤东验潮站逐时风速风向及潮位资料,分别对年代际尺度(1976~2014年)和近期年际尺度(2002~2014年)孤东近岸海域的演变格局及动力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近岸海域冲淤过程、特征等深线进退及海洋动力特征,进而探究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演变机制及预测海域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主要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事件将孤东近岸演变分为四个时期: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和2002~2014年。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四个阶段。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目前大部分近岸海域水深刷深达6~8 m,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侵蚀程度最大,最大侵蚀深度超过8 m。(2)孤东近岸特征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并逐渐向南侧发展变化。近岸水深5 m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显着。5 m、10m等深线包络面积在1996年之前增加,近岸淤积明显,但淤积程度逐期减缓。1996年之后,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开始缩减,缩减速率逐期增大。2002~2014年间5 m等深线持续向岸推进,等深线包络面积减少最为显着,且北侧海域的侵蚀强度明显强于南侧海域。而相比之下,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化则相对平缓。(3)通过2002~2014年孤东近堤海域的稳定性分析,确定了四个稳定型区间:Ⅰ型(强侵蚀型)、Ⅱ型(一般侵蚀型)、Ⅲ型(一般稳定型)、Ⅳ型(高稳定型)。近堤海域的侵蚀最先于2005年二号排涝站丁坝附近海域出现,侵蚀中心随后逐渐向南北两侧扩展。2005~2010年为强侵蚀区间快速扩增时期,2010年后孤东近岸海域向冲淤平衡状态演变。至2014年,二号排涝站丁坝及其北侧海域的堤前水深已达6 m。(4)入海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孤东近岸海域侵蚀的重要原因。黄河年均入海沙量与研究区内年均冲淤量密切相关,通过两者的线性关系估算研究区内冲淤临界的入海泥沙阈值为3.78亿t/a。在维持现有水沙条件和海洋动力环境的前提下,预测未来孤东近岸海域的冲淤将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北大堤附近海域水深仍有进一步刷深的可能,应加强对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的岸堤防护及人为干预活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栾华龙,刘同宦,丁平兴[9](2019)在《长江口河段近期冲淤演变过程及未来趋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叁峡及其上游梯级水库的相继运行使用,长江中下游输沙量锐减,坝下游河道发生长时段、长距离的冲刷,并快速向河口地区发展。研究长江口近期冲淤演变过程及主控因子,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合理可靠的预测,是当前河口演变及治理研究的一大难题。利用GIS方法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河段(徐六泾至横沙)1997年以来的冲淤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经充分率定和验证后的长江口年代际冲淤演变数学模型(Delft3D),预测至2030年和2050年长江口河段冲淤演变趋势。根据实测冲淤过程定量分析可知,1997—2015年长江口河段局部河势发生显着调整,整体呈冲刷下切态势,冲刷强度随来沙量减少而增大;其中,2010—2015年年均净冲刷量达0.75亿m3,且冲刷主要分布于10 m以下的深槽,浅滩以淤积为主。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现状来沙量(1.25亿t/a)条件下该河段2015—2030年保持强烈冲刷;2030—2050年冲刷有所减弱,但在极端低来沙量(1.00亿t/a)条件下维持强烈冲刷,且存在由"淤滩刷槽"转变为"刷滩刷槽"的趋势。在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河口冲淤演变过程复杂多变,作者所给出的演变趋势预测结果可为长江口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10](2019)在《水库下游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测资料和模型试验研究了某水电站下游河道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探讨了宽级配卵石河床的自动调整作用。在天然条件下,水电站下游河道河床稳定,水库运行后,水流的挟沙能力有很大富余,下游河道发生了较大冲刷。试验表明:在不同流量作用下,河床自上而下以冲刷为主,流量越大,冲刷强度越大;在冲刷过程中,水深变大,流速减小,床沙变粗,河道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冲淤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地了解近40年来孤东近岸的演变过程,以研究区剖面水深地形、Landsat影像和利津站水沙数据为数据源,采用遥感技术及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区域岸线及面积变化进行监测计算,并分析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2002—2014年4个不同阶段的冲淤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孤东近岸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4个阶段。孤东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且在2002—2014年间侵蚀最为严重,大部分近岸海域蚀深达到6~8 m,侵蚀最大深度超过8 m;(2)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且近岸5 m水深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敏感;(3)研究区近岸侵蚀,离岸淤积,剖面冲淤平衡位置由CS19剖面的11 m水深变化到CS21剖面的5m水深;(4)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河口人工改汊、孤东大堤建设和海洋动力作用都对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产生影响,维持研究区冲淤平衡的年均来沙阈值为3.78亿t/a。通过此来进一步探究孤东近岸演变进程,为孤东近岸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淤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杨留柱,杨莉玲,潘洪州,刘超群,喻丰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钦州湾近期滩槽冲淤演变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9
[2].程慧,陈沈良,徐丛亮,姬泓宇,凡姚申.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科学.2019
[3].匡翠萍,赵钒,顾杰,汤俐.狭长小型河口冲淤特征与演变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晓群,易放辉,栾震宇,王大宇.东洞庭湖近期冲淤演变分析[J].泥沙研究.2019
[5].伊锋,李雪艳,战超,王庆.基于冲淤面积法的莱州湾东岸典型岸段地貌冲淤演变定量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6].张航飞,曾维特,吴多誉,张东强,王晓林.海口湾人工填海前后冲淤演变数值模拟[J].海岸工程.2019
[7].栾华龙,丁平兴,刘同宦,柴朝晖.长江口口内河段冲淤演变特征及控制因子分析[J].泥沙研究.2019
[8].程慧.近40年来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栾华龙,刘同宦,丁平兴.长江口河段近期冲淤演变过程及未来趋势预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10].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水库下游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J].泥沙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