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指归论文_方黛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指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精神,米兰达,水墨,散曲,晚唐,实验性,山水画。

精神指归论文文献综述

方黛春[1](2017)在《工匠精神塑造: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企业人员在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工匠精神现状、现代工匠精神内容以及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而探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塑造现代工匠精神。(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婷[2](2015)在《同而不同的心灵指归——马致远、贯云石散曲精神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支流,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维度。马致远可以说是写作散曲的典型作家,他的一生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基本命运。但是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却是散曲创作的一个特例,他与马致远有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心灵归宿。文章在研读马致远与贯云石散曲的基础上,从散曲精神方面比较二人的同而有异的心灵指归,从而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之苦。(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岛子,郝青松[3](2014)在《飚墨狂逸——宣永生水墨画的精神性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从符号论入手提出了艺术的"内爆"说。大意是说,现今的艺术不像唯美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属于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在后现代社会,艺术跟经济、文化、政治、传播、广告的联系越来越多了,这些非艺术的内涵越来越密集地注入到艺术语言之中,把各自的功利目的也注入其中,试图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大众传媒、商业广告也是要借助当代艺术的范式。当更多非艺术诉求无限度注入纯艺术内涵,艺术自身的特点就瓦解掉了,艺术的质的自律性已经被耗尽,这种现象就是波德利亚所说的"内爆"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4年17期)

马梅萍[4](2012)在《乡土传统与精神指归——石舒清创作心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统的农耕文化之根;作为回回后代承续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之根。(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陈洁全[5](2011)在《艺术的原创力量和精神指归——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实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讨论和批评多围绕传统画论展开,大多重复游离于画论语汇和艺术史"库存"问题,其中中国画、文人画的价值问题备受质疑。本文结合笔者个人感性体验,试探中国传统文人画可能的"实验性"(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1年04期)

张莹波,赵惠珠[6](2011)在《从反叛到超越——论波特小说中米兰达的精神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1年01期)

于秋立[7](2010)在《倪瓒“空亭”图像的精神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观倪瓒存世的山水画作品,"空亭"形象频频出现。"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此情此景所体现出的既是现实关怀又是终极关怀,背后实为倪瓒的生命主题。或许,是由于倪瓒超凡的艺术成就,人们的视线被画面所统摄,更多地聚焦在其身世、笔墨、图式、意境等方面,本文则专注于倪瓒绘画作品中屡屡出现的符号——"空亭"。(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0年03期)

毛德胜[8](2008)在《论中晚唐咏史诗的精神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从对衰落王朝的一往情深,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宇宙人生的终级关怀叁个方面分步论述了中晚唐咏史诗人对社会、对个人、对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分析了他们在中晚唐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存在状态和心理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祝平[9](2008)在《从“我要! 我要! 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丰裕社会中的“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汉德森在非洲获得的智慧使他精神上发生了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及从"猪性"到"狮性"的巨大变化。他从精神沉睡、死亡意识以及自我的樊篱中走出,回归到现实世界,试图开始新的生活。这种转变表现了贝娄对所谓"异化"和"荒原"之说的反动,映射出贝娄的"认识自我,融入社会"的伦理主张。(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聂茂[10](2007)在《“零过程叙事”的价值指归与精神洁癖者的情感还原——评陶少鸿长篇新作《花枝乱颤》》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尴尬之真:期待与实现之间的讽刺性差距一部政治文化小说,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甚至没有扣人心弦的各种悬念和紧张激烈的思想交锋,按理是一件很不讨好的事(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7年03期)

精神指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散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支流,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维度。马致远可以说是写作散曲的典型作家,他的一生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基本命运。但是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却是散曲创作的一个特例,他与马致远有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心灵归宿。文章在研读马致远与贯云石散曲的基础上,从散曲精神方面比较二人的同而有异的心灵指归,从而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之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指归论文参考文献

[1].方黛春.工匠精神塑造: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归[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刘婷.同而不同的心灵指归——马致远、贯云石散曲精神比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岛子,郝青松.飚墨狂逸——宣永生水墨画的精神性指归[J].东方艺术.2014

[4].马梅萍.乡土传统与精神指归——石舒清创作心理解析[J].回族研究.2012

[5].陈洁全.艺术的原创力量和精神指归——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实验性”[J].艺术教育.2011

[6].张莹波,赵惠珠.从反叛到超越——论波特小说中米兰达的精神指归[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

[7].于秋立.倪瓒“空亭”图像的精神指归[J].美术观察.2010

[8].毛德胜.论中晚唐咏史诗的精神指归[J].中国文学研究.2008

[9].祝平.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丰裕社会中的“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指归[J].外语研究.2008

[10].聂茂.“零过程叙事”的价值指归与精神洁癖者的情感还原——评陶少鸿长篇新作《花枝乱颤》[J].理论与创作.2007

论文知识图

武梁祠叁壁画像)《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香几

标签:;  ;  ;  ;  ;  ;  ;  

精神指归论文_方黛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