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常识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学,常识,维特根斯坦,心理,命题,认知科学,实证主义。
常识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江怡[1](2018)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常识心理学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特根斯坦后期留下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论述,表达了对心理学哲学重要概念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对心理学哲学和常识心理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维特根斯坦对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立场是否定性的,他对心理学哲学的定义和理解恰好是反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倾向。他对常识心理学的态度更加深入地反映了其后期思想的一贯风格,即以消解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然而,这些批评意见在当代哲学发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代心理学哲学和常识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如何正确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心理学及其哲学的重要论述,是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在当代哲学发展中作用的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11期)
黄家裕[2](2014)在《论认知科学与常识心理学的兼容》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识心理学也称大众心理学(FolkPsychology,简写为FP),指普通人的日常心理、行为以及对其解释、理解、预测等常识心理现象,是前科学的朴素理论。科学心理学能否兼容FP?对此,取消主义做出否定的答,福多(J.Fodor)等人则做出肯定的答。本文在批判性地考察福多等人的思想的基础上,试图论述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 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简写为SGCS)将能更好地兼容FP。(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殷筱[3](2013)在《常识心理学“他心知”认知模式的非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论"(theory-theory)和"模拟论"(simulation-theory)是当代两种不同的常识心理学的"他心知"认知模式。以莫顿、博特里尔和福多为代表的理论论哲学家认为,人们是以"信念"、"愿望"等概念来解释和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根据心灵中已经存在的一套读心理论来阅读他心。而以戈登和戈德曼为代表的"模拟论"哲学家则主张,人们是以自我为模型、以自身经验模拟他人经验的方式来阅读他心。而无论是"理论论"还是"模拟论",在阅读"我心"和"他心"上都存在着无法消弭的(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孟维杰[4](2012)在《常识心理学概念图式与心理学当代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识心理学是与科学心理学对应的一种心理学话语形态,是属于生活世界的合情心理学,指引着人们日常生活。在全球化语境下,常识心理学概念图式对于心理学当代发展无疑是一种学术资源和创新资源。在多元文化时代,"公约性"命题可以打通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之间对话的通道,是未来生成与构建合情合理的心理学的一种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王进才[5](2010)在《实证心理学的反动与常识心理学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100年来,心理学家致力于人性的研究,试图通过描述、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而实现对人自身的控制。然而我们发现,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和心理学家在运用心理学分析人、控制人方面,远远不如官员、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界有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实证主义的弊端,其中英国的保罗.凯琳和中国的陈立的批评最值得关注。同时,恢复常识心理学地位、宽容主位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思辩研究、案例研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们认为,主流心理学应该承认常识心理学,将那些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作为常识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摆脱话语的霸权,容纳多种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心理学学的科学发展。(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凤[6](2009)在《常识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识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才刚刚探讨的一个领域。事实上,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挖掘和张扬,将使我们对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所陷入的困境,弥补目前我们对人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常识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常识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是心灵哲学,常识心理学从心灵哲学中汲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尤其是他心知问题和类比推理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常识心理学是在他心知问题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的。心理学背景主要是主流科学心理学的困境,常识心理学是在批判主流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发展历程我们将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潜伏期、形成期、发展期。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常识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目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常识心理学进行了界定,我们在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详细阐述了常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基本观点,着重分析了常识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以其使大家对常识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第叁部分我们主要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观点,并提出了我们的观点。第四部分尝试着对常识心理学进行评价。在我们对常识心理学有了系统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促进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加深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性,由于它强调心理生活,强调主观性和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理论体系仍不成熟;有加剧心理学分裂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叶浩生[7](2008)在《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存在的两种知识形态,在知识的掌握者、追求目标、呈现方式及真理性判断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甚至对立。新近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兴起,有望打破两者的对立困境,使常识心理学纳入科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常人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都成为可能,从而为两者构架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质化研究视野中反思两者的关联,就会发现常识心理学应该科学化,科学心理学也要注意常识化,两者本质上是一个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白雪苹[8](2008)在《心理学的困境与常识心理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识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考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心理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助于匡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填平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鸿沟,加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快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罗景莉,高超[9](2006)在《常识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种不同存在水平,认知心理学属于西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而常识心理学则属于本土心理学中水平较低的、习俗的心理学理解,是常人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它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排斥门外.但是随着科学心理学在发展中逐渐显露的许多自身发展的不足,特别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生态学效度和共生主义的出现,使科学心理学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常识心理学,特别是常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戴振宇[10](2002)在《论取消式唯物主义对常识心理学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识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一个习以为常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能用心理概念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且解释和预言他人的行为。这种人人都有的心理资源被心灵哲学家称为常识心理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常识心理学的实践。 那么常识心理学是否真的存在呢?科学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概念是冲突的吗?常识心理学是继续存在,并且在未来科学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被还原或取消?这一系列问题被心灵哲学家归结为常识心理学的地位和命运问题。取消式唯物主义提出了自己在心理问题上的独特观点,它所要进行的是一场“激进的本体论变革”——彻底的否定和取消常识心理学,代之以无歧义的、完备的神经科学。 本文概述了取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从叁个不同的层面对常识心理学的解构。第一种解构认为常识心理学的解释的贫乏性。由于其理由是错误的,所以应取消。第二种解构从还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常识心理学不能还原为神经科学,说明它与科学不具有和谐、统一的可能,所以应该取消。第叁种解构基于功能主义的论证,认为常识心理学用因果状态来解释人的行为,但是不能用命题内容来区分因果角色。因为相同的命题内容状态能产生不同的内在因果功能状态。 对于取消主义要将常识心理学解构的企图,乐观主义和工具主义对其提出了批评、质疑。认为常识心理学不能被取消,因为常识心理学的合理性是通过命题态度之间以及命题态度与刺激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体现的,因而它不能被神经科学所取代。并且取消主义自身也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因为取消论者一方面否定信念等命题态度的存在,一方面又在使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鉴于这种争论还在继续,而且,取消主义的代表人物丘奇兰德还基于联结主义的神经科学知识,提出了超越常识心理学的战略。笔者在综合分析取消论和反取消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常识心理学的地位、命运作出了自己的预见。笔者认为常识心理学概念和理论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应该被取消,但常识心理学隐含的是带有隐喻、拟人的色彩的错误的地形学、地貌学、生态学和原因论。这种错误的心理观,使人们容易错误的认为信念、愿望等命题态度是一种心理实在,陷入二元论的泥潭,心灵哲学的任务是根据真实的过程,揭示常识心理学概念的真实(而非隐喻式的)所指和意义。重构关于心理世界的解构图景、原因论和动力学。(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常识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常识心理学也称大众心理学(FolkPsychology,简写为FP),指普通人的日常心理、行为以及对其解释、理解、预测等常识心理现象,是前科学的朴素理论。科学心理学能否兼容FP?对此,取消主义做出否定的答,福多(J.Fodor)等人则做出肯定的答。本文在批判性地考察福多等人的思想的基础上,试图论述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 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简写为SGCS)将能更好地兼容F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识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江怡.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常识心理学的态度[J].社会科学战线.2018
[2].黄家裕.论认知科学与常识心理学的兼容[J].哲学研究.2014
[3].殷筱.常识心理学“他心知”认知模式的非对称性[J].哲学研究.2013
[4].孟维杰.常识心理学概念图式与心理学当代发展[J].阴山学刊.2012
[5].王进才.实证心理学的反动与常识心理学的地位[J].甘肃高师学报.2010
[6].王凤.常识心理学的理论探讨[D].河南大学.2009
[7].叶浩生.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白雪苹.心理学的困境与常识心理学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罗景莉,高超.常识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戴振宇.论取消式唯物主义对常识心理学的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