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中医护理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观察

配合中医护理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观察

周红霞(江苏省高邮市中医院江苏高邮225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法配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护理组(观察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组(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2种护理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5天观察疗效,中医护理组优于常规护理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配合中医护理干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疗效,有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中医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05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液在深静脉形成,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有一侧也有两侧同时发生。长期卧床的患者如中风、骨折、糖尿病等患者容易发生,其发病率随着下肢多普勒彩超普及应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血栓形成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生活能力,发病率为35%~52%[1],且血栓的栓子脱落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产生致命性并发症。因此,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我们二级中医院这样的病例也很多见,从2006年至2010年我们科收治了56例患者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诊断标准

1.1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于下肢静脉的任何部位,症状也会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轻有重,下肢浮肿随栓形成的部位有向躯干中心发展的趋势,当血栓只发生于小腿深静脉时(周围型),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轻微小腿胀痛、腓肠肌轻压痛、局部沉重感且水肿;当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时,小腿肿胀、疼痛日益明显,腹股沟以下浅静脉扩张、肿胀,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且水肿由小腿向上发展到腹股沟处。

1.2超声波检查此法为较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多普勒彩超可直接观察静脉血流方向、血管直径及腔内情况,可判断血栓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所在。

1.3纳入病例标准除诊断标准符合病症发生发展的表现外,下肢多普勒彩超必须符合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1.4排除病例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肾脏病、丝虫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肿瘤瘤栓等疾病排除本观察范围内。

2一般资料

纳入本观察范围内的均来自我院内科病房已确诊的患者共5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年龄46—82岁,平均(71.14)岁,中风长期卧床者12例、骨折卧床者16、外科手术后8例,糖尿病史者14例,其他原因者6例。一侧发生者32例,双侧发生者24例。其中在小腿深静脉者36例,窝以上者20例。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为中医护理组(观察组)30例,常规护理组(对照组)26例;两组间年龄、病史、发生的血栓的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性。

3治疗和护理方法

3.1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治疗,常规护理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中医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外配合中医护理干预的方法。

3.1.1常规护理方法

3.1.1.1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要求下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25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2],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

3.1.1.2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3.1.1.3用药观察首选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每日两次,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其次可用中药活血化瘀药血塞通0.8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3.1.1.5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3.1.1.6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3.1.2中医护理

先行中药熏洗法,即由我院配制的中药方,红花,川芎,艾叶,威灵仙,川牛膝,鸡血藤,乳香,没药,细辛,桂枝等中药煎汤约3000ml,注入一桶壁较高的容器内,桶内温度较高时,先让患肢在桶上方熏蒸数分钟,待桶内药水温度可以不烫手时,让患肢浸入泡浴约30分钟,熏洗后行循经穴位按揉,穴位有太冲,解溪,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承山,委中,血海等,动作轻巧,穴位下患者有酸胀感为宜,不宜用力过猛。每日一次,一次60分钟,15天为一疗程。

4疗效观察

观察时间为15天,治愈为下肢水肿消除,多普勒彩超提示静脉回流通,血栓消除;有效为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多普勒彩超提示静脉回流通畅,但仍可见部分血栓存在;无效为下肢水肿未消除,多普勒彩超提示静脉回流仍不畅通,血栓未消除。

5观察结果(见附表)

治疗后15天观察疗效,中医护理组优于常规护理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疗效比较

6讨论

6.1静脉内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中风、骨折、外科手术以及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些患者下肢活动较少,或饮水不足及血液粘稠等因素更易致血栓形成,而且年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80岁病人较30岁病人的发病率可以增加30倍[3]。加强此类病人的护理工作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

6.2常规性的护理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有重要作用,而加上中药的外用和针灸穴位的按摩可以让患者得到的益处发挥得更好,红花,川芎,艾叶,威灵仙,川牛膝,鸡血藤,乳香,没药,细辛,桂枝,这类药物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功效,可以很好地帮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穴位如太冲,解溪,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承山,委中,血海作循经脉按摩,更有助于血液循环,这些穴位多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经属于多气多血之经脉,有利于行气活血,破瘀通脉。

6.3我们在治疗15天内作了一些疗效观察,可以发现采用中医中药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有很好协同作用,并且可能使常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时间缩短,从而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

[2]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标签:;  ;  ;  

配合中医护理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