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革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革命,国民性,胡适,句读,主义,生命,红楼梦。
文学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袁一丹[1](2019)在《新大陆的旧文苑——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文学革命发生史,最有意识的建构者无疑是胡适。其深知掌握了前史,无异于掌握了文学革命的叙事权。本文以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为底本,揭示《逼上梁山》背后的史观之争,胡适强调个别之因是回应陈独秀基于唯物史观得出的"最后之因"。回到历史现场,以清末民初留美学界的志业选择为参照,胡适文学革命的主张实际上是被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强势话语催逼出来的。文学革命前史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作为《尝试集》附录的《去国集》。若将视同"阑尾"的《去国集》,置于新大陆的旧文苑中,放回胡适留美时期与任鸿隽、梅光迪等友人的诗词唱和与往复辩难中,不难发现《逼上梁山》屏蔽的杂音,或可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工藤贵正,吉田阳子[2](2019)在《从“文学革命”的时代转换为“革命文学”的时代(下)——以冯乃超接受日本的大正生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3. "集团主义"文学的实现与走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转换期(1) 在提倡"革命文学"的背景中存在的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潮流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东京的基督教学校青山学院有两位台湾留学生。一位是张深切(1904—1965,台中南投人),他就读于青山学院中学部叁年级。但在地震发生时他因肺炎返台休养,听到青山学院受损严重,以此为理由,力求父亲同意转赴中国求学。年末赴上海以后,张深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活动,因此(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杰[3](2019)在《文艺复兴视野下的文学革命——析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讨论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富于建设性的论着,但很长时期都没有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顾氏长期定居国外及其显赫科学家的身份抑制了此书的人文光芒。但仔细分析,顾氏言论也蕴涵着前后不一、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等不被重视的潜在因素。从探讨文艺复兴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到文学革命的再评价,再到寻找文化根源、激发创造活力、重视文化交流、建立时代精神的建设方案,再到世界教育改造、追求真善美人生的终极人文理想,顾氏系统、完整、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的规划思路,体现出鲜明的济世救民、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参照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许徐[4](2019)在《政治问题,还是伦理问题——《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的一种读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之认识,主要是与政治问题建立直接关联,并由此导致截然不同的对立性评价。但这些看法,实际是《文学革命论》接受史研究。如果深入其"发生前史",可以发现,"文学革命"与"国民性改造"密切相关。从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反孔教与伦理革命、"文学革命"论争以及文本自身等多个视角梳理,认为在社会、政治、伦理等诸动因中,伦理问题最为直接、最为紧迫。若从此角度出发,可尝试重建《文学革命论》与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实践、与"人的文学"观念之关联,亦可重估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发生之价值。(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苏琴琴[5](2019)在《“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文学革命从语言、文类、题材、创作思想层面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观念,建构了现代意义上的经典阐释话语。这一文学经典观念的变革为《红楼梦》的"经典化"提供了迥异于清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影响了时人对《红楼梦》的经典阐释。这些带有鲜明文学革命印记的经典化阐释塑造了此时期《红楼梦》在社会中广为传播的经典形象,成为《红楼梦》"经典化"的开端。此"开端"的意义不单是作为启蒙工具层面上的经典,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文学观念阐释下文学意义上的经典,开启了以现代文学观念阐发《红楼梦》作为小说之独立文学价值的先河,对发掘《红楼梦》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文学价值具有开启之功。但也存在新旧杂糅、生搬硬套之弊,对反思经典诠释与思想变革、传统文学经典传承中的变与不变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马新亚[6](2019)在《“文学革命”·“爱与美”·“生命”——论沈从文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从城乡两个经验世界的互参中为人性的理想形态塑形,主张人与自然的契合,弘扬人的原始强力,批判无光无热的生命形态,并在现实环境的重压之下,力图为人的个体存在和民族的生存建构一个形而上的参照系,这些主张与"五四"新文学所开启的"国民性改造"是一脉相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对国民人格进行批判的着眼点在于生命力的匮乏——也即"阉寺性"人格,因此对国民内在的生理、心理本体的重建必然会成为他的"国民品德重建"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工藤贵正,吉田阳子[7](2019)在《从“文学革命”的时代转换为“革命文学”的时代(上)——以冯乃超接受日本的大正生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论冯乃超(1901—1983)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稍得到注目的是与代表当时文坛的鲁迅(1881—1936)等人展开的"革命文学论争"之时。冯乃超和朱镜我于1927年10月到上海,而李初梨、彭康和李铁声也于11月从日本回到上海,与国内的创造社同人合流后展开(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袁一丹[8](2019)在《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文学革命前后的句读论及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工具、书写形式,与此同时,以分段、标点为视觉标记,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读性,亦即一种新的接受视域。从右行直下到左行横迤,从囫囵一片的木版书、密不透风的石印本,到疏朗的行款、宽裕的天头地脚、分明的段落、全套的标点,书写习惯与阅读界面的改变,跟从文言到白话的语体变革一样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这种接受视域的变化不限于文学文本,还涉及现代述学文体、应用文体的形式变迁,甚至以整理国故之名,改变了整个古典学的面貌,可视作一场广义的"文本革命"。因而有必要回顾文学革命前后的句读论,从文法、教育、印刷、阅读生理学等多重视角,考察这种新的接受视域是如何形成,并反向作用于书写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6期)
王小惠[9](2019)在《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贺麟讲,"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作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①"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论争,便是在传统中发现新精神的尝试。本文以钱玄同、胡适为例进入此话题,呈现"五四"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复杂关联。一、《红楼梦》《水浒传》等如何转化成"五四"白话文学的典范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同人多将(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王德威[10](2019)在《鲁迅、韩松与未完的文学革命——“悬想”与“神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以1917年胡适、陈独秀等所号召的"文学革命"为肇始点。由文学所承载的批判性及创造力,成为启动、支撑革命想象和实践最重要的资源。汉娜·阿伦特曾有名言:革命的意义无他,即在于引发人同此心,共创新猷的感染力。这一革命性的感染力见之于"五四",就是文学。"文学"不再仅限于学院规划的纸上文章,或文学史所罗列的大师经典,而是一种应答并改变世界的方法,一种石破天惊的活力,一种无中生有的发明。环顾"五四"百年后的文学及文学研究,早已经驯化为文化建构的一环。学院论述谨守分际,曰启蒙、曰革命,却无不似曾相识。但这样的现象不必意味"文学革命"到此告一段落,反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五四"文学的论述与实践的复杂面相。我们必须挖掘"文学革命"所曾具有的潜能,以及被遮蔽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5期)
文学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 "集团主义"文学的实现与走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转换期(1) 在提倡"革命文学"的背景中存在的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潮流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东京的基督教学校青山学院有两位台湾留学生。一位是张深切(1904—1965,台中南投人),他就读于青山学院中学部叁年级。但在地震发生时他因肺炎返台休养,听到青山学院受损严重,以此为理由,力求父亲同意转赴中国求学。年末赴上海以后,张深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活动,因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一丹.新大陆的旧文苑——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J].文学评论.2019
[2].工藤贵正,吉田阳子.从“文学革命”的时代转换为“革命文学”的时代(下)——以冯乃超接受日本的大正生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例[J].上海鲁迅研究.2019
[3].李杰.文艺复兴视野下的文学革命——析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许徐.政治问题,还是伦理问题——《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的一种读解[J].文艺理论研究.2019
[5].苏琴琴.“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J].红楼梦学刊.2019
[6].马新亚.“文学革命”·“爱与美”·“生命”——论沈从文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独特性[J].南方文坛.2019
[7].工藤贵正,吉田阳子.从“文学革命”的时代转换为“革命文学”的时代(上)——以冯乃超接受日本的大正生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例[J].上海鲁迅研究.2019
[8].袁一丹.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文学革命前后的句读论及其实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9].王小惠.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2019
[10].王德威.鲁迅、韩松与未完的文学革命——“悬想”与“神思”[J].探索与争鸣.2019